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论断对张亚勤的鼓励力度很大。他记得,自己后来做产品的时候经常有争论,在总部Windows CE部门做移动和嵌入式的时候,内部之间常常会有争论。他说,争论并不可怕,争论的问题是次要的,比如所做的业务、产品线、技术等,但争论的过程却是收益颇丰的。因为他会提供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最后交给你去做决定。最后的结论或者主意改变了,不是盖茨说了算,而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果,因此这样的争论是没有输赢的。
张亚勤和比尔·盖茨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的时候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争论中比尔讲的是对的,张亚勤坦然承认,但如果张亚勤是对的,他一定坚持己见,不会因为对方是盖茨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张亚勤介绍说,比尔·盖茨是个很厉害的人,但他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有时他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错了,没有道理,他会马上对大家说我错了,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微软公司有一个导师计划,员工可以自由申请或者由公司为员工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员工做搭档,导师将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并在员工所专注的那些领域助你成长。搭档关系可以帮助双方增强技能、实现目标,并在公司内提高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
2004年,张亚勤调回微软总部负责全球通信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比尔·盖茨成了他的导师。这样的一个机制,为他们俩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必要时,盖茨会找几个人一起,每个星期或每个月抽个时间去谈话,就像是大学的教授一样。张亚勤和盖茨的交流,他很少准备,因为和盖茨谈话其实很轻松,但却是高智商的碰撞。
张亚勤曾用一句话来评价盖茨,说他闪烁着人性的智慧和光辉。在和他交谈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脑力场的发射。盖茨多次来到中国,作为学生和朋友的张亚勤都随行陪同。他发现盖茨有时问的问题很独特,思维异于常人。有时候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说到中国很复杂的问题,他不由得佩服盖茨的智力。
在张亚勤看来,盖茨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或商人,他更像是一个战略家,总能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对产业未来5~10年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盖茨的好奇心很强,有时候他好奇的范围超过了软件。一次他来中国访问的时候,因为安排的细节失误,一个会议临时取消,浪费了两个小时。当时盖茨和张亚勤、陈永正、张宏江、刘凤鸣在一起吃着麦当劳的汉堡,他询问中国的一些情况,问得最多的就是在中国农村里面怎么选举,为什么中国的小学生这么优秀等。
盖茨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只身一人跑到北京。这几年,盖茨每次来中国都和学生交流,他只是觉得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盖茨甚至曾经问过张亚勤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学生都这么聪明。对中国学生的好感,或许部分源于张亚勤“神童”形象的影响。
盖茨来中国有时也会和中国一些领导人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张亚勤说:“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经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
张亚勤每次见到盖茨,盖茨也会欣然地接受他的“洗脑”。比如两会开完了,张亚勤会和他讲讲两会的报告;十七大之后,给他传达十七大的精神。2008年夏天张亚勤回美国参加微软举办的全球CEO峰会,在他家里聊了很多,聊到了中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
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这些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而这其中张亚勤的功劳很重要,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是“盖茨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窗口”。
2007年比尔·盖茨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表示将出席北京奥运会。盖茨很早就买好了奥运会的门票,准备观战。在接受CCTV专访时,主持人水均益问他来中国看奥运会,是希望中国队赢还是美国队赢。他回答说,乒乓球肯定是中国赢,篮球肯定是美国赢。这个回答睿智又幽默。
2008年6月,比尔卸下了肩上的重担,宣布退休。张亚勤参加了微软举办的告别晚会,并为盖茨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
活动是晚上六点开始的,持续了五个半小时直至深夜。张亚勤和太太回到Mercer Island的家中已过了午夜。比尔的家人、保罗·艾伦、沃伦·巴菲特、微软董事会的成员、微软所有的副总裁以上的核心管理团队、所有的微软战略技术专家和他们的家人大约200人出席了晚会。
张亚勤在一篇向媒体公开的文章中写道:“回首比尔·盖茨过去32年的微软人生,所有的人都十分动情,眼中泪光闪闪。比尔在这个密友、同事、亲人的聚会中,数度淌下热泪。作为他的少年同窗密友、并肩努力了28年的同事,鲍尔默也数度流泪,哽咽无语。”
张亚勤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和自己向比尔赠送的两件礼物很特别:
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感谢他坚定支持微软中国发展的远见卓识。
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埙,上古之乐,有如天籁;篪,古乐极品,轻灵深邃。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比尔·盖茨对这份珍贵的礼物十分高兴,还仔细地向张亚勤询问了关于埙、篪这两件乐器的历史。
有一次,张亚勤和盖茨聊天。张亚勤和他开玩笑说:“我32岁加盟微软,10年了,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微软。”盖茨说:“我也一样,把我的青春贡献给微软了。”
比尔·盖茨用30多年时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他的梦想并且改变了世界。
