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43362600000039

第39章 末世长安,风雨飘摇的唐王朝(2)

唐懿宗在位期间,如同走马灯一样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分别是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置、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由于唐懿宗李漼对政事的兴致不高,所以宰相在处理政事方面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是李漼任用的宰相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就是爱财如命之流。

宰相杜悰就是个尸位素餐,外号叫秃角犀的人。宰相路岩是个拉帮结派,贪污受贿,蛮横不法的人。曾经有个官员向李漼报告说,如果抄了路岩亲信的家,可以获得国家两年的军费。李漼并不相信,把这个告状的官员痛骂了一顿,从此没人再敢提意见了。路岩和后来任宰相的驸马韦保衡狼狈为奸,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就是他们两个像厉鬼一样邪恶可怕,可见他们贪污堕落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长安城的百姓把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人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

与唐宣宗李忱不轻易授予官职和赏赐不同,唐懿宗李漼对于官职和赏赐毫不在乎,他总是随自己的心情,想赏赐谁就赏赐谁,封官也是随心所欲。有个伶官叫李可及,擅长音律,歌声宛转动人,听完连疲倦都能忘掉。李漼的爱女同昌公主死后,李可及谱写了一首《叹百年舞曲》,歌词凄恻,曲调婉转,听完不禁流下眼泪,这首歌让李漼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所以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予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在唐朝史无前例的。唐太宗时期,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但是不可以赏赐官职。后来,唐文宗想要授予一个乐官职务,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唐懿宗李漼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李漼特意赏赐给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

除了任相不明,李漼还随意破坏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取士是唐朝最为主要的入仕途径,进士科享有崇高的声誉。本来每年春天都要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进士。但是到了唐懿宗时期,他的亲信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就可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这给科举取士带了个开后门的不好开端,加快了李氏家族衰落的脚步。

裘甫起义,山雨欲来风满楼

“小太宗”唐宣宗李忱驾崩刚刚半年,唐懿宗李漼在天子的宝座上还未坐稳的时候,在浙东掀起了一次震动唐王朝的裘甫起义。

裘甫,剡县人,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年以买卖私盐为业。唐朝后期,宦官与朝官互相勾结,中央统治与地方藩镇、藩镇和藩镇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变得日趋尖锐。唐宣宗之后,唐朝的整个局势变得江河日下,到了唐懿宗时,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为了满足奢侈无度的物质需求,朝廷加紧了对土地的掠夺,土地兼并的程度空前激烈,宦官们贪得无厌,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享有特权的贵族官僚也一个个都如狼似虎。此外,由于唐懿宗礼佛,广建寺院,僧侣们拥有很多土地和奴隶。再加上唐晚期时经常遇到天灾,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压得百姓们难以喘息,根本无法生存。

当时,东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朝廷的财政命脉,也是榨取百姓极为残酷的地区。在繁重的苛捐杂税和疯狂的层层搜刮下,身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浙东农民们揭竿而起,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帷幕。

面对裘甫起义,浙东的地方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当裘甫占领了象山县后,象山县的上属州明州的官府,不但不敢派兵前去镇压,反而吓得在白天就把城门关得严严的。其实,裘甫的兵力不过百人,根本没有强大的军队。但是地方军队由于长期不作战,武器都已经锈烂不堪,士兵不足三百人。

裘甫见状,又挥兵指向刻县。浙东观察使郑抵德在仓促间凑起了一支军队,前来拦截,可是不但没有拦截成功,反而被裘甫使用计策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乘着战争的胜利,裘甫顺势拿下了刻县。进入刻县之后,裘甫由于声望很大,吸引了各地迫于生计前来投靠的人,没过多久就聚集了三万多人。裘甫把这些人分为了十二个队伍,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他让刘胜担任军师,让刘庆和刘从简担任大将,在刻县大量囤积粮食,制造兵器。

起义军的势头一天比一天强,震动了浙江,又震动了中原。郑抵德一边向朝廷告急,一边向邻地求救。邻地的军队虽然愿意前来支援,但是要求郑抵德支付一笔费用,而且要价极高,但是战斗力不强,根本无法与裘甫军进行交战。

裘甫相继攻克了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郑抵德连连溃败,他是文官,根本不适合带兵打仗,只会纸上谈兵,应该调换武将。但是选遍了朝中的武将,竟没有一个人合适。最后还是选了一名文官,让在安南享有盛名的前安南都护王式代替了郑抵德,担任浙东的观察使。

