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上塘论健
43620800000008

第8章 社区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一节 中风的针刺疗法

现代医家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独特的针刺方法。现代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表明,用缪刺治疗中风与痛证(以运动系统为主)两类疾病,其疗效优于其它针刺方法。下面就痛证与中风分别阐述缪刺的现代发展概况。

一、缪刺治疗痛证及其实验研究情况

1. 临床应用情况

主要治疗运动系统的疾患,包括各部位软组织闪挫伤,关节扭伤,关节炎、偏头痛,落枕。此外还可用来治疗耳聋、牙痛、咽喉肿痛,肋间神经痛以及一些内脏痛。

(1)左右交叉取穴法:这是最常用的缪刺取穴法;一般选择与患部相对应的腧穴进行治疗。如肘痛取对侧曲池;腕痛取对侧阳池、曲池;肩凝症取对侧对应部位或“肩三针”。也可根据疼痛部位辨属何经,选取对侧同经络穴。如痛区属手太阳肺经所经过之处,即针对侧肺经的络穴———列缺。

据张氏(156)报道,运用上述缪刺取穴法治疗软组织损伤118例,痊愈74例,占62.71%;显效30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6%。又据崔氏(157)报道,其用缪刺法治疗 500 例软组织损伤,总有效 488 例,占97.60%。

(2)左右上下交叉取穴法:就是在左右交叉的基础上加上下交叉取穴法。如肩峰正中痛,针对侧下肢髀关穴;肩峰后侧痛,针对侧下肢环跳。肩峰内侧痛,针对股内侧的对应点。

据漆氏[158]报道,一患者。 左颈强硬伴压痛针右侧悬钟而愈。又一风湿性关节痛患者,左肩关节与前臂遇寒冷疼痛加剧,针右环跳、足三里而愈。据贺氏[159]报道,取对侧之足临泣治疗血管性头痛26例,治愈率88.4%,总有效率100%。

(3)交叉取穴,伴运动疗法:贵州李氏[160]总结出一套缪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疾患。即运动患侧肢体与在健侧取穴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取穴:肩———取肩井穴、肩髃穴、肩 穴。颈———取后溪穴。腰———取腰部4~5椎节段华佗夹脊穴。肘———取曲池穴。膝———取腰4~5椎华佗夹脊穴,委中穴。腕———取阳池穴,曲池穴。踝———取阳陵泉穴、丘墟穴。

另:治疗颈、肩、上肢关节病加大椎穴。治疗腰骶椎、下肢关节病加腰阳关穴。治疗胸腹部病加胸3~12节段华佗夹脊穴。

在与患部对应的健侧取穴针刺,得气后主动或被动运动病人患侧肢体。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李氏共治疗578例,痊愈02例,显效325例,进步28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2.5%。在治疗过程中,李氏还发现,针刺伴运动者,止痛迅速而持久,针刺而刁;运动者止痛效果不明显。

(4)缪刺与子母补泻法相结合:据李氏[161]报道:一侧少阳头痛针刺另一侧胆经之侠溪穴,治疗11例,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率达100%。治疗胃火牙痛,取对侧胃经内庭穴,治疗13例,治愈8例,显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2.3%。

2. 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据康氏[162]等报道:在52名健康人及患者身上记录肌电图。发现:在健康人身上。 针刺—侧肢体可在对侧肢体相应肌群上记录到肌电发放信号。在患者身上,针刺健侧肢体,则发现患侧肌群肌电图转为正常。

黄氏[163]报道:电针一侧三阴交、阴陵泉可使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另一侧腓总N动作电位中C波受到抑制。针刺右侧穴位可抑刺左侧伤害性刺激在N干上所引起的冲动。

匡氏[164]报道:缪刺组Ach含量减少量大于同侧针刺组。

另据报道[165],针刺一侧足三里,对另一侧腓肠肌收缩全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从这些研究情况来看,关于缪刺作用机制一般认为可能是单侧性、节段性的交感反应。

有报告说针刺镇痛作用的传入冲动,是通过同侧脊髓内传导束传向高级中枢,在中枢整合后抑制对侧痛信号的传入冲动。也有报道针刺镇痛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是交叉至对侧。沿外侧索上行,从而抑制对侧痛信号传入。

二、缪刺治疗中风及实验研究情况

1. 临床应用

主要治疗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

据张氏(166)报道:治疗100例偏瘫患者,只针刺健侧,用泻法,总有效率达94%。

据房氏(167)报道:电针治疗偏瘫100例,辨证 选取瘫痪对侧穴位。每I~2天1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频率300~500次/秒。连续刺激10分钟后改为断续波或疏密波。临床治愈47例,显效33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2. 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据华氏(168)报道:缪刺90例脑梗塞(患者REG 的临床观察,及对实验性脑缺血家兔REG的观察 证实,缪刺组改善脑血流的即时效应优于非缪刺组。针刺对脑血管的作用是通过同侧颈交感N的 传出作用实现的。

