正因为敢于与惯势决裂,敢与许多人相悖,所以才发现了新奇的路,才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也才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这是那些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特点。
看过《北京人在纽约》的观众除了对电视剧感兴趣,更对此剧破天荒拉到美国的拍摄过程感兴趣。这个21集的电视剧由郑晓龙、冯小刚、李晓明、刘沙、彭晓林等一伙北京人策划的。他们的群体特质是思想活跃,艺术感觉敏锐、善于捕捉社会心理焦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敢为人先。他们拍的首部室内剧《渴望》令人念念不忘,首部杂文剧《编辑部的故事》又播得大街小巷无人不知。他们似乎专走没有趟过的路。在侃剧本时,大家轻车熟路,心中有数,但一提搭景才遇到真正的兴奋点——到美国去找景!让美国人知道中国电视人!话题越离谱,这些人越上劲。不尚空谈,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不论事情多难,达成共识就行动。他们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悄悄地开始做,但还是走露了风声,结果冷嘲的、规劝的、加油的,一下把他们逼上了背水一战的真困境。去美国要筹款150万美元,几位主创人员兵分三路南下,在广州、上海四处游说筹款,但有实力的企业听到这个钱数无一赞助。这时郑晓龙斗胆提出“贷款”,这主意连组里一向有创见的人也认为不可能,但终归是同路人,大家还是决定闯闯试试。
前期工作已进行了3个月,90个不眠之夜如一片过眼烟云。万里征程的奔波、伸手要钱的尴尬,都没能使他们动摇;而让他们心急如焚的是集资失败、贷款无望、50万元的启动资金业已告罄。为压缩开支,剧组省吃俭用,但这次比起开动之初是真的陷入绝境了。继续下去,已无路可走,宣布失败,又不甘心。这是剧组最难熬的日子,奇怪的是,大家都不肯散去,而且每天念念有词地用“有利的形势,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互相鼓励,但“无米之炊”能顶多久?大家真开始心灰意冷了。
这时一纸报道,使冯小刚灵机一动,“咱们干吗不把这事跟中央领导说说?”一句话石破天惊,冯、李、刘、彭四人署名的信件直寄中南海,没想到3天后,剧组就获得了转机。在中央、北京市、中国银行的理解和支持下,开了贷款拍剧的先例,这在中国电视剧史和银行贷款史上都是第一次。
这个剧组的北京人与众不同,大获全胜。他们的冒险成就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奇思异想之后的行为韧性,而且韧中有智。当然这一切都是他们那种敢为人先、不新不做的品味引起的。
除去工作的创造、艺术的创造,还有享受的创造。独特新颖的享受不但可多一种享受的愉悦,还会有更多的趣味性。
看来,只有出众才能看到更广阔、更自由的时空,才能技高一筹,才能享受超凡的胜利和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