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4330200000019

第19章 英美轰炸德国(3)

4月起,美国加强了大西洋海区的空中力量,从太平洋战场抽调大量“解放者”式轰炸机投入北大西洋海区作战,使这一海区超远程飞机的数量,由3月底的20架上升到4月中旬的41架,5月份达到约70架。这些飞机分别以北爱尔兰的巴利基利、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冈迪亚和纽芬兰的阿根夏机场为基地,活动半径(600~800海里)逐渐覆盖了费尔韦尔角东南大西洋上的“空中缺口”。这样,同盟国随时都可以派遣飞机在空中指挥火力支援舰队作战,使德国海军潜艇难以进行“狼群”战。4月28日至5月6日,德国海军潜艇“椋鸟”群(15艘)、“啄木鸟”群(19艘)、“画眉鸟”群(13艘,后增至17艘),在对“ONS—5”号护航运输队的连续作战中,虽然击沉13艘运输船,但自己损失6艘潜艇,另有4艘潜艇遭重创。在以后的14天中,德国“易北河”潜艇群(18艘)、“莱茵河”潜艇群(12艘)、“多瑙河”潜艇群(17艘)和“摩泽尔河”潜艇群(21艘),在对“SC—129”号、“HX—237”号、“SC—130”号、“ONS—184”号和“HN—239”号护航运输队的作战中,损失也很严重。在5月的作战中,德国海军118艘潜艇被击沉38艘,损失率达30%。如果说,以前损失1艘潜艇可击沉对方10万吨位的舰船,那么,5月份只能击沉1万吨位。正如邓尼茨在5月24日的战争日记中所写的:“5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鉴于潜艇损失严重,德国海军决定暂时停止潜艇在北大西洋的作战,除一些储油量小的潜艇仍留在这一海区外,其他潜艇全部撤到了亚速尔群岛西南海域。

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的退却,标志着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国和德国围绕大西洋交通线的斗争出现了重要转折。邓尼茨认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方力量对比清楚地表明,同盟国在大西洋战场完全占据了优势,掌握了制空、制海权,能够在北大西洋交通线,尤其在不列颠群岛西部和比斯开湾集中护航兵力,能主动限制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活动范围。德国潜艇实施的“吨位战”宣告破产。

面对大西洋海战出现的转折局面,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大西洋战场以适当的方式继续坚持潜艇战,即使不能达到“吨位战”的目的,也要在战略上有效牵制同盟国海空军力量,支援其他战场。

为了尽可能加强潜艇战,德国海军一方面改变潜艇战战术,将潜艇部署在中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海区。将原来在200~300海里正面的大艇幕作战改为3至4道短艇幕,依次展开在航线上,由航空兵担任搜索,引导潜艇攻击目标。另一方面加紧研制新式潜艇,改进原有的潜艇装备,试图通过潜艇技术的突破,取得对盟军水面舰艇的优势。德国海军总司令部设计处和政府装备部集中力量,组织新型“瓦尔特”潜艇迅速投产。每艘潜艇都装备了可伸缩的通气装置,可一直在水下潜航,使盟军雷达测位器不易搜索到目标。在潜望塔四周装备了保护物质,干扰雷达的探测,潜艇的防空武器也得到了加强。德国海军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调整,重新恢复并加强在大西洋交通线上的潜艇战。

1943年秋,德国潜艇重返北大西洋航线作战。据德国统计,潜艇发射的声自导鱼雷60%命中目标,9~10月,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船舶吨位开始上升,被同盟国击沉的潜艇由7~8月的62艘降至9~10月的36艘。

德国新式潜艇对同盟国交通线的威胁,迅速引起同盟国的注意。针对声自导鱼雷,同盟国军舰和商船装备了“福克斯”声波诱雷器,航空兵以双机或小队方式进行搜索、警戒,迫使德国潜艇下潜,反潜舰艇装备了24管发射炮,发射装有撞发引信的深水炸弹,在运输船附近海域给德国潜艇造成较大的威胁。

在大西洋海战的第三阶段,同盟国在反潜兵力、技术和战术上始终保持优势,使德国在潜艇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以及采用的新战术只能短时间奏效,很快就被同盟国的反潜优势所制约,并且付出很大的代价。11月,德国在北大西洋交通线上击沉14艘同盟国运输船,但己方也遭到盟军的有力反击,损失了18艘潜艇。这表明德国的潜艇战出现负增长的新迹象,同盟国船舶吨位损失逐渐减少,德国潜艇损失增多。它标志着1943年5月大西洋海战出现有利于盟国的转折之后,德国海军重振潜艇战的努力到1943年11月也彻底失败。从此,德国在大西洋战场的潜艇战处于维持局面,美英完全掌握了大西洋战场的主动权。

