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43362600000010

第10章 天下大治,真懦弱还是假痴癫(1)

太子之争,李治入主东宫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嫡三子,他的母亲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李治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他从小就十分聪慧,宽厚仁慈,和睦兄弟。长大一些后,萧德言作为李治的老师,开始教授《孝经》,他每天认真学习,时常诵读。有一天,李世民问李治说:“这部《孝经》中哪些内容最为重要?”李治回答说:“《孝经》中最重要的就是孝,小时候是侍奉双亲,长大后是侍奉君王,君子侍奉皇上,进朝廷想着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将顺从其美,纠正其恶,所以最终极的内容是修身。”李世民听后大喜,对李治说:“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侍奉好父亲、兄弟,成为一个好臣子了。”李治九岁的时候,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感动了周围的人,李世民看后十分心疼,多次对他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宠爱李治。但是作为嫡三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所以即使再得宠,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李治也无法当上太子。

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宫中掀起了储君之争,太子李承乾竟然蓄意谋反,这让李世民非常愤怒和失望,为了保证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李世民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在这种情况下,魏王李泰踌躇满志,自以为太子之位非他莫属。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泰都最像李世民,有志向、有韬略、有智慧、有才情。而且李泰是嫡次子,李承乾既然已经废黜,那么让李泰来继任太子之位就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的事情,那些坚持嫡长制的朝臣们也无话可说。所以李世民终于向李泰当面承诺要立他为太子。

但是事情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力挺魏王李泰,另一派却提出了一个新的人选,就是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当时一些朝臣私下里对李世民说:“陛下,如果您执意要立魏王,那么晋王的人身安全一定会受到威胁。因为魏王一旦当上天子,对他有潜在威胁的所有兄弟都有可能被他斩草除根。”李世民深思了良久,不得不承认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以李泰的性格和手段,他极有可能在当上皇帝后铲除所有政治上的异己。所以李世民在犹豫再三之后,终于决定放弃魏王,改立晋王。

唐太宗李世民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以后,开始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准备。为了稳固下一任皇帝的统治,李世民召集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几位忠心耿耿的朝廷重臣,向他们交代了许多事情,让他们能够在新君登基后也忠于自己的儿子李治。为了能让李治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李世民在对李治的教育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上朝议事,他常让太子李治陪伴左右,一起听取朝政,参与政事的讨论,从而得到实质的锻炼。为了树立李治的威信,唐太宗下令让全国的军队都服从于太子的调遣,太子有权处分大将军以下的官员,让李治能慢慢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唐太宗李世民也经常借题发挥。他看见李治在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种田的艰难,不要夺取百姓的农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有饭吃。”李世民见李治在骑马,就说:“你应知道,只有不让马过于劳累,经常让它休息一下,恢复精神,才能常有马骑,如果用在治国之道上,就是减轻徭役,与民休息。”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世民经常会通过日常中的小事来给李治讲治国的大道理,每次李治听了李世民的教诲,都会恭恭敬敬地站起来,向父亲行礼,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还说要永远地记在心里。

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还亲自撰写了《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当皇帝的治国经验,让李治拿回去好好学习,铭记在心,书中的内容循循善诱,让李治懂得了修身治国的帝王之道。

为了铲除后患,李世民下令解除了李泰的一应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魏王府的官员,只要是李泰的亲信全部流放到岭南。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虽然叫做改封,其实与流放无异。后来,郁郁不得志的李泰死在异乡,年仅三十三岁。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准备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看上去显得十分悲哀,整天都在痛哭,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传递唐军在边境的情况报告,李世民同意了。等到唐军凯旋,李治跟从李世民到了并州,那时李世民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替父亲吸取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随父亲多日。由于李世民在行军过程中病倒了,身体虚弱,需要静养,所以将一切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李世民的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父亲的身体。李世民在寝殿的一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病情加重,再加上被奸人蒙蔽,服用了一些金丹,丹毒侵体,最终一命归西。

李世民死后,太子李治继承王位,时年二十二岁。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铤而走险的李承乾和处心积虑的李泰最终两败俱伤,反倒意外促成了李治这匹黑马的胜出。

初试皇权,起用罪臣纳贤士

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后,非常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他鼓励自己的大臣们多多进谏,尤其是关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后期,由于身体不适,一般是每隔三天朝见一次文武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唐高宗李治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各种随时遇到的问题,每天坚持上朝,而且一天就召见多达十几个的地方刺史,向他们询问民间的情况,还把这件事作为一项制度制定下来,每天执行。李治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取着各种意见。

