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43176300000028

第28章 同意不自杀协议书

刚才的操作过程,我结合音乐治疗和催眠治疗的方法,对夏阑珊的潜意识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进行了记忆提取。

音乐治疗的理论认为,在特定的场合下,音乐可以进入到人的潜意识。由美国音乐治疗师邦尼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音乐引导想象法”——即为刚才我所采用的方法,先让来访者在最放松的情景下聆听音乐,引导想象,再求整合。而催眠的技术,我则借鉴了浅层催眠中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的技术,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催眠。因为催眠疗法要求在实施催眠前要向来访者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把治疗目的、步骤讲清楚,以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同时还要测试来访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包括对来访者嗅觉灵敏度的测查、平衡功能的测查、记忆力测查和视觉分辨力的测查——这是严格意义上催眠疗法的实施。而我仅仅是借鉴了这两种技术,对夏阑珊进行一定程度的较深层干预。

我对季阑珊做了解释,告诉她在前几天回忆过程中,感觉到的那双眼睛是在她小时候死在她面前的那只小狗的眼睛。

“你看,回忆中你说‘那双眼睛是圆圆的’、‘觉得眼睛里面有着一种绝望、留恋的神情’。这些描述完全符合一只小狗的特征,尤其是在小狗垂死前看着自己主人的那种眼神,给人以求助、无奈的感觉,是很动人心的。现在你是否想起了,你小的时候,在奶奶家曾经有过一只白色的小狗,而且你和姐姐都很喜欢它。但是,小狗因为生病或是中毒死在了你的眼前。想一想,是否有这件事情?”

在我说完上述这段话后,她记起了确实有这样一件事情,小狗的死让她很伤心,不过早就忘记了。

我对她解释说:“任何人都有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时候,眼看着一个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一种分离,越是自己喜爱的、亲密的对象,分离的冲击就越大。不过有的时候因为我们还小,不理解,甚至长大后遗忘了事件的本身,但那种分离所导致的恐惧必定会印在记忆深处,甚至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你在回忆中感觉到的那双眼睛就是印在你记忆深处的东西,代表着分离和无助的绝望。当你长大后面临困境的时候,那种绝望的感觉就会影响你的情绪,甚至会影响你作出绝望的选择。你两次面临失恋和分离,产生了绝望的感觉,所以才都会想到死,想到自杀。这与小时候的经历也是有关系的。”

听了我的解释,季阑珊的脸上露出显得不可思议的神情,眼神中透出了怀疑。我继续对她说:“在你3岁多断奶的时候非常费劲,最后母亲强行断奶。那时,在你的心理上出现了第一次分离焦虑,焦虑的内核是造成你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感觉被留在了你的记忆中。不久你被送到奶奶家,与自己的父母分开了,原有被抛弃的感觉得到了强化。如果说,第一次分离焦虑来自于精神层面,那么这一次的被抛弃感觉则是现实的,你真的离开了父母。虽然你没有当时伤心的记忆,但是两次分离的出现,必定会在你的内心深处留下痕迹。

“然后又出现了你非常喜爱的小狗死亡的事件,第三次出现分离焦虑,并让你害怕了。为了不让自己害怕,你的精神防御机制有意把这件事情遗忘,结果是把让你害怕的事情压抑到意识深层。但那双眼睛却成为沟通你内心深处和意识领域的桥梁,才让我们找到了是什么东西让你害怕,是什么原因让你在面临分离时产生绝望情绪,乃至采取自杀的行为。用我们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人的死亡本能。”

说到这里,季阑珊像突然想起什么事儿似的对我说:“我还联想起一件事儿,您看是否有意义。我以前养过一只兔子,是黑白花的,很可爱。我从它很小就养,一直养了四年。在我去美国前它得病死了,我非常伤心,把它埋掉了,但到现在也忘不了它。我曾经给它拍过许多照片,经常拿出来看看,还把照片作为了电脑的页面,一开机就能看到它。把它当初玩的玩具摆在我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想它,心里依然很难过。您说这是否有意义呢?”

我回答她说:“这件事情当然有意义。意义不在于你养了一只兔子,而是在于你对兔子死亡的态度。养了许多年的兔子死了,当然很伤心,毕竟有感情嘛,我理解,但你不能总是沉浸在兔子死亡的难过中啊!总记着这件事,这就等同于第四次分离,而且所造成的焦虑一直没有处理,没有结束这件事,就可能会影响你的情绪。”

季阑珊随即问我:“那么,现在我记起了小狗的死,又加上兔子的死,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对兔子的事情我应该怎样处理呢?”

于是我把弗洛伊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精神防御机制的有关内容对她做了解释,并说明了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以及对消除神经症行为的作用。告诉她认识到行为出现的原因,就可能会影响或消除行为的出现。

至于兔子死亡事情的处理,我请她把家中所有与那只兔子有关的照片、玩具都收起来,如果能处理了更好;如果目前还做不到,就放到一个自己轻易不会翻动的地方;把电脑的页面换掉,写一篇回忆兔子的短文,告诉自己要结束这件事情,然后将写的短文和一张兔子的照片一起烧掉,将这件未完成事件最后完成;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看那只兔子的照片了,直到可以接受兔子死亡的现实。

接着,我们把对兔子死亡的讨论引申到人类的死亡。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季阑珊直接面对死亡的话题,彻底打消继续自杀的念头。

我对她说:“你是研究世界宗教专业的博士生,又在美国实习了一年,相信你非常了解不论是何种得以延续至今的传统宗教对自杀行为评价,例如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教义虽有不同,但其中具有相同之处的是天堂、地狱之说。这些理念之所以影响人类数千年,必有它的道理,至少客观上起到了尊重生命的教育作用。何况,从现实角度看,死亡本身就是逃避,也是懦弱的表现。你是否想过,你一旦死去,你的丈夫、父母、姐姐、同学以及你曾经爱过的男同学,他们将如何承载因你而来的打击呢?”

她沉默一会儿说:“这些我没有认真想过。当时就觉得万念俱灰,痛苦异常,满脑子想的只有去死才能解脱痛苦这一条路。现在重新想想这件事,觉得您说得对。不论是从宗教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不应该选择这条路走。”

我接着说:“对啊!解决问题的途径有许多条,绝非只有去死一条;解除痛苦的办法有许多种,也绝非只有自杀一种。作为一个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绝不应该是伤害他人啊!更何况是生育、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讨论到这里,季阑珊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接着,我历数各种自杀方式的痛苦和惨状:服毒、投河、上吊、割腕、卧轨、跳楼、交通事故等。漂亮女孩都愿意保持自己美好形象,一般由于心因性问题或应激事件导致抑郁情绪继而冲动性自杀的女孩,待激情消退或情绪缓解后,向她们描述人死后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强化恐惧死亡的作用。

……

通过这次咨询,我们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协定:以后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感情挫折,可以向别人求助,绝不选择自杀。

为了能强化季阑珊的决定,我们当即签订了一份“同意不自杀协议书”,叮嘱她在遇到情绪郁闷时拿出来读一读。

同时还强调了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