据刘氏(169)报道:电针缪刺与瘫刺(针患侧)对中风偏瘫的疗效对比。受试者36例,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跗阳,电针用疏密波,输出强 度为2~5伏。实验结果:脑阻抗血流图。

①波幅:反映脑血流量指标,波幅值增大表示血流量增加。

缪刺后,患侧波幅增加幅度大于健侧;瘫刺后,健 侧波幅增加幅度大于患侧。这说明对患侧大脑而言,血流量改善效果:缪刺>瘫刺。

②流入容积速度;反映脑血管弹性和脑血流量综合性指标。其变化同上,即对患脑的流入容积速度改善效果:缪刺>瘫刺。

③顶峰角:反映血管弹性指标。顶峰角变小则弹性改善。瘫刺后双侧脑顶峰角均增大,呈负效应。而缪刺后患侧脑顶峰角变小,呈正效应,而健侧呈负效应。

总之,对患脑的各项指标改善,缪刺均优于瘫刺。

关于缪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理,刘氏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大脑与肢体经络的联系是同侧的,而大脑与肢体的神经联系是对侧交叉联系的。即偏瘫患者的脑部病灶在患肢对侧,与脑部病灶同侧联系的经络也应在患肢对侧,即健侧肢体。故针刺治疗时用“左刺右,右刺左”的缪刺,疗效明显。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缪刺与以往的缪刺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1. 缪刺与巨刺相统一:《紊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右痛刺右,左痛刺左。一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左痛刺左。”此为占人对两者的区分。但现代人认为巨刺与缪刺只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法,而无刺经、刺络的严格区分。

2. 缪刺的古今外延不同:古人之缪刺为“左刺右,右刺左”,而今人已推广到左右、上下左右、前后左右。联合缪刺法(如前所述)等多向配穴,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左右取穴。

3. 操作方法亦有差别:《素问·缪刺篇》详论此法,取穴以四肢末端井穴为主,“视其络脉,出其血。”但今人运用缪刺已很少采用“井穴泻血”之法,多改为辨证取穴后,用毫针针刺施以补泻手法。此外,还有在运用缪刺法选取穴位后,用灸法、埋线、埋针、激光针、磁提针、穴位注射等方法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

4. 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适应证。

5. 对缪刺的机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一般认为针刺对人体的治疗与调整作用是通过N系统来调节的,而人体大脑对躯体的左右交叉控制,可能是缪刺取效的关键所在。

总之,缪刺是我国浩瀚的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近代医家的努力,极大地丰富它的内容。缪刺集中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疗效卓著,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

(王仲明 孙皓)

第二节 颈椎病的心理治疗

颈椎病是中医推拿临床上的一个及其常见的病症,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施展各自才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又为人们的奋斗之路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种种来自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令人身心疲惫。再加上工作性质单一,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如成年累月地长时间伏案工作、开车、玩网络游戏、熬夜和打麻将等都会造成颈椎的慢性损害,这些因素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大有逐年攀升之势。对于一般的患者我们中医推拿师用手法或者针灸等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病人对医生的依赖度很高,基本上一出症状就要找推拿医生或者常年跟随医生。因此我们吸收引进了心理暗示结合推拿一起对颈椎病进行治疗。[170]

一、颈椎病临床表现

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褪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2. 常见症状

(1)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推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2)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也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诱发头痛。

(3)视觉障碍:由于颈椎病引起椎 -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4)突然摔倒: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5)根性症状: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颈部症状: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推拿后好转;背部有疼痛点,按压明显;劳累和受寒背部不适症状加重。

(6)上肢麻木或单肢麻木。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上述临床体征,再结合颈部有无慢性劳损史和外伤史;有无长期不良姿势(斜身久坐打电脑或长时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近期精神压力是否很大,有无明显的情绪异常;女性患者是否正值月经期或更年期等这些病因学分析,压颈试验是否阳性,旋颈试验是否阳性,颈椎X线、C T 和M RI检查发现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节不稳、颈椎间盘突出等;椎动脉造影可以见到椎动脉狭窄或者扭曲现象,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三、治疗方法

