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43320100000037

第37章 走为上

要点:

以退为进。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古人按: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注释:

1、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2、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古文今解:

一说起三十六计,大多数人都会拿“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一句来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可见这一计的知名度有多高。

“走为上策”,顾名思议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识相点赶紧跑。

要想保全军事实力,就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在那硬挺着,要采用退却的方式避开强敌。虽然看起来逊了一点,但可以免遭到灾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有了机会再杀回去一展雄风“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也是一种不丢脸的用兵之道。

俗话说: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当我方还没有从猫变成老虎的时候,看见狼呀、狮子什么的,还是要快点跑为妙。

古人按:敌人已经占了优势,我方既然没有把人家撂倒的把握,就要想办法避免与敌人打个你活我死,最好做个选择题,先:A、投降;B、讲和,C、撤退。三个答案相比,A,投降是彻底地失败,没得翻身的机会;B,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要被人家牵着走,是卖身为奴还是生死未卜都难说;C,而撤退就不能算失败。只要你撤退得漂亮,撤退得及时,还可以从头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咱们“走着瞧”是不是。这就是称“走为上策”的原因。

简评: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此计的关键在于“走”的方法。如果是惊慌失措地逃跑,其结果就必然会受到损失,难以保证“全师”;只有有计划地撤退,才有可能在“走”的过程中,实现诱敌或调动敌人的目的,从而创造成机,变退为进,反败为胜。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人与物。要走的或应走的情形千千万万,这里仅概括地讲述几种:

在我方与敌方的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硬拼,是以鸡蛋碰石头,没有生路;屈服,永远受制于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着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复兴的上策。

建功立业,是千百年来不少人的人生梦想,在这种梦想的感召下,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确创立了丰功伟绩。但是,杰出的业绩,经常是危险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因此被杀。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激流勇退,去官归隐,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广阔的胸怀,引起后人景仰。这种走法,叫“功成身退”。

还有一种走计,称为“弃权”,常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场合。在评比、选举或决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诸候争权夺利,都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虽然强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称放弃参与表态的权利,在保留意见的同时,保留了其它许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要点解析:

以退为进。

战场上,打不赢、寡不敌众怎么办?

硬拼是不行的,以退为进才是良策。三国时的曹植在《请招降江东表》中讲了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叫做“善战者不羞走”;现代军事家******也如是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中有打,打中有走,走是为了打。走才能保存实力,走才能摆脱强敌,走才能伺机反攻。

何时走?怎样走?

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走”的关键在于要积极地,有划计地“走”;切不可消极地、盲目地“走”,这才是正常用兵的法则。

事例一:晋文公在撤退上大作文章。

春秋初期(这个词在本书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谁叫那个时候小国多,每个国都想当老大,所以没事就打仗玩呢!),楚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楚国的头头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加上晋文公跑去打楚国的小弟——曹国,这令楚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敢欺负我的兄弟,马上把你灭了。楚王派将领子玉率兵去攻打晋国,为了壮势,楚国还威胁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去帮忙做打手。

子玉率领大队军马极其浩荡地向曹国进发,晋文公听到情报后,分析了一下形势。闹了半天,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因为他找不到别的小国来帮忙做垫背的,曹国虽然被他打下了,但兵力已经在战争中被他们消耗得差不多了。面对来势如猛虎般的楚国,晋文公想真打起来,自己还不是人家嘴边的肥肉一块,还是闪吧!会不会有点丢人,我晋文公虽然还没当上老大,但多少还是有些威信,不能让那些小国笑话。找个什么理由好呢?他猛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对外宣称:“想当年,我因为迫害逃亡在外,在楚国,受到了先君的礼待。我当时就与他约定,将来如果我回晋国做了国君,愿意两国友好相处。如果迫不得已交兵的话,我肯定要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堂堂国君,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于是先撤退一舍,子玉不管什么约定不约定,猛追;晋文公再撤三十里,子玉追得更有劲,人家那么大老远领一趟兵过来多不容易,不打一架回去哪能罢休;晋文公最后一次撤退到九十里外,已经到晋国的边界城濮了,这里临黄河,靠太行山,这可是御敌的好地方啊,看来子玉中计了。晋文公已事先派人去秦国和齐国求援去了。