2.英美联合轰炸德国

1943年是美英战略航空兵从协同作战走向联合作战的一年,也是联合轰炸进攻作战初试锋芒的一年。

1943年1月,英军共有各型轰炸机近840架,其中“兰开斯特”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只有270多架,而对战略空中进攻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波士顿”和“冒险”式轰炸机却占1/3,还有老式的“惠灵顿”和“斯特林”式轰炸机也占了1/3。加上美军第8航空队和第15航空队的150余架轰炸机,盟军用于进攻德国的轰炸机总数不超过千架。而一年以后的1944年1月,美英战略航空兵已拥有轰炸机2893架,其中英军的“兰开斯特”式四发重型轰炸机有594架,占英军轰炸机总数的一半;第一线部队中已不再有“惠灵顿”一类的老式轰炸机。美军战略航空兵则全部装备B—17型“空中堡垒”式和B—24型“解放者”式重型轰炸机。经过一年多的作战,美英战略空中力量得到壮大。

对美英战略空中力量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它们终于实现了对德国的联合战略空中进攻。尽管其中有矛盾、有分歧、有成功、有挫折,但它们毕竟形成了一支统一的战略空中力量。而规定这两支战略空中力量共同作战的纲领性文件是卡萨布兰卡训令。

美英对德国的联合轰炸进攻的真正开始时间为1943年6月10日。这一天,美英联合参谋部批准了代号为“直射”的美英战略航空兵联合轰炸进攻的作战计划。

随着“直射计划”出台日期的临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德军战斗机的威胁。1943年4月17日,美军第8航空队出动115架轰炸机,在140架P—47战斗机的护航下,突击了德国不莱梅的福克—沃尔福飞机工厂。不莱梅在德国北部,濒临北海。虽然这是一次对德国本土浅近目标的突击,但美军仍有16架B—17型“空中堡垒”式重轰炸机被击落,战损率高达13.9%,另有39架轰炸机被击伤。美军被击落和击伤的飞机总数已接近出动飞机总数的一半。这一结果使美英战略航空兵认识到,对联合轰炸行动的首要威胁是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

无论是对美国第8航空队昼间精确轰炸,还是对英国轰炸航空兵的夜间面积轰炸,德军战斗机力量的增长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盟军的战略轰炸需要首先取得空中优势。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直射计划”的突击目标序列表中,德国航空工业上升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为此,“直射计划”规定,“在这样的环境下,阻止这种增长,削弱敌人在这个战场上能够对付我们的昼间和夜间战斗机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美英在英国本土的轰炸机部队最优先的作战目标,是德国的战斗机部队和它们所依赖的航空工业”。1943年6月13日,美军第8航空队在“直射计划”开始后的第一次深入德国本土作战中,第4轰炸机联队出动76架B一17型轰炸机,结果被击落22架,击伤23架。战损率高达28.95%,总损伤率为59.21%。这表明“直射计划”对德国空军威胁的估计还是正确的。

“直射计划”将摧毁德国航空工业作为首要任务的另一个动因,是“霸王作战”日益临近。“霸王作战”是1944年盟军的头等重要的作战行动。鉴于削弱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对“霸王作战”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也积极支持将德国飞机工业列为美英战略航空兵的头等重要的突击目标。

1943年6月10日,随着“直射计划”的下达,美英战略航空兵的联合轰炸进攻正式开始。目标首先指向德国的航空工业。然而,1943年下半年,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飞机工厂只进行了14次突击,共投弹4000吨,平均每月投弹不到670吨,仅占这一时期美军战略航空兵投弹总量的2%。德国航空工业没有遭到应有打击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已将飞机工厂进行了广泛的疏散,而美英战略航空兵当时的兵力又相当有限,不足以突击疏散后的众多飞机工厂。于是,美英战略航空兵便在一个统一的总原则之下,按照各自的既定方针展开了作战行动。

在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飞机工厂突击的同时,美军又选中德国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突击目标。轴承是制造飞机、坦克、军车、潜艇、精密仪器等武器装备所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对轴承工厂的打击会对德国的军工生产部门造成严重影响。这与美军通过摧毁德国工业系统中的关键部门,来瘫痪德国整个军工生产能力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美军之所以选择德国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打击目标,还在于德国轴承工厂主要集中在德国的3个大城市,其中尤为吸引美军的是施魏因富特。因为在这个城市中共有3个轴承工厂,生产能力占德国整个轴承生产能力的52%。为此,美军第8航空队在对德国飞机工业的作战效果不理想时,便将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打击目标。1943年8月和10月,美军第8航空队先后两次对这个城市的3个轴承工厂进行大规模突击,一度给德国轴承供应造成一定困难。

8月17日,轰炸德国施魏因富特轴承工厂的美军第1轰炸师在第3轰炸师后面起飞,共出动B—17型重轰炸机230架。主要突击目标是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备份目标是德国法兰克福的通用工程设备厂、亚深的铁路调车场和波恩的仪器厂。

