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43176300000054

第54章 糖吃多了也会腻人,教育孩子也不能仅用“夸”

三天后黄碧莹再次来到咨询室。

在这三天里,她接受了第一次咨询结束离开时的积极暗示,感觉比以前确实轻松了一些。

在下面的时间里,她又诉说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小时候的黄碧英就是一个招父母和亲友喜爱的孩子。白白胖胖,两个小抓揪高高地竖在头上,大眼睛、双眼皮,很少哭闹,多数时候安安静静的,任谁见到都愿意抱一抱、亲一亲。那时她和父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出生六个月以后母亲休完了产假上班了,白天就由奶奶照看,晚上与母亲一起睡觉。

她记得从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她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且每当听从了父母的话以后,就会得到一件好玩的玩具或有好吃的东西。记得在她4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出差到外地,临走前对不愿意离开妈妈哭闹的她许诺,只要她听话不闹,等妈妈回来的时候一定给她带回来一个她非常想要的会眨眼、会说话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她一直想要的,几次在商店向奶奶要都没有如愿。听妈妈这样一说她立刻停止了哭闹,而且在妈妈出差的几天里,只要一闹着找妈妈,奶奶就说起洋娃娃的奖励。很灵验,她就不再哭闹了。五天以后妈妈回来了,真的把这样一个洋娃娃带了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这件事情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牢牢地记住了“只要自己听话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她更加乖了。不仅在家如此,在幼儿园也如此,只要她听老师的话就会得到表扬,就有小红花带回家,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称赞。为此她从不与小朋友打架,即使其他小朋友抢走了她正在玩的玩具,也只是告诉老师,老师都夸她、喜欢她。由于她很乖,在家里的“地位”很高,四个大人都在围着她转,只要她有什么愿望,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满足。记得在五六岁的时候,她经常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自己盛饭、帮助妈妈和奶奶做家务活(因为老师说好孩子都应该帮助妈妈干活)、擦擦自己房间里的桌子和小台灯,但都被妈妈、奶奶接了过去,说是怕她摔了或电着。

开始上小学了,她更显出好孩子的特征:听老师的话,上课规规矩矩地把手背在后面;放学回家自觉做功课。听家长的话,一切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按时吃饭、睡觉;周末参加课外辅导、到少年宫学弹钢琴;平时只在允许的时间里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虽然有的时候她也有自己想法,也想像其他同学那样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都没有“得逞”。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可能继承了父母高智商的基因,她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每每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时,听着老师的夸奖、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她的心里感到特别满足,美美的。回家后更能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礼物和奖励。

上中学了,她还是一个好学生。学习上没得说,依然是最优秀的;青春期的躁动也没有让她受到影响。在她的记忆中就好像没有对父母的反抗,也没有对男生的喜欢,只是有一段时间曾经对男生有点好奇,但是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下很快就过去了。就这样,她在父母的安排下读完了中学、高中、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一直到参加工作。

这就是黄碧莹讲述的听父母说的和自己记得的小时候的情况。

足够了,不必再搜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上述这些经历就足以说明构成她不善于说“不”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比较典型的由于早期教育、奖励不当形成的认知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的行为模式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她获得了收益,在不断强化中逐渐成为了下意识行为,以至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不善于说“不”。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儿童的3~7岁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严格说是处于心理发展的前道德判断期。此时孩子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他们接受行为结果而没有道德判断,长大之后的许多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都成形于此阶段。家长无意中的行为和语言、家庭中出现的重大生活事件,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此时他们虽不能理解成人的行为,却会接受行为的结果,由此奠定了他们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积极的如此,消极的也如此。这些影响有的可以保存在人的意识层面,时常记起;有的则被潜抑在人的无意识层面,在特定的情境中显现出来,使儿童在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有的甚至将困扰终生。

黄碧莹的心路历程正是如此走过来的。由于她从小就是个乖乖女,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是被别人安排的。家庭的培养、环境的熏陶,在她心里已经深深留下了一个公式:按照父母(他人)的吩咐去做、听话——不会犯错——得到表扬、奖励,这样她就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由于表扬和奖励(尤其是物质上的奖励)强化了这个公式,她再次重复上述过程,再次得到满足,周而复始,不断强化,在她的心里牢牢扎下了根,并在她的社会化进程中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青春期这个改变人性格特点最关键时期的到来,也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由此形成她习惯性的、固执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做事规规矩矩,不肯违背原有的规范,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的好上加好,甚至不惜在某种程度上超出自己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行为方面的不断强化,上述这个“听话——不会犯错——得到奖励”的公式在她的潜意识里逐渐发展了,衍生出反向结论,即:如果不听别人的话,不接受他人的请求就意味着不能得到表扬和奖励,其自尊心就无法得到满足。当然,这个过程本人在意识中是不清楚的。在这样的结论左右下,她在不自觉中下意识地重复着一些行为和动作,她在咨询室里的肢体语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两次将用过的纸巾仔细地折叠起来,放到身边的茶几上——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是她希望得到别人赞许。

黄碧莹正是由于这个心理机制的存在,所以她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几乎能够接受所有别人交给她的工作和事情,做不到拒绝别人的要求。同时她又是一位对自己要求很严的女孩,愿意把每一件不论是单位还是朋友交给自己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其结果必然是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当这样做的结果在得到领导或朋友的赞扬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时,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行为。虽然她也苦闷、不平衡,但是性格特征驱使着她继续“扛”着。由于在客观上她已经是在承担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随之而来的外界非议和领导不满以及自我评价跌落,自然在心理上形成了压力;压力不断积蓄且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因而出现焦虑,导致了躯体上的症状反应,“头痛、失眠、疲劳如影随形……”,最终显现了抑郁情绪状态。

当问题严重了后,她曾到医院看过内科和内分泌科,医生说都没有问题;在记忆中自己也从来没有得过大病。

问题的成因找到了,焦虑、抑郁只是表征。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帮助她认识自己今天这种情况的原因,把那些已经潜抑在意识深层的、影响她行为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看法,明确与人交往的原则并加以行为上的训练,做到敢于和学会说“不”,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缓解、消除其焦虑和抑郁状态,其躯体症状反应也会随之消除——这就是黄碧莹心理咨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