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伟人,成功者当作镜子,可以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鼓励我们前行,也可以让我们接受他们失败的教训,工作上少走弯路。以人为镜,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郸学步,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人为镜,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人为镜好处多,但要选对镜子,选对自身有益之镜,如若拿错了镜子,就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自卑,要么自大。
德国著名的作家歌德有个比喻很形象:"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显示出自己的形象。"确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观察、揣摩、了解并最终把我们定性和归类,于是我们成了别人眼里的好人、坏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别人如果觉得你真心诚意待他,他就会真心诚意地对待你;你待别人高尚,别人也会高尚地待你。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人们对此有更为朴素和直接的认知:生活本身是一块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反之亦然。
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镜子,可以借鉴,伟人可以为镜,凡人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正面人物值得借鉴,反面人物值得自省。总之,以人为镜,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一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豆正心",自觉反省
"君子慎其独",其突出特征在于事无巨细,都谨言慎行,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思想,因为,积沙聚塔,积水成渊,高尚的道德修养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所以,儒家特别提倡"克己"的修身方法,要求人们时刻警醒自身,克制不该有的私心杂念。
我国北宋时期的赵叔平就是一位克己修身的典范,流传于世间的数豆正心的故事正是他慎独的真实写照。
赵叔平与欧阳修是挚友,他自小学习勤勉,才学过人,于天圣年间一举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他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一生品性高洁,乐善好施,以善念为宝,深受世人好评,后来他与欧阳修因不满朝政,不愿攀附权贵,双双辞官归隐,而得到"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名句。
赵叔平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有善念,多做善事,绝不能心生恶念,与人为恶。可是善恶往往在一线之间,想做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不做恶事。这对人的意志力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因此,赵叔平十分注重锤炼自己的意念,正心克己,力图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经找来三个器物,其中一个器物用来装黑豆,放在另一边的一个用来装白豆,中间的器物空着。头脑中每萌生一个善念,他就取一颗白豆投入中间的容器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颗黑豆投入中间的容器中。到了晚上,他把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用以检验自己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显然,这表明自己的道德修养远远不够。他暗自决心继续修炼,克制。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来,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
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赵叔平一天天用黑豆白豆鞭策自己好好修身养性。终于有一天,容器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这意味着赵叔平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
赵叔平就是以这样的方法克己正心,自我监督,终于德学双修,成为一个胸怀坦荡,与人为善,而自觉摈弃无数恶意私念的正直之人。其高尚的德行,自我约束的品格为时人所赞颂、推崇,也为后人所学习借鉴。
赵叔平无疑是克己正身的典范,他以黑豆、白豆作为自我反省的标志,充分体现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省,让你的内心更丰富
《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曾在书中提及:"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self-awarenes)的特质。"他认为,自省让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懂得感恩与包容。祷告让我们心灵获得平安,在平安中,心情沉淀下来,困扰、痛苦如尘埃般被过滤了,我们的眼睛也变得更为清明澄澈,能把自己与外在世界看得更清楚。
在人生运转的轨道里,我们的一生常像陀螺一般,在庸碌繁琐中旋转不休。小时候是念书、联考、升学的压力,长大后则为工作、业绩、生计、家庭,疲于奔命,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苏联的氢弹之父---安德烈·D·萨哈罗夫,也是放弃简单思维的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专业者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我开始觉得自己对由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问题负有责任,事实表明,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如果被地球上生存的上亿人吸收将会导致几种疾病的发病率增长和更多的婴儿出生时带有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所谓的阈下生物效果,例如对遗传的负荷者---D.A的破坏。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时,每一百万吨级的爆炸力就意味着上千人成为未知受害者。"这个最大杀伤武器的创造者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无论不公正和暴力在哪里出现,都应当认为它是不正当的。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一个左右为难的作家,一个自我否认的物理学家,一个反躬自问的大国总统,在他们身上,可以轻易找到自知的谱系,这种自知的思维指向摒弃仇恨,更多地以人为本。
古今许多大思想家、大作家、大科学家都是很重视对自身品德、言行进行省察的。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全集》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他进行内省的产物。而在与亲友的书信中,他对自己的思想弱点更是直言不讳。如在致李秉中的信里有这样的话:"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于此。"鲁迅怕的就是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会传染给别人。因此,作者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内省,必须从严要求,要像鲁迅那样勇于剖析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即思想深处的不良思想和性格中的弱点、错误。
勤于内省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正如毛泽东所比喻的地要常常扫、脸要常常洗一样,只有经常清除各种错误的非科学的思想灰尘和微生物对我们思想和肌体的侵蚀,我们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正确和健康。
人的特质不同、天赋不同,无法量化来看。
有时候,某些人看到别人有所发挥,似乎得到好处时,就心怀嫉妒,产生酸葡萄的心理,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向思维转为正向的力量,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
一个有趣且引人思索的故事,有个父亲面对两个顽皮又不听话,经常闯祸又难以管教的孩子无计可施,他在深深的苦思中渐渐地省悟到:孩子的错,孩子闯的祸,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却在自己,在做父亲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错,首先自己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假如要惩罚孩子,就必须首先惩罚自己。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令人惊奇的决定:孩子再次犯错后,他解下皮带,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脱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轻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们惊呆了,又不得不服从。当他们含着泪水在自己父亲赤裸的脊背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之后,他们也下定了决心:立即改正自己。
这当然只是一个极个别的例子。但事实上,一个进取的社会就和一个有追求的人一样,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能容忍的态度。
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敢于自省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也重塑新的自我。同样,只有懂得自省的社会,才是在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时依然能够给予人们希望的社会;只有敢于自省的政府,才是面对重重阻力时也能获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政府。
敢于自省的人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健康的社会就像健康的人,善于在进步中不断地反躬自省,并且以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矛盾,然后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直面现实,正视矛盾,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勇敢地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