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03

第3章 苦难少年(2)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安于自己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不屑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贵,表现了孔子淡泊名利,一心追求自己理想的一生。

二、三岁丧父

孔纥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时常在家中陪伴母子俩。

幼年时期的孔子,乖巧聪慧,从不顽劣,与哥哥孟皮也很投契,两个小男孩经常结伴玩耍,快乐地度过了三年时光。

但是,由于年龄悬殊太大等原因,孔纥夫妇的婚姻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社会上对此有很多风言风语。孔子的母亲过得并不称心。

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孔纥去世了。由于颜征在的名分,她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孔纥的祭祀活动,连孔纥安葬在什么地方,她也不能告诉孔子。

颜征在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寡妇。孔纥在世的时候,颜征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孔纥去世后,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小妾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征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一家三口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孔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感受了一些人情冷暖,形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遇事总爱思考。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启示】

孔子说,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这种事情。孔子很小就能读懂别人的脸色,深知人情冷暖,因而总结出这样一句为人处世的原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思考,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的。

三、念书习礼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玒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历经苦难的颜征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是孔子的母亲把家从乡下迁到鲁国的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

征在的父亲颜襄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