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个小案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初另外一起大案——郭桓案:郭桓并非元勋贵戚,却因为一件贪污案被杀,还“光荣”地拉了三万多人垫背。
郭桓,山东兖州人,洪武四年以贤良荐入仕,授山西按察司佥事。《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此人于洪武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入朝任户部右侍郎,很快就以侍郎衔主持户部工作(官名:试尚书)。
之所以这么快得到提拔,是因为郭桓在敛财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朱元璋流民出身,原本对盐铁专卖不怎么感兴趣,就是这位郭桓在自己的地盘上强力推行盐铁专卖,很是为朝廷搂了一笔。
理财有方,郭桓进京了。
没想到,走进金陵城九个月后,这位主持工作的侍郎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出事了:经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与北平布政司赵全德合谋贪污公粮、公款。经查证,朱元璋公布了郭桓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利用职权之便贪污的罪行:
第一,造假币。会同宝钞提举司二十多名官员和五百八十多个工人私自印制大明宝钞,这些大明宝钞没有上缴朝廷,郭桓把这些钞票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第二,倒卖金银。在洪武朝,朱元璋既然发行了大明宝钞,就要严格禁止金银交易,郭桓身为朝廷命官,居然把国库里的金银拿出去倒卖!
第三,贪污秋粮。浙西一带官家本来应收秋粮四百五十万石,结果,郭桓只给了朱元璋八十万锭银钞,折合二百万石秋粮,其他二百五十万石都被郭桓搂到自己腰包里去了;应天等五州县数十万石粮食也被郭桓以同样的手腕搂到自己腰包里去了;郭桓不但贪污公粮,还伙同十个布政司倒买倒卖官粮。
以上三项合并计算,郭桓共贪污精粮二千四百多万石,折合今天的人民币一百亿元!于是,朱元璋决定数罪并罚,把郭桓凌迟处死,其同伙、党羽一律斩首!
如果郭桓真是入朝九个月就搂了一百多亿,那实在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真的是这样吗?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再说一个小插曲。
为显示自己的亲民、爱民,朱元璋把田赋定得很低,还动辄免去数州田赋。不过,朱元璋还有另外一套方法计算自己的收入,比如,某地应征两百万石粮食,结果只征到了一百万石,那么,其余的一百万石就算是地方官贪污了,不管是不是自己一时兴起免掉了。在郭桓之前曾经有一位户部尚书叫滕德懋,在清点户部存粮的时候朱元璋认为少了十万石,于是就以贪污军粮为名把滕德懋给杀了。在追赃的时候,人们却发现滕德懋的妻子以纺麻为生,根本拿不出十万石粮食来。
朱元璋一怒之下就把滕德懋尸体给剖开了,结果,滕德懋的腹中只有粗粮和草菜。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贪污十万石粮食?虽然朱元璋最后赐给滕家丧葬费用,却从未承认错误;滕德懋根本没有机会跟朱元璋争辩:皇帝本人曾经亲口免去苏州十万石粮食的田赋!
滕德懋原来是兵部尚书,是抓过刀把子的人,尚且被胡乱按了一个罪名杀掉,何况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的郭桓!洪武朝一年的岁入不过也就是两千四百万石粮食,以朱元璋的精打细算,如果少了一年的收入,还不得把天下人都杀光?
诚如所述,假设这个郭桓是冤枉的。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杀掉郭桓呢?
答:钱,为了钱,为了贪天下之财!
据朱元璋查证,郭桓其实并不孤单,他的身后还有三万同伙,这些人才是郭桓案的关键!经审讯,郭桓的同谋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主持工作,试尚书),除了以上几位六部尚书之外,六部侍郎以下全部卷入、各地布政使全部卷入,基本大明朝高官被杀的一个不剩!
这三万人更多的并不全都是官员,还有京城、各州县的普通人——富民!当时全国不过一千万左右人口,三万人应该是当时绝大部分富人,就这么一下,都被朱元璋处置了。
据《明大诰》记载,一个叫做徐添庆的人曾经向郭桓行贿,郭桓收受了钱财,作为代价徐添庆从此不用再向朝廷缴税了(徐为马户,要向朝廷缴纳草料),却要别人补足徐添庆欠下的数目。
我们姑且认为这件事是真的,因为这种事在当时很正常。
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意料,郭桓被抓后,除了徐添庆被砍头,替代徐添庆多缴纳税收的人也一起被杀了。因为,皇帝看上他们所有的财富,拿走了别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把人杀掉,永绝后患、耳根清净!
在郭桓案的卷宗中,“田产入官”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汇。其实,对朱元璋来说,谁被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富民的财富从此要全部归自己了。《明史》虽然没有详细记载郭桓案的整个过程,事情的结果却证明了我们的猜测:此举使得“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也就是说,天下富人,无论官民,基本被朱皇帝一网打尽!