等子玉领着兵屁癫屁癫地追到城濮时,此晋文公已经不是彼晋文公了,他早已硬气起来,作好了防御的部署。他根据可靠情报得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中,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根本就无心打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垫后。楚右军直接向晋军扑去,晋军又玩起了撤退,让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怕他们,又要逃跑,就拼命地追了过去。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被马癫得伤的伤、死的死。楚右军就这样被老虎皮吓败了。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跑到子玉那谎报:“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果然烟尘漫天,他得意大笑道:“晋军真是不堪一击。”哈哈,子玉又中了晋军诱敌之计,晋文公这是学张飞在长坂坡吓退曹军玩的那招,他们在马尾巴后绑上树枝,来回奔跑,故意弄得烟尘满天,制造输得很惨的假象。子玉把最后的宝也押上了,他让左军也前去进攻。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也陷进晋国伏击圈,结果可想而知,又是遭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时,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忙指挥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灰溜溜地回国。

画龙点睛: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事例二:戴高乐出走救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说大家都知道,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又一次……由于当时法国政府的一些当权者的骨头患了骨质疏松和缺钙等症,使得法国很快被德军鬼子占领。法国主和派代表贝当成了法国政府的负责人,法国眼看就要成德国的口中肉了。还好法国当权者中有个硬汉叫戴高乐的,他是个将军,他不愿做亡国奴,可是政权又被那些软骨头们紧紧的把持着,他于是决心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当年的6月17日,他出走到了英国,他要等待机会,与德国抗战到底,挽救危亡之中的祖国。

6月1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催人奋进的日子,一个极其有意义的日子……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伦敦的广播电台振臂一呼,一封充满斗志和革命热情的《告法国人民书》向全世界播告了,海内外的法国人听到这个号召如同打了强心针般受到了鼓舞,很多人都决心奋起抵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鼎鼎的“六·一八”号召。

6月22日,“汉奸”贝当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成立所谓的维希政府,治理法国南部地区,法国北部及沿大西洋海岸地区由德国占领。三天后,戴高乐又发表广播声明,指出“汉奸”政府本质的维希政府不是法国的合法政府,并宣布成立“自由法国运动”,决心“把自由还给世界,把荣誉归还祖国”。维希政府对戴高乐的行为是又怕又怒,气得跳脚又骂娘,还恶人先告状地指责他“叛国”。不久,法国军事法庭对戴高乐进行缺席审判,判处他死刑。可惜他们导演的是独角戏,戴高乐根本不理他们,他在英国组建起了“自由法国”武装力最。他还跑到非洲开展工作,终于争取到大片法属殖民地的支持。

1940年10月,“自由法国”有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不久,该委员会得到英国政府的承认。

1942年1月,戴高乐在英国坐镇,派让·穆兰回国,与国内抵抗力量进行联系。

1943年5月,穆兰发起的“全国抵抗委员会”成立,穆兰担任主席。法国国内抵抗运动承认戴高乐,接受他的领导,纳入“自由法国”的轨道。接着,6月3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戴高乐担任主席一职。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巴黎人民响应戴高乐的号召发动武装起义。8月25日,巴黎解放。8月26日这一天,戴高乐这位幕后英雄和抵抗运动领导人来到巴黎星形广场,与200万巴黎市民共同庆祝法国的新生。9月9日,戴高乐改组临时政府,自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成为法国政坛的首脑。

画龙点睛:

戴高乐当年审时度势“走为上”,出走英国不仅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而且对法国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例三: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日立公司。

日本日立公司在发展初期,充满了干革命的热情,开展起了大建设和大生产运动。他们投入了大量的money,购买了新建厂房所需的建筑材料,新添置了一些设备。他们的热情就像那冬天的一把火,烧得正旺时却被一瓢冷水“啪”地一下浇灭了:赶上了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都快吃不饱、穿不暖了,哪有闲钱光买电器玩。

日立公司扩大企业规模的雄伟梦想刚冒了个泡就落空了,公司领导看着厂房里堆积如山的产品,那个闹心,面对这悲惨的状况,日立公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继续砸钱投资,砸到经济复苏的那天就能血本有归了;另一条路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的头头们开会讨论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能赢利的地方,积蓄财力,待机发展。

经过后来的结果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相当英明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巨头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一直到1964年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进入6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积蓄了财力的日立这回可以放手干了,它们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结果“嗖”地一下,到1968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220亿日元,好家伙,一年挣一千多亿(这钱要让一个人数,一天得数几百万,不累死才怪)。1966到1970年这五年的时间内,销售额和利润都如驴打滚般翻番增长,一个提高1、7倍,一个1、8倍。日立公司从此就如走上了星光大道般受人瞩目了。

画龙点睛:

作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关头,要有胆有识,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才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