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43362600000027

第27章 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1)

贸然削藩,引发四镇之乱

藩镇割据的局势从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开始就有所征兆了,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已经形成,到了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到破坏国家统一的程度了。李适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为了执政严明而远离宦官,整顿吏制,而且崇尚节俭,惩治贪污浪费等现象,推行两税法,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国库的储备,这一系列举措颇有中兴之主的风范。

面对藩镇割据的颓势,急于有所建树的唐德宗李适毅然采取了武力削藩的政策,但是他的一些行动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完全考虑自身是否有削藩的条件和能力,导致了一些不该提前爆发的矛盾迅速激化,不仅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威胁,还使江山社稷陷入了摇摇欲坠的情形中,最终引发了四镇之乱。

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相互勾结,试图把自己的领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田承嗣死后,李宝臣等人极力支持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继承魏博节度使的职位。李宝臣死后,田悦又极力支持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承成德节度使的职位,但是唐德宗李适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李惟岳见继承无望,就去向田悦和李正己等人诉苦,并暗中共同谋划起兵造反。按照计划,田悦带兵包围了邢州等地,李正己带兵驻守在徐州等地,梁崇义在襄阳起兵响应,扼住北上的运输路线。

李适积极应对这次兵变,任命刘玄佐担任宣武节度使去攻打李正己的兵马,派遣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和河东节度使马燧攻打田悦的兵马,派遣卢龙节度使朱滔攻打李惟岳的兵马,派遣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打梁崇义,为了给他们助阵,李适还派出负责护卫朝廷的神策军,可谓全力以赴。

田悦的大队人马在临洺城下和马燧、李抱真的部队进行了两次会战,大败而归,被围困在魏州。李正己在起兵后不久就死了,由他的儿子李纳继续和朝廷对抗,李纳想夺回徐州,却被朝廷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梁崇义驻守的领地地盘比较小,而且兵马数量也不多,所以很快就被攻破,梁崇义见局势没有扭转的余地,就自杀了。其他几个节度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战败的战败,归降的归降,战争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处理李惟岳领地时分配不均,使得局势发生了大逆转。

现任成德节度使李惟岳的父亲李宝臣原有领地冀、沧、深、恒、定、赵、易等州,在重新划分这些领地时,唐德宗李适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等州的节度使,任命王武俊为恒、冀等州的观察使,王武俊觉得自己功劳大但是得到的奖赏少,不是很满意。李适任命康日知为深、赵等州的观察使,李适又把原本属于淄青镇的德、棣两个州划分给了卢龙节度使朱滔,命他返回卢龙。朱滔最想得到的深州被分给了别人,他为此十分不情愿,驻军在深州不肯离开。当时田悦被围困在魏州,当他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刻派部下去游说朱滔,让他把贝州送给自己并出兵救援魏博,以便可以继续维持藩镇割据的局势。朱滔当时正愤恨不已,听了田悦的主意简直正中下怀,答应把深州送给他。朱滔去找王武俊商议行动计划,让他把唐德宗李适派来的使者抓起来,并出兵攻打康日知,出兵救援魏州。当时朱滔军队中有一些将士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为了将计划顺利进行,不惜杀死一大批部下。

李适派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反击,朱滔和王武俊刚刚抵达魏州,就和李怀光的军队短兵相接,李怀光在最初的战局中取得了胜利,不再把朱滔和王武俊的军队放在眼里,但是马上就遭遇了惨败。朱滔等人乘胜追击,引来运河的水冲断了朝廷大军的粮道,使他们断了后援,不得不退到魏县。朱滔随后带兵赶到魏县,与朝廷大军隔水相望,互相牵制。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四个人见自己的兵马完全可以牵制住朝廷的军队,于是决定各自建立王国,彼此结盟,互相帮助。于是,朱滔自称翼王、王武俊自称赵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自称齐王,这就是所谓的四王之乱。在这四个王中,朱滔的兵力是最强的,于是其他三个王推选朱滔作为盟主,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和朝廷类似的官制和礼制。

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积重难返

在四镇之乱发生的同时,淮西也发生了叛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四镇勾结反叛朝廷。李希烈的性格十分残暴,当唐德宗李适想要加封李希烈的时候,时任宰相杨炎进谏道:“陛下,您有所不知,李希烈是董秦的养子,董秦十分信任他,但是李希烈为了自己的利益,六亲不认,驱逐了养父董秦,夺取他的节度使职位,这种不守礼法的人,您怎么能重用呢?如果您派他去讨伐梁崇义,战争胜利后,您能保证他不会跟四镇一样自立为王吗?还望陛下三思啊!”尽管杨炎的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李适根本听不进去,一心想着尽快改善藩镇割据的局势,还是执意加封了李希烈。

李希烈进攻襄阳,得胜之后果然把襄阳收入自己的私囊中,抓当地的百姓作为奴隶,把那里的财物洗劫一空,看到襄阳已经没有可利用的地方了,李希烈又撤离那里。唐德宗李适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又让李希烈出兵攻打淄青。李希烈奉命来到淄青后,暗中阻挠运河的交通,准备偷袭汴州。

当李希烈看到四镇自立为王时,心里痒痒,也想当王,于是自称建兴王。他出兵攻打汝州、尉氏,围攻郑州,直接威胁到了洛阳,他还派兵驻守在邓州,完全切断朝廷通往南方的交通路线。李适见无法控制住李希烈,一边积极地控制自己直接管理的神策军,一边调集淮西周围的各地军队,一起对付李希烈,但是纷纷遇到了挫败。