李治在处理国事的时候,严格遵照父亲唐太宗的遗训,因为唐太宗的言传身教和苦心培养带给他很大影响。他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令,使当时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以诗赋取士,增加了进士科的人选;让朝臣组织编写《唐律疏义》,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时期的法制;出兵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维护了大唐江山的统一;恢复执行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一度中断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以来对高句丽的战争,使得那些常年在外征战的士兵有机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河东发生地震,以晋州尤其厉害,房屋被损毁,压死了五千多人,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多久,这里又连续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李治急忙下诏派遣使者前去地震灾区慰问,免除当地的赋税三年,给死伤的人家各赐予绢绸三匹,可谓是顺民心,得民意。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都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非常有经验。李治重用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长孙无忌当太尉,兼任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长孙无忌辞去了知尚书,担任太尉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不免会有人心生嫉妒,于是诬告长孙无忌有谋反的意图。李治听说后没有做任何的调查,便下令把诬告者处死了。李治之所以如此信任长孙无忌,因为自己能够当上太子,再到现在的登基为帝,长孙无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重用长孙无忌等人之外,李治还调用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前被贬的李勣。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对李勣说:“我的儿子刚当上太子,卿原来是他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卿,所以才有这样的任命,委屈了卿的阶位和资历,千万不要埋怨朕啊。”李世民又在闲暇时设宴,请李勣来赴宴,对他说:“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了,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留下了眼泪,咬破手指流出血来以表自己的决心。

后来李世民卧病,他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等我死后,你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一定会为你鞠躬尽瘁的。”于是李世民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就召李勣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后来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在贞观年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李勣的功勋卓著,封他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到了李治统治的时期,他命令为李勣画了新的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

永徽六年(655年)的时候,唐高宗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但朝中大臣强烈反对,因此李治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于是李治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后来,李治要东封泰山,让李勣为封禅大使。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就守寡了,住在李勣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给她衣服,还封她为东平郡君。李勣坠马伤到了脚,李治还亲自过问,把自己骑的马赐给了李勣。

为了培养自己的统治集团成员,唐高宗李治可谓是费尽心思、用心良苦,由于他不计前嫌起用罪臣,广纳贤士重用施恩,因此获得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得力辅臣。

高阳之乱背后的政治逻辑

李治当上皇帝后,重用了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来辅政。长孙无忌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很快就露出了种种弄权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来铲除身边的异己,吴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牺牲品之一。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杨妃所生,相貌英俊,文韬武略。李世民生前很喜欢李恪,常说他很像自己,有过想要立他为太子的打算。作为当时大臣的长孙无忌立即反对,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反对是因为吴王并不是自己的妹妹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所以李世民非常信任他。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立太子这件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最后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劝说,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是吴王李恪的名望很大,长孙无忌为此十分妒忌,认为他是一个很大的后顾之忧,所以一直在找机会诬陷他,在后来发生的高阳公主谋反案中,长孙无忌抓到了李恪的把柄。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因为深受宠爱,所以从小就娇蛮专横,曾与辩机和尚私通,事发后,辩机被腰斩而死。唐太宗李世民狠狠地责骂了高阳公主,不许她再进宫,高阳公主一直心中不忿,对李世民怀恨在心。李世民去世的时候,高阳公主一滴眼泪都没有掉。

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曾专程去拜访高阳公主的府邸,想要缓和关系。但是高阳公主并没有因此对这个新皇帝产生好感,反而觉得李治生性软弱,难成大气候。竟然和丈夫房遗爱商议,一旦天下有变,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因为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娶了李元景的女儿。他们暗中联络了与唐高宗李治不和的薛万彻、柴令武和霍国公柴绍的次子,想要等待时机起兵造反。

但是没想到的是,很快消息就泄露了,被长孙无忌得知,房家遭受灭顶之灾,蓄意谋反的一干人都被逮捕起来。唐高宗李治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眼中钉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长孙无忌把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判处死刑,其余参与他们计划的人,包括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武安郡公薛万彻、驸马都尉等人,还有无辜的李恪,都被处死。薛万彻是唐初的名将,曾经率领军队击败窦建德、刘黑闼、突厥、薛延陀、高句丽、吐谷浑等敌人,他死前大喊:“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刽子手大惊失色,第一刀没砍准,薛万彻大吼:“用力啊!”刽子手连砍三刀才斩下了他的首级。

长孙无忌借着这个机会大开杀戒,清除政敌。由于房玄龄在世时是长孙无忌的竞争对手,长孙无忌一直怀恨在心,这次他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中清算了房玄龄的后人。房遗爱被处死后,他的兄长梁国公汴州刺史房遗直、三弟朝散大夫房遗则、四弟谷州刺史房遗义都被流放。李恪被诬陷处以死刑,临死前他大骂长孙无忌,说他是“窃弄威权,构害良善”。李恪的兄弟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贬为庶人。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战功卓著的江夏郡王李道宗也被流放到象州,并在途中病死。此外,与房遗爱交往比较多的宰相宇文节、安国公执失思力、谯国公柴哲威、尚书奉御薛万备等也全部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