王式走马上任前,被皇帝召见,问他用什么方法来镇压。王式回答说:“陛下,只要能得到大量的士兵,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可是在一旁的宦官听了,连连反对说:“陛下,如果发兵,人数多的话花费也大,朝廷现在已经亏空,实在不应该浪费国家的财政开支。”王式据理力争地说:“臣自然该为国家节省开支,可是兵多破贼时间会比较短,这样反而节省费用。如果兵少,不但不一定能够破贼,还会拖延时日,贼势将更盛,江淮的叛贼群起而响应,到那时,国家用尽全部兵力攻打江淮,也不一定打得过,一旦失去了江淮,与江淮交通隔绝,那么上自朝廷,下至禁军,军费全无着落,岂不是开支更大吗?”皇帝终于被王式说通,调发了各地的军队,归王式指挥,形势开始逆转。

王式精通兵法,十分有名。正和部下一起喝酒的裘甫,听说王式将要领兵前来攻打,心中不禁有些紧张,闷闷不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裘甫手下的一名大将长叹道:“哎,我这里有许多军队,但是主将却踌躇不定,真是可惜啊。王式智勇无敌,过不了四十天一定会到达这里,我们应该抢先夺取越州,分兵守西陵,沿钱塘江筑垒设置防线,征集舟舰,然后长驱直入浙西,渡长江,取扬州货财,返取石头城而据守。另外派遣刘从简率领万人渡海,进攻福建。这样一来,国家的贡赋之地全部落入我们手中。”

他的战略主张扼尽天下财富之地,隔江与朝廷南北对峙,虽然听上去很好,但是这战略最后究竟能否成功,是无法证明的。裘甫没有胆魄,害怕会失败,就推托道:“今天我已经喝醉了,明天再议吧。”大将听了十分生气,拂袖而去。裘甫的谋士说:“这个策略是孙权所为,今天下还没有大乱,此策很难达成,不如据险自守,陆耕海渔,遇到危机就逃入海岛,这样比较保险。”谋士的战略比大将的战略更为保守,但是裘甫还是犹豫着没有采纳。积极的战略不采纳,保守的战略也不采纳。王式还没有到,裘甫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王式到来后,裘甫更是一筹莫展,只能消极地应战。

王式没有急于付诸军事行动,他到达浙东后,首先肃清了越州城内支持裘甫的势力。越州城的官兵害怕裘甫大军会来,全家性命不保,便主动和裘甫的大军联系,愿作内应。王式查清了情况,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又推出几项举措。他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收买人心,断绝裘甫军的兵源,不举烽火,稳定当地百姓,用老人和小孩做侦探,随时掌握裘甫大军的情报,招募居住在江淮的吐蕃和回鹘人组成骑兵队,增加攻击力,联络当地的土团共同作战。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式又向朝廷讨要了更多的军队,兵分东路、南路两军,全面向裘甫发动了攻击,裘甫只能作无谓的消耗战。王式大军如同风卷残云般地扫荡了各地的起义军。大将在全线失败后,指责裘甫当初不采纳他的战略主张,才落得这般地步。他根本就看不起投身起义军的那些进士,见他们穿着绿衣服,就污蔑他们为菜青虫。他将一腔的怨气全部发到了他们身上,把他们推出去斩首,愤恨地说:“把我的计划打乱的,都是这些菜青虫们!”起义军内部起了矛盾,所以军心涣散,节节败退。

裘甫带着剩下的军队,重新退到了刻县。王式步步紧逼,对这里进行了合围。前后三天,打了八十多战,起义军累得体力不支,官兵们也打得精疲力尽。裘甫为了能够突围出去,假装投降,但是被王式识破,又打了三场大战。

最后,裘甫等人被擒,被押往长安,斩于东市。裘甫起义,前后的时间只有七个月,却拉开了晚唐农民起义的帷幕,为之后的几次农民起义作了先声。

桂林戍兵起义,埋下祸根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唐懿宗李漼时期的大唐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再加上李漼任用奸佞、赏罚不明,当时仅宰相一职,他就一连换了二十一位。这时,边陲要塞也拉响了紧急的警报。

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不能丢掉国土。于是,李漼命令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了数千人前往救援。援军中的八百人负责驻守桂林。按照约定,这些驻守桂林的徐州士兵三年之后就可以返回苏北老家。

到了咸通六年的时候,这支驻守在桂林的部队,本该被通知返回家乡,但是时间到了却无人问津,虽然当初约定的三年期限已满,但是始终没有人来换防。中国人自古就把乡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背井离乡的时候最为思念家乡,于是回家就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一年又一年,士兵们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就这样到了咸通九年。他们已经在桂林驻守了整整六年,但是依然被告知不能返回老家。

士兵们不死心,多次向将领请求返回徐州。当时的观察使是崔彦曾,士兵们能否回家,全靠他一句话。崔彦曾犹豫不决的时候,其他几位将领尹戡、杜璋、徐行俭却异口同声地要求士兵们再多驻守桂林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