战火就这样从河北蔓延到河南,唐德宗李适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士兵们冒着雨雪前行,路上十分寒冷,常年在外打仗也无法回家照顾一家老小,所以希望朝廷能给一笔可观的报酬作为安家费,但是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并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心情十分不好,再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们发生了哗变,冲进了城里,把府库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抢走了,又占领了皇宫。有人提议让朱滔的哥哥朱泚来做领袖,于是朱泚连夜入宫,自称大秦皇帝,后改称汉元皇帝,年号应天,李适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这次兵变就是泾原兵变。

在士兵攻进皇宫之前,唐德宗李适仓皇逃到奉天,成为了在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之后的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李适为此十分心痛,写了一封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李适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他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对待他们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李适开始逐步调整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甚至对朱滔也予以宽恕,准许他归顺朝廷。于是王武俊、李纳、田悦等人决定取消王号,上表谢罪。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因为兵败而自杀,李希烈被部下陈仙奇杀死,陈仙奇归顺朝廷,李适任命他为节度使。

这场藩镇混战,从四镇之乱开始,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全国人口锐减,生产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尽管四镇取消了王号,但是依然各自割据一方。李适在削藩受到巨大的挫折后,对待藩镇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形势和机遇转瞬即逝,藩镇割据积重难返。

“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

杨炎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长相十分俊美,学识也很丰富,而且为人豪爽大气。在唐代宗执政时期,杨炎曾在朝中担任官职,负责起草诏令,但是因为宰相元载一案,杨炎受到了牵连,被唐代宗贬了官。唐德宗李适不计前嫌,任用杨炎为宰相,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旧制,天下的钱帛都被贮藏在国库中,一年分四季由官员向皇帝上报具体数额,还有专人负责来核实钱帛的收支情况。后来因为京城中的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皇帝为了取用方便,就将国库中的钱帛全部归入内库,由宦官来掌管,掌管内库的宦官最多时竟有三百多人,他们牢牢地把持着内库。杨炎担任宰相之后,决心要革除积弊,他向李适上奏说:“钱帛是国家的根本,人生存的命脉,天底下的各种动乱都因此而起,如果由宦官来掌管的,那么丰俭盈虚大臣们都无法得知,就无法了解到目前国家的财政情况,经常会出现中饱私囊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导致国库空虚,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那么天下也会随之动摇。”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实行租庸调制,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口为本的赋税制度。到唐玄宗执政末年,由于户籍制度的废弛,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土地买卖情况、财产变化情况都很久没有人调查,也没有重新进行登记造册,均田制度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官府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只是按照以前的户籍情况向乡里按人头数目收税。安史之乱发生后,户口锐减,但是由于战祸,朝廷到处向百姓征收赋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官吏总是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税旧税接连不断,根本没有限度。那些家里人口众多的富人家庭,一般都有朝中官吏或者寺院的庇护,可以瞒报逃税,但是普通的贫穷百姓没有靠山和后台,无法瞒报人口,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承担不起繁重的赋税,只能成为流民,生活十分困顿。

为了革除这种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向唐德宗李适建议实行两税法。简单来说,就是从征收谷物和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以征收金钱为主的新税法,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次,夏税纳税时间不超过六月,秋税不超过十一月。具体内容来说,要根据国家原来的各项财政支出额,确定国家的税收总额,再把这个总额分配到各地,按照地税和户税这两个税种向百姓征收。地税依据两税法实施前一年的耕垦田亩数量来征收。户税的具体征收原则是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照人口数量,而是按资产征税,不论丁男、中男,一律按其拥有的资产多少来纳税,资产多的多纳,少的少纳。商人要在经商所在的州县纳税,和当地的百姓所承担的税费数量相同。

两税法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纳税,在杨炎提出两税法之前,只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两税法推向了全国,加速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过程。百姓们为了纳税,就要出售他们的农作物换回货币,扩大了商品生产的范围。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把租庸调及各种杂税合并,这样一来,税目减少了,缴纳时间也集中了,纳税手续变得更加简洁。

李适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们大多都反对这种税法的推行,他们觉得租庸调制已经实行了四百多年,以前的规矩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更改了,但是李适十分坚持,才使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天下人都称赞宰相杨炎的聪明才智。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除了两税法之外,还有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原则,开中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宰相杨炎,疑人不用还是用人不疑

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很希望能一展宏图,于是广招贤士,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当时的宰相崔祐甫极力向李适推荐很有文学才干的杨炎。在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听说过杨炎的名声,于是欣然接受崔祐甫的建议,任用了杨炎。

杨炎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能被封为宰相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上任后短短几个月,由于他辅佐得力,不断创下佳绩,因此被赞誉为贤相。宰相崔祐甫患病后,不能再处理政事,另一个宰相乔琳也被免职,这些情况使杨炎得以独揽大权,野心和私欲也不断膨胀。

杨炎性格中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专权不久,他便开始报恩复仇。杨炎一直对元载心怀感激,总想为他做一些事情用来报答知遇之恩。他先奏请李适要求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建城堡的规划。李适就派人去向泾原节度使段秀实征询意见,段秀实十分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弊端,他说:“在边境建立防线以便抵御外敌侵犯是一件十分长远的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应该如此草率而为之。而且修建城堡需要很多人力,要大量的去征徭役,现在春天的播种工作刚刚结束,还有很多后续的农事要做,农事是百姓的大事,您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请等到农耕的间隙再考虑此事吧。”杨炎听说了段秀实的话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段秀实想限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