1. 推拿手法

(1)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床前,用双掌推拿滚揉颈肩背部3遍,以放松局部肌肉,为下来的治疗做好准备;继而,以拇指揉拨理按天柱———膈俞、风池—肩井和完谷—颈臂—巨髂穴等几条经络路线3~5遍,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寻找痛点和条索、结节等阳性物;然后,重点揉拨这些反应点以及大杼、肩井、天鼎、天宗等穴,每处半分钟。上述手法从面到线到点分为三步,其中二、三步为核心手法。必须反复操作两到三遍,最后再由点到线到面结束手法。

(2)患者仰卧:医者坐于床前方凳上,用双手多指托揉、顶理斜方肌、脊柱缘一线3~5遍,以颈胸交界处为重点;两手交替捏拿颈肌、岗上肌及斜方肌;双手食、中指相对顶托督脉、神道、哑门一段3遍,使该段脊柱被动后伸,以牵拉松解椎间关节,纠正生理曲度;最后一手托下颌,一手托后枕做颈椎牵引和旋转动作,手法要求缓而稳有时可听到小关节错位的“咯噔”声,但不可强求。

(3)随症加减:头部症状重者:加揉头部胆经路线,拨揉枕骨下缘诸穴;眼部症状重者:加揉压眼眶、镇颤眼球、点揉晴明、攒竹、球后、瞳子醪、鱼腰等穴;耳鸣耳聋重者:加搓擦耳周、鸣天鼓,点揉翳明、完骨、听会及耳门等穴;有心慌胸闷者:配合呼吸擦摩屋翳、灵墟、乳根一片,点揉心俞、膻中和内关等穴;有血压异常者配推桥弓;有出汗异常者配拿背肌、抹关元;妇女内分泌紊乱者:可加推揉少腹,点按血海、三阴交及太冲等穴。

2. 心理暗示

这是一个要贯穿治疗全过程的非常细致而又有技巧的工作。

(1)医生在患者面前要最大限度地树立起权威:一方面在形象气质上要作一些必要的职业性的包装;另一方面更要在业务技能和专业学识上有足够的储备,让患者一见面就产生信任感。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为什么那些资深的老医生做起心理暗示效果往往会更好呢?因为他们本身在患者心目中就已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2)对于初次来诊的患者:一方面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检查,专业而老练的摸诊、触诊、观片或一系列病理检查,都会使患者对你的能力大生信任;另一方面更要发挥语言艺术的威力:第一步要进行详细的问诊,同时凭着丰富的经验结合检查结果,胸有成竹地做一些验证性的询问,如最近是不是情绪不太好?是否有怕冷或怕热的感觉?有没有胸闷气短等。以获得患者进一步的信任。第二步是要做出初步诊断,并梳理出治疗方案和步骤,告知患者最佳的预后会是怎样的,以及每一个治疗阶段所能达到的疗效标准,从而促使患者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调动起机体内在的抗病因子,从而提高疗效。

3. 中医疗法在我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一方面对它充满神秘感,一方面更对它的许多经典理念既耳熟能详又深信不疑,如“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因此,推拿配合心理暗示,将经络穴位作为载体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适时地给患者介绍一些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和经络穴位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经络梳理和穴位按压时可令患者闭目宁心、调匀呼吸,并随着医生的指令配合鼻吸口呼;同时还可以诱导患者认真体会有无痛麻酸热等得气感,且有没有顺着经络路线向病灶部位传导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患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往往会产生幻觉,这种现象可把手法的得气感充分放大,从而增强疗效。

这些是一部分的工作,基本是围绕增强气感和信心做了大量的心理暗示。其实在推拿中,还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就是如何劝导患者自我调整。颈椎病大量的发病病因在于缺少运动。那么如何对患者劝导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人类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心理暗示要牢牢抓住这一点。患者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去运动,本质上而言是惰性,毕竟勤奋是后天努力的,懒惰是天生的,那么对于不爱运动的,只有让他知道不运动后面的巨大危机和运动后的幸福果实,还有就是伙伴的默契。一个人运动会显得很无趣,所以要劝导患者多交往各种爱运动的朋友,发动身边的朋友都积极参与运动。这样颈椎病才会离我们远去。

四、治疗体会

在颈椎病的治疗上,运用推拿手法结合心理暗示要比单纯地采用推拿手法效果好得多[171]。

1.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因而良好的心理暗示能促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向着健康的趋势转变。

2. 推拿结合心理暗示,两者并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有机结合,一气呵成的。手到口到心到,三者浑然天成,可谓推拿医生的最佳状态。

3. 病情的好转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前期总有起伏波折,这往往使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给治疗带来麻烦。在此关键时刻,如何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才能有效化解那些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考验医生智慧和经验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4. 心理暗示是建立在医学心理学基础上的,是一门科学,与迷信巫术等伪科学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既要营造一个宁静而又带着些神秘的治疗环境,但又不能过于渲染和夸张;既要对病情恢复有一个积极的预测,但又不能脱离实际,信口开河。总之,要有内涵,有分寸。