历朝历代,能让天下富人破产的皇帝并不少见。比如,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告缗令、算缗令、不告缗令,刘彻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几乎弄死了一半中国人,才算把天下财富弄到自己手里!
朱皇帝不过杀了三万多人,就完成了这个使命,效率不可谓不高!
这三万人真的就是郭桓的同伙吗?郭桓区区一个主持工作的户部试尚书,莫非他觉得贪污是一件丰功伟业,不但要使劲贪,还要大鸣大放拉三万多人当同伙!嫌自己命长,还是怕朱元璋不知道?
朱元璋捞了这么多钱、这么多土地,用来干嘛了?授田,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不是,宋朝没有授田是因为不需要授田,自两汉之后,魏、晋、隋、唐,只有明朝没有大规模授田。朱皇帝捞到了很多土地,都建成了“官屯”、“军屯”,今天全国各地仍有许多村庄的名字以“官屯”命名,比如“陈官屯”、“杨官屯”,村庄名称就是源于朱元璋时代的官屯。
这些官屯、军屯,说白了就是他朱皇帝的私人庄园。杀这么多人,是为了一己之私吧?
现在,我们把以上三个案件串联起来,可以揭开朱元璋滥杀官员的谜底了。当然,这个谜底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把种种确定的历史事件连接起来,按照货币的轨迹进行解释,仅仅是一家之言。
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印行大明宝钞,同时废止金银交易。朱元璋的逻辑是:既然我是皇帝,天下之财就当尽归我所有!然而,大明宝钞毕竟是没有任何准备的纸钞,超量增发立刻引发了一场超级通胀。
对朱元璋来说,通胀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通货膨胀?
大明宝钞不值钱了?
我是皇帝,我让谁有钱、谁才能有钱,我只允许天下有一个富人——朱元璋。纸钞不好使,就动手杀人,杀封建官僚、更要杀尽天下富人!一个偶然的事件把郭桓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本人连同三万人成为刀下之鬼!他们的财富则尽归朱皇帝。
皇帝抢钱,需要理由吗?
真假朱元璋
有很多研究朱元璋的文章认为,朱元璋出身农民,有深邃的民本思想,他创立了鱼鳞册(大家可以将之理解为带有财产清查性质的户籍)等一系列重农制度。为了歌颂朱元璋,甚至有人将他统治期间称为“洪武之治”——一个只有当代文献才使用的词汇。
朱元璋的洪武一朝,平均下来田租确实只有10%,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税率。如此之低的税率,堂堂大明朝却是历代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几个朝代之一,不要说洪武年间,即使到了“仁宣之治”,人均劳动力原粮产量也不过三千市斤,略高于一千年前的西汉,较唐宋盛世低了整整30%—40%。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朱元璋的意识里,既然自己是皇帝,天下之财就应该都是自己的私财;既然天下都是自己的私财,经济运行就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不允许有丝毫出轨!
也只有秉承这样的理念,朱元璋才能干出不设任何准备就随意发行“大明宝钞”的荒唐事来。以至于此后明代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愿意在大明宝钞上署上自己的年号,历代大明宝钞只书“洪武”二字,大概是后来者对整理币信已经丝毫不抱信心,干脆就把老祖宗拉出来丢人吧!
同样秉承这种理念,朱元璋最初居然想把首都安到自己的家乡——凤阳,让自己的家乡也跟着风光一把。虽然这个极其离谱的建议被刘基否定了,朱元璋还是为建设家乡狠狠出了一把子力气:为了把凤阳迅速建设成为繁荣的一线大城市,朱元璋在江南迁徙了十几万户富民去凤阳定居!
朱元璋要告诉大家,是我让自己祖上阔了!
关于这件事,曾经一度有人将之解释为“授田”。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所谓授田,一定是国家授予土地给无地流民,哪有抢夺了人家沃野良田,再把自己老家几亩薄田租给人家的道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租”、不是“授”)?
对朱元璋来说,无论是发行毫无准备的大明宝钞还是给自己老家弄来十几万富裕人口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他要让整个帝国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只要我和我的子孙能统治这个帝国,我才不管什么经济不经济!
元代采用了极其野蛮的“种姓”统治方式,朱元璋的治国之道则跟元代统治者一脉相承。朱元璋也将天下之人主要划分为四类:民户、军户、匠户、灶户:民户人数最多,是种地的农民,顺便提供徭役;军户负责为国家提供兵丁,顺便耕种军屯,也就是朱元璋的私家奴隶;匠户只是工匠;灶户煮盐,在朝廷管制下经营各种专营商品。此外,还有马户养军马,牛户养官牛,蛋户采珠宝、乐户供娱乐……
全国人民都在明太祖的管理之下,所有人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轨迹来!至于商人,在朱元璋的规划里,是没这个职业的!