威廉斯率领的第1轰炸师于17日13时47分通过法国海岸进入欧洲大陆,尔后便不断遭到德军战斗机的攻击。由于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天气不好,第1轰炸师的起飞时间一再推迟,结果德军的战斗机在上午攻击第3轰炸师后,有充分时间做好准备对付第二轰炸师。而负责掩护第1轰炸师第一梯队的P—47战斗机起飞又晚了9分钟,没能按预定时间与第1轰炸师的轰炸机编队会合,由此导致第1轰炸师的第一梯队只能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还未飞抵施魏因富特就被击落15架轰炸机。后面的P—47战斗机按时起飞,为第二、三梯队提供了战斗机作战半径内的有限护航。

第1轰炸师在威廉斯的率领下,有188架轰炸机到达施魏因富特上空。14时59分开始投弹。美军在12分钟内共投下250磅燃烧弹1017枚,500磅普通炸弹719枚,1000磅普通炸弹235枚。屈格尔—菲舍尔轴承工厂的电站、平房车间、楼房车间、办公楼和仓库都被击中。菲希特尔—萨克斯轴承工厂的1个平房车间被2枚炸弹直接命中,还有三、四枚炸弹命中附近的建筑物。3个轴承工厂都遭到严重破坏。

15时11分,美军第1轰炸师投弹完毕,退出攻击。在返航的路上,第1轰炸师又遭到德军战斗机的猛烈攻击。据美军报告,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先后有300余架次德军飞机对第1轰炸师进行了攻击,美军共有36架B—17型重轰炸机被击落,367名机组成员在作战中伤亡或失踪。

尽管盟军对施魏因富特轴承工厂的轰炸效果非常满意,但美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战损率约达15%,已远远超出所能承受的限度。美军不得不暂时中止深入德国纵深地区的作战活动。

1943年10月14日,美军经过精心准备,再次突击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这一次共出动291架B—17型重轰炸机,分成两个突击队。第一突击队由第1轰炸师的149架B—17型轰炸机组成,第二突击队由第3轰炸师的142架B—17型轰炸机组成。此外,第2轰炸师还出动一部分B—24型轰炸机进行牵制性作战。

鉴于上次突击的教训,美英战略航空兵此次加强了战斗机护航。每个突击队固定由1个P—47战斗机大队负责护航。此外,在轰炸机撤出战斗返航时,再派出1个P—47战斗机大队前往欧洲大陆接应,负责在欧洲大陆内95公里处为返航的轰炸机编队提供支援,并一直护送轰炸机编队飞过英吉利海峡。除P—47战斗机外,美军还安排新到的英国P—38战斗机为轰炸机编队开辟空中通道。英军的2个喷火Ⅳ型战斗机中队被安排扫尾,负责在最后一批轰炸机编队脱离德军战斗机截击后,继续在空中巡逻5分钟,以保护掉队的轰炸机。

美军第1轰炸师的第40作战联队飞在整个编队的最前面,首先遭到德军战斗机的集中攻击,损失惨重,在到达目标前,已经损失7架轰炸机,还有很多飞机被击伤。第1和第3轰炸师的飞机在到达目标前,共损失28架轰炸机。尽管美军轰炸机编队遭到较大损失,但对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的轰炸还是很成功的。美军第1轰炸师有101架轰炸机到达目标上空,14时39分,当第1轰炸师的轰炸机进入轰炸航路起始点时,德军的空中攻击反而减弱了。目标上空的能见度很好,突击编队按预定计划进入攻击。飞在最前面的第40作战联队首先投弹,将53%的炸弹投到距瞄准点33米以内。14时51分,第3轰炸师开始投弹时,第1轰炸师轰炸掀起的烟尘给他们的瞄准造成一定困难。

美军此次对施魏因富特的作战,共有209架B—17型轰炸机到达目标上空,并投下1122枚共395吨高爆炸弹;另外还投下88吨燃烧弹。1122枚高爆炸弹中有88枚直接命中工厂建筑物。但也损失了60架轰炸机及其机组人员,战损率高达20.62%。空战中,美军共击落186架德军战斗机。

1943年10月,美英第二次突击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后,德国整个轴承工业生产能力与未受轰炸影响的7月相比,下降了32%,施魏因富特的轴承生产能力下降了60%。德国军工生产部长施佩尔战后供认:如果集中力量轰炸滚珠轴承工厂,“两个月后,将从根本上削弱军工生产。大约4个月后,军工生产将完全停顿”。但美军第8航空队没有远程战斗机全程护航,致使轰炸机损失惨重,不得不中止深入德国纵深地区的作战行动。德国的轴承工业得到喘息,并很快恢复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