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神也许可以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我们,然而人却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样活着,因为人还可以选择。
有这样一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说的是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吃败仗。在又一次被打败之后,他急奏皇帝,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当时他的幕僚在起草奏折,汇报战况时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他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拿起笔起,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立时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这里我们不探究这个故事表达的权谋方面的含义,我们探究的是为什么“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上下起伏。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
但,不要忘了,人毕竟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决不轻言放弃,决不会被挫折击倒。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
这样的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他们不是“屡战屡败”的愚人,而是“屡败屡战”的斗士。
人是可以思考的,更重要的,人还可以选择,人可以通过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有这样的价值,“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含义才会有这样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