无论做生意、进城打工、串亲戚,只要离开了自己的村落,就都必须先在官府获得“商引”,供沿途巡检司验查。如果碰巧在查验的时候把“商引”给丢了,那么,抓起来、充军!如果为人比较仔细,路条没有丢,夜宿客店也要在“店历”上登记姓名、人数、起程月日以及货物情况以供官府查照;到了目的地,下面的事情更麻烦:必须向当地官府取得“市籍”才能开门做生意,所有店铺必须定期向官府申报行业、资本、营业状况及盈利,官府也经常派员“校勘街市度量衡,稽牙侩物价”。
明初确实有过“凡商税,三十而取一”的政策,但很快就在北新关、浒墅关、九江关、两淮关、扬州关、临清关、河西务等几乎所有的交通要道上建立了“关津”,雁过拔毛,总体算下来洪武年间的商税应该在百分之百以上。倘若有人想逃过商税,也好,一旦查实,货物没收、商人充军!
至于货物品种就更是少得可怜,秦汉以降,朝廷向来只对盐、铁、茶等大宗商品实行专营,明代扩大了专营商品范围,除了盐铁,禁运商品还包括:金、银、铜、铅、锡、珠、水银、朱砂、青绿、煤炭……另外海外贸易以后就别干了,老老实实在家里过日子。自此,大明帝国“片板不许下海”、令民间“禁用番货番香”,把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连根拔除!
既然帝国都是自己的私财,那么,所有帝国臣民也就变成了自己的财产!财产是不能发声的,只能听主人指挥!尤其是读书人,别自以为看了几本古书就想借古讽今,一定要让这些人闭嘴——必须打断读书人的脊梁,天下才能彻底清净!
——第一个遭殃的是亚圣孟子,因为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好吧,把孟子给我搬出孔庙!
——洪武二年,朱元璋诏令天下建立学校。但是,他亲自为天下学校立了一条规矩:不许生员“炫奇立异”,敢标新立异者,杀无赦!后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如此评价:明朝所谓学校者,不过是一批富贵熏心之徒,随着朝廷风向变其本领的群氓罢了。
——御史王朴生性耿直,曾多次与朱元璋争辩。某天估计又惹朱皇帝不高兴了,朱元璋就下令让人把他押到刑场上砍头,在参观完其他犯人被砍头的盛况之后,王朴又被押回皇宫,朱元璋得意地问他:汝其改乎?王朴气愤地回答:如果我没有罪,你随便找个借口也可以杀我!有罪,又何必让我活着?今日只愿速死!于是,王朴就这样被再次押赴刑场砍了头,路过国子监的时候王朴大呼:史官要记录啊,某年某月某日,王朴无罪被杀!
中华民族的士大夫气节就这样在战战兢兢中被一点点消耗干净!
杀文人好歹还有个理由,洪武年间其他草菅人命的案例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一个老妇人因戏称皇帝为“老头儿”而牵连附近百姓被满门抄斩;南京上元节因“淮西女人好大脚”一个灯谜,招致周围千百人的杀身之祸;中都凤阳宫殿修造进展不利,朱元璋怀疑有人使用了厌镇之术,于是就将几百个工匠砍了脑袋。
这位自称“淮佑布衣”的开国之君,牢牢把所有封建权力把握在自己手中:整个帝国只能有一个脑子,那就是他朱元璋!整个帝国只能由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他朱元璋!整个帝国都应该按照他预订的轨道运行,但凡有试图越轨者,杀无赦!
朱元璋不信任封建官僚、不信任文人、不信任天下黎庶,那么,他信任谁呢?
答:看管家财当然要用自己家人,朱元璋信任的人不是封建官僚,而是特务。为此朱元璋甚至成立了一个叫“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新机构,即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
锦衣卫就是特务,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除了皇帝,他们不受任何人管辖,包括刑部和大理寺,任何阻碍他们行动的人都格杀勿论!而在大臣眼中,锦衣卫是一群极其可怕的人,如果哪一天锦衣卫上门来问候了,那么,马上和家人告别吧,这一去极有可能就回不来了。
朱元璋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批特务治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干坏事却是一绝。他们连封疆大吏都能屠戮,祸害万方黎民就更不在话下!在锦衣卫的不懈努力下,终于造就了明初四大案:蓝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凭空捏造证据,每一个案件都杀人过万,这得是多么凶残的统治者?《廿二史札记》这样评价明史:明代并非亡于流寇,实是亡于厂、卫。其中的“卫”即指“锦衣卫”,“厂”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厂、西厂!
大概朱元璋也觉得这群人实在是太苛猛了,如果任由他们存在下去大明王朝的司法和行政制度将荡然无存。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下令烧毁锦衣卫所有刑具,并宣布撤销锦衣卫,此后,所有案件必须按正常手续办理。
既然开头了,还能结尾吗?
让我们以《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一段话来为朱元璋画上句号:“明代的统治者考虑到发展这些先进的经济部门会扩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反过来会威胁到帝国的政治统一。所以,先进的工商业在那时是不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