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段珍贵的历史了。
2009年秋,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之邀,在采写《鹰击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时,我在北京、南京、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空军的史料。从这些史料中,我惊异地发现:在中国人民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最先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不是声名显赫的美国“飞虎队”,而是苏联空军志愿队!苏联空军志愿队在中国的天空中,与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4年的生死较量。这段历史,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段珍贵的历史,已被岁月的烟尘湮没了半个多世纪,不但世人知之甚少,甚而完全不知。
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遗憾。
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中俄两国元首已商定,由两国政府共同举办胜利庆典和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人民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澜壮阔重要的篇章。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将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的这段历史呈现于世,是我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从2010年起,作者在撰写《中国核潜艇诞生纪实》长篇报告文学的同时,广泛收集苏联空军援华抗日的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菁,逐步构思。这个过程,整整耗去我近3年时间。从今年1月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文字起,又耗去了大半年时间。写作过程,艰难苦涩。一是资料匮乏,现今存世的资料大多是论文之内,能构成文学的材料十分缺乏;二是题材太大,驾驭困难,要用文学的形式很好表现出来,让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难度不小、颇费踌躇。
在动手写作之前,就确定了几条原则:一是既是报告文学,就必须尊重史实,经得起史学家们的挑剔,不能像如今有的“纪实文学”那样,为了“好看”而采用写小说的手段,凭空杜撰贻误读者;二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当然不能写成深奥难懂的专业书,要力求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和军事爱好者适合阅读;三是为避免枯燥重复,选材必须精当,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对苏联空军志愿队在南昌、兰州、成都、昆明等地的空战,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点到即止。
写作过程中,有两件事给了我莫大的刺激,促使我一定要坚持写下去。一天上午,正在埋头写作,突然听见城市上空响起一阵又一阵凄厉的警报声!一时间,我有些茫然无措,不知何处发生了何种灾难?当晚看《重庆新闻》才知,原来这一天是6月5日,是重庆人民遭受日寇大轰炸受难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以这种方式来向死者致哀,来告诫生者千万不要忘却这段悲惨的历史!
与此同时,2014年6月3日,我所知道的成都市84岁老人苏良秀,向日本东京法院提起诉讼,控告日本轰炸机1941年轰炸成都时,她家房屋全部被炸毁,全家6口人都被炸死。老人泣血疾呼道:60多年来,有谁来给她道过一次歉,有谁来安抚一下她那伤痕累累的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的心里一直在流着血。
以史为鉴,才能明得失。在日本安倍当局否定侵略历史、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今天,我们尤其应当警醒再警醒;我们还要告诉子孙们,绝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那段惨烈而屈辱的历史。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感谢中航工业集团、中航611所、中航132厂、中国兵器工业209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内涵丰富,但由于资料所限,年代久远、作者水平等因素,难免取舍失度、挂一漏万,漏误难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正,以求再版时更正。
感谢为此书付梓付出辛劳的编辑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