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3614200000023

第23章 跳水

关于跳水的产生,很早以前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海边居住着一个年轻的渔民,他是个捕鱼能手,又是一个游泳健儿。有一天,他看到在海岸边高高的悬崖上有一只水鸟在注视着无垠碧波。突然,水鸟发现一条鱼游了过来,于是它展开双翅,从悬崖上直扑下去,钻入水中,然后叨着鱼又飞回原来的悬崖上。这个渔民在多次的观看水鸟展开双翅扑入海水中的灵巧优美动作后,决心模仿水鸟捕鱼的姿势试跳一次。于是,他爬上了一个不太高的悬崖,由那里跳入大海,捕捉鱼类,由于他跳入大海的姿势很像水鸟,既轻巧又优美,且每次投入海中从不空手而归,所以许多渔民就又模仿他的动作,跳入海中捉鱼。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游戏形式。后来,有人把这种游戏加以改进,增添了一些民间舞蹈动作,就形成了跳水游戏。

当然,以上只是关于跳水运动产生的一个传说,但它告诉我们跳水这一水上运动形式,是随着人们观察自然现象,随着人们的生活实践而逐渐产生的。深究跳水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跳水是伴随着游泳技能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游泳活动的一个辅助动作。要游泳,就要下水,走入水中或跳入水中的动作可能同时产生,当人们从岸边或船上跳入水中时,跳水的动作就产生了。这种跳跃入水的动作是跳水运动最初的开端。随着渔猎生活的需要,古代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多次重复这一动作,逐步形成了一种跳水的技能。后来,在游泳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不仅创造了各种游泳姿势,而且发明了水上游戏的各种形式,如拍水、踩水和投水等。投水就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扎猛子”,是跳水的一种姿势。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关于跳水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晋书·周处传》中,书中所说的“(周)处投水搏蛟……”即指周处投水与蛟龙搏斗,他所采取的就是“投水”这一跳水动作。我国古代的许多游泳能手,都有自己的投水姿势。赵鳞的《因语录》中记载了唐代一个叫曹赞的人,他不但是一个身手不凡的游泳家,而且在跳水方面也有相当高超的技艺。他能够在“百尺桩上不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穿着一身衣服从百尺高的桅杆上跳入水中,并能够悠然自得地坐在水面上,像坐在席子上一样,说明曹赞必然掌握了跳水的技巧,包括从起跳、腾空、入水等一系列动作。曹赞的跳水技艺,也许今天的跳水健儿们看了也会惊叹不已的。

到了公元12世纪初的宋代,我国出现了另一种跳水活动,即“水秋千”。水秋千原为水中打秋千的意思,是古人把秋千游戏引入水上游戏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游戏。早在五代时前蜀的花蕊夫人《宫词》中,就有“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殿帐前”的诗句。五代时的水秋千尚在初创时期,因此连宫中也不是常见的,以至于那些宫女们听说有人玩水秋千,便争着分开珠帘,翘首以望。迄至宋代,水秋千发展成为一项惊险的跳水活动。当时水秋千是这样进行的:在大船上立一个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将秋千荡到高空的一瞬间,突然从秋千上一个跟斗跳下来,扎入水中。秋千在这里起一种活动跳台的作用。这显然是难度极大的跳水表演,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勇气。这种水秋千是宋代“百戏”中的一戏。当时流行的数十种戏中有水戏儿一类,而水戏就包括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反映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生活风俗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对当时水秋千跳水竞赛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该书《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记曰:“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水秋千’”。这里记载的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曾在水殿观看的水秋千表演。当时,水殿里停泊着两只彩船,船头立着秋千,船尾有人作各种杂技表演,禁卫军官兵击鼓笛助兴。其中一人登上秋千,高高荡起,当身体与秋千的横架接近平行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空中翻跃筋头,最后跳入水中,这实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跳水表演。

明清时期,随着每年的弄潮活动,在江南多湖地区,有关的跳水活动还与游泳一起进行。特别是浙江西湖一带,在“水百戏”等水上活动中,跳水游戏还是其中的项目之一。但这类跳水,始终是一种民间游戏活动。直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跳水运动才在我国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