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诱敌入门,寻机“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古人按: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注释:
1、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围困(或者说歼灭)他。
2、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曰“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古文今解:
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他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不只限于“小贼”,有时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关门捉贼”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那就是“关门打狗”。
此计原文的意思是说:对于小股敌人可以将他们围困住,进行围歼,如果放走了他们是极其有害的。这也许就是古人讲究“斩草除根”的原因。
古人按: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贼,指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我军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
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根据这个道理推测,敌军如能脱逃,势必拼命战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敌军就易于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千万不可轻易追击。
简评:
在军事实践中施行“关门捉贼”之计,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关门”,二是“关门”后如何捉贼。
如何“关门”?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预先选择好有利战场,二是诱使敌人入“门”,三是把“门”关紧,防止敌人突围。这三个环节中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达到“关门捉贼”的目的。
“关门捉贼”的原理可应用于司法审讯、外交斗争、公开辩论、体育竞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如案件侦察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预设“埋伏”,然后将犯罪嫌疑人引入其中,使之陷入理屈词穷、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不得不交待事情的本来面目。再如,医生经过诊断,找到病人的病灶后,集中各种力量,使用各种力量,使用多种手段,围歼病灶,拔除病根,或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之不能蔓延等,均与此理相合。
要点解析:
诱敌入门,寻机“捉贼”
不管敌人是强是弱,只有将其诱到对我方有利的战场上,才能掌握主动权,只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就可以对其进行围攻。
而且,如果指挥员能统观全局,因势用计,因情变通,决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事例一:白起诱敌入门得大胜。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想等有了机会再狠狠反击。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长平。秦王看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遂采纳了范睢的建议,派间谍潜入赵国制造流言,说:秦国根本没把廉颇放在眼里,他已经准备投降秦军了,秦最害怕的其实是赵奢将军的儿子赵括(就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成王本来就已经疑心廉颇怯战,一听到流言,就开始动摇了,虽然有蔺相如的劝阻,还有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两重的赵母直言相谏,说自己的儿子不适于统兵,赵王根本听不进去,硬是要往人家圈套里钻,调回了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
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面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赵括的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以为是自己的气势压倒了对方,连忙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多天,赵军绝粮,士兵饿得前腔贴后腔,最后只得杀人充饥,境况惨不忍睹。赵括此时还困兽犹斗,组织精锐士卒多次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还是宣告失败,最后被乱箭射死。
赵军主将阵亡,又缺粮少草,等待援兵也无望,完全丧失了斗志,军心大乱,40万军士全部投降秦军。除放回年少者240人外,白起以欺诈手段,将俘虏全部坑杀。连同战斗中所杀,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画龙点睛: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可惜赵军四十多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可见“关门捉贼”计的厉害,秦军得胜主要是“诱敌入门”做得漂亮,从使对方换掉主将到诈输一步步形成了包围圈。这个赵括,就是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之计。
事例二:刘邦轻敌陷白登之围。
西汉初年,韩王信因在楚汉相争中拒楚有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韩王,先立国于颖川,后迁至晋阳,再迁于马邑(在今朔县境)。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单于冒顿发兵进攻韩王信,韩王信曾屡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后来汉朝发兵救援,匈奴遂解围而去。汉高祖刘邦因发现韩王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怀疑他有二心,于是写信责备他。韩王信害怕汉朝杀他,便背信弃义投降了匈奴,与匈奴合兵进攻汉军。
为了拔去眼中钉,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刘邦亲统大军32万北击匈奴,先在铜閛(今山西沁县)大败叛臣韩王信的军队,直追至晋阳。韩王信落荒逃往匈奴,收拾余部,与匈奴冒顿单于共谋攻汉对策。于是匈奴派左、右贤王率兵万余与韩王信的将领王黄等人屯驻广武(在今山西代县)至晋阳一线,冒顿驻于代谷(在今山西代县)亲自指挥。汉军再次击败匈奴,追至楼烦地区(今山西神池、五寨)。刘邦听说冒顿在代谷驻防了下来,觉得机不可失,准备大肆出击,擒杀冒顿。
为了谨慎起见,他先后派出10多名人员前往打探,狡猾的匈奴单于冒顿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将精兵良马隐蔽起来,尽放些老弱病残兵作为诱饵在外面防守。打探的人员回来后都汇报说匈奴已经不堪一击了,现在是进攻的好时机。只有最后派出的娄敬说:“两国交兵,都要炫耀自己的武力,这次我去侦探,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因此必然会有埋伏,不可轻易进兵。”或许是被预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刘邦不但对娄敬的分析听不进去,还斥责他“胡说八道,沮丧士气”,并把娄敬捆起来囚在广武。
求胜心切的刘邦不顾娄敬的劝告,竟然浩浩荡荡发兵北上。时值天气十分寒冷,风雪交加,士卒被冻掉指头的就有十分之二、三。当刘邦率领骑兵抵达平城时,冒顿单于突以精骑40万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场惨烈的战斗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汉军才占据了平城西面的白登山。在匈奴合围时,刘邦也险些被俘。冒顿遂将白登山围困起来,只见西面一色白马,北面一色乌骊马,东面一色青龙马,南面一色赤黄马,阵势威严,铁桶般似的。汉高祖刘邦被围7昼夜,仍无法突破重围。
画龙点睛:
这位冒顿单于就很善于诱敌入“门”,不但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环境——“寒冷”的雪山,这对没经历过高山严寒的汉军来说无疑是个弱势。诱敌的方式也很特别,不是用一般的佯装败走,而是用示弱的方式,入门后,不但门关得及时,也关得漂亮。
事例三:黄巢关门捉贼,重据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浩浩荡荡的起义军去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吓得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就仓皇逃命,逃到四川成都后,他受不了过苦日子了,想还作一番挣扎,于是纠集他的残兵败将们,加上请来的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来了一番有模有样的部署,企图一举出兵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中,义军将领中了唐军的埋伏,打个了少有的败仗。这时,得胜的唐军声势更加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黄巢看形势不妙,召众将商议抗敌之策。众将认为敌众我寡,不宜硬拼。黄巢立马拍板: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行进,以退为进,然后关门捉贼。
唐朝大军得意洋洋开抵长安后,正准备甩一膀子大打一场,却不见黄巢出来迎战,心里好生痒痒。先锋程宗楚决定逞逞能,带领他的小喽罗们气势汹汹地杀进长安城内,进去后才发现已人去楼空,黄巢的部队已经都撤了。唐军于是乎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唐军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将士们也欣喜若狂,以为这下可以睡大觉了,成天不是纪律松驰地乱跑,就是三五成群地骚扰百姓,有的还哄抢百姓财物。长安城内乱成一团。
这个场面正是黄巢所期待的,他高兴地说:这回你们上套啦。当天半夜时分,他急召部队杀回长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唐军还在呼呼大睡,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待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他的部队已被起义军杀得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画龙点睛:
黄巢的关门捉贼之计能得以运用,主要通过两个步骤。一是避免武力交锋,直接佯败,引敌入长安城。二是把握住唐军胜利后骄傲昏乱的好时机,趁机反攻,一举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