五、讨论

医学心理学(M 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是在心理学和医学相互结合、有关课题的共同研究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研究等内容。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如怎样克服过度焦虑,如何消除抑郁,医生与病人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等等。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

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我们认为心理疏导在推拿中也十分重要,一个人心情的好与坏可直接影响推拿后的效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伤痛或疾病。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头脑的过度紧张,身体的不适感以及躯体的疾病,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引起消极的心理现象,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引起躯体疾病。人生在世,任何人难免遭受心理的创伤,以及躯体的损伤与疾病,在遭受创伤后,情绪引起波动,心会变化多端,易出现偏极的言行,例如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表现消极的态度,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这样就需要医务保健人员来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提高积极治愈的因素。需要我们要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诊断及推拿前的需心细致的宣教、解释。认真细致的了解病人及被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合理的为其治病与服务,在与病人及被服务人员宣教、解释过程中,注重言语的交流,掌握沟通技巧,在交往中尽量用安慰、鼓励、支持、积极的暗示来待语词,给予被治疗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启发性的提示。各类病人及宾客对不良的刺激的易感性,承受力,意志控制能力均不同,这样就需要我们医务保健人员予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疏导,来提高病人和被服务者心理免疫力,例如:医务保健人员在了解病情及服务对象所需的保健服务时,就应仔细地倾听,在倾听时尽量少打断其说话,当把不适的症状以及躯体的病痛听清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和病情,并给予安慰与鼓励,并用个人所学的知识与手法给予消除躯体的不适与病痛,在与病人解释过程中禁用刺激的语言,以免造成心理负担及顾虑,在解除消极情绪及顾虑时不可用含糊其辞的解释。因此需要抓住病人心理上的本质问题,因势利导,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章新华 王秀芳)

第三节 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为现代医学的病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在祖国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没有直接、系统的记载,就在西洋医学逐渐进入我国的年代起,中医前辈才开始研究运用中医独特的辩证方法去治疗高血脂病症。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高血脂病人的患病率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在飞速前进,人民的经济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大大的改善,随之而来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人逐年上升,发病率的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心血管的死亡率已占到首位。我们社区医务工作者对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走在最前沿,我们根据多年来运用中医中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经验,浅谈一下我们的经验,有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教。

1. 祖国医学对高胆固醇血症的认识、描述、发展

1.1病理因素:祖国医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与西方医学理论有较大的差异。中医认为高胆固醇血症属于肥胖、眩晕、心悸、真心痛、中风范畴、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浊”、“湿浊”、“淤血”,概括为“痰、湿、淤”为其主因。

1.2发病机制:《素问。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禅、仆、击、偏枯痿厥、毛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意思是指消渴、卒中、半身不遂等症多是一些体质肥胖之人,千年之前,中医先辈早已详细描述了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表现。

2. 中医学辨证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方法:

2.1辩证治疗法则:该病起因为饮食不节、缺少锻炼、内因为肾精亏虚、脾肾两虚,以至脾失健运、清浊不分,”痰、湿、淤“是三大病理产物,治疗原则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豁痰通痹、温通心阳为主。

临床分型:

(一)痰浊阳络型

临床多见肥胖、胸闷、心悸为主。治疗以健脾祛湿、豁痰通阳,药用制半夏、陈皮、茯苓、丹参、薤白、生山楂、郁金、枳壳

(二)气滞淤阻型

临床多见胸闷、胸痛、心绞痛,治疗原则为理气活血、通阳开痹,药用肉桂、水蛭、丹参、川芎、赤芍、地龙

(三)脾肾阳虚型

临床多见胸闷胸痛、少气懒言,治疗原则为健脾温肾,药用杜仲、何首乌、白术、茯苓、丹参、肉桂、薤白。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降胆固醇中药有生山楂、枳壳、陈皮、川芎、泽泻、人参、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丹参等等,降甘油三酯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刺五加

3. 中医中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前景

高胆固醇血症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如何运用祖国医学去研究和防治,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小的优势,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中药来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前景广阔,我们基层中医工作者要总结经验,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建立规范化的辩证诊断标准,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辩证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道路。

(陆祖霖 杨有科)

§§第四篇 社区科研实践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上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常注重单位科研课题和职工素质提升工作,积极派员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素质提升培训。中心为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积极鼓励各类科研探索,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管理效果,也使中心的业务水平有更进一步提高。本章收录了中心职工部分已刊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