他的退休让张亚勤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因为盖茨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今后盖茨每周仅需到公司工作一天,他的更多精力将投入慈善事业。这位曾经连续13年占据世界首富位置的风云人物,将由以往的用“技术改变世界”,变为“用财富改善世界”。
张亚勤说:“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对技术有热情、对人类有使命感的人。他有很多财富,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很简单,这种使命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比尔对于财富的态度和他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是我的楷模。”
这就是张亚勤和盖茨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
我们可以从盖茨和张亚勤的社会活动中发现二人作为朋友的相似面。
张亚勤曾说自己是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他觉得,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利用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更要尽到相应的企业公民责任。微软在2007年为全球政府贡献了5000多亿美元的税收。
除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与中国高等教育界一如既往的良好合作之外,张亚勤还担任了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多个地区政府的经济与科技顾问。这种身份不仅帮助张亚勤代表的微软更深入了解中国,更是他“跳出科学家、外企高管”身份参与中国社会的契机。
张亚勤在美国的很多同学,回国之后都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与张亚勤选择跨国公司平台不同。
对此,张亚勤表示,创业者也是创新,是为中国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价值的楷模。但自主创业并不是实现自己价值、为社会尽职的唯一方法。
他说:“立足于微软平台,我能通过自己个人的经验、能力来协调各种有效资源,帮助中国IT产业少走弯路,帮助更多中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迅速进入到世界级的阵营中,并且影响一些决策,使得中国政府、中国用户享受到更多利益。追求外在成就感的话,当然是自己创业、上市成功更满足,但我目前做的工作就是立足于中国的创新、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事业。我感觉到了自己的重力场。”
回忆少年班,不以成败论英雄
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起,30年来,中科大前后培养的少年大学生已经近千人。少年班曾创造了中国教育界一系列之“最”:年龄最小的11岁大学生、15岁的硕士研究生、23岁的博士、26岁的副教授、30岁的教授……
有人说,张亚勤的经历是“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最好的写照。很多人问过张亚勤,他是不是失去了很多童年的时光。因为在他的同龄人还在玩泥巴、打弹弓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入读大学。他似乎过早地跨入了成人的世界。
张亚勤则觉得,自己的并没有觉得遗憾。他小学、中学那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少,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跳级了。12岁上大学,他反而更开心了,因为那是他成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当时的张亚勤因为年纪太小,即使有压力,他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无非就是再用点心学习,所以,压力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负面作用。他说,自己倒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去听一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报告,参加很多的课外的活动,看上去更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自建立之日起,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常规教育很难满足超常少年的需求,少年班这种特殊的高端人才培养形式,能够指引那些在天赋、资质上异于常人的少年,取得更好的发展。也有人说,少年班的确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令这群年轻的孩子们遭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少年大学生宁铂、谢彦波等的生活经历,使少年班的成效受到了质疑。
张亚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少年班是在特殊的时空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教育机制,对很多人可能不合适,但于他却是特别好的环境。中科大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让张亚勤收获了很多,也让他的记忆中增加了无数开心、逗乐的事情。
在中科大,年纪最小的张亚勤,总是有意外的“用途”,经常帮助那些大孩子们传纸条。读研究生的时候,张亚勤有一个在北京的同学,正在追中科大的一个女生。张亚勤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同学让他带了一包吃的和一封信给梦想中未来的女朋友。
不曾料到的是,张亚勤回安徽的火车在路上晚点了,饥肠辘辘的张亚勤就把人家精心准备的这包东西给吃了。到了学校之后,他找到那个女孩子,把信送给人家,把所有吃的东西列了一个清单,也给了人家,并且郑重其事告诉人家:酱牛肉十分正宗!
张亚勤在中科大最大的收获则是,小小年纪的他,居然“拐”到了一个漂亮女孩当女朋友。
“虽然她年纪比我大,但是比我低很多级。‘不幸’的是,她后来还成了我的太太。”每次提到这个,张亚勤的幸福之情就溢于言表。
当时,来中科大采访少年班的记者很多,有人花很多的精力去跟记者接触。张亚勤听了母亲的告诫,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见记者,不要单独跟记者谈话。因此那时记者来了,他就躲到一边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时,他对外曝光得很少,知名度也比较低。
他觉得这是件好事情,那样的话考分低点也没有人注意。但玩笑话归玩笑话,张亚勤心里很感谢母亲的忠告,让他能够安心去学习,专注在学业上。而且抱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他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有趣味。
而相反的,当时曝光多的一些人,社会压力比较大,社会会把它的一些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最后他们自己也对自己提出了不现实的要求。
当年中科大的很多神童,曾经引起全国的轰动。毕业后很多人走进商界,也有人留在学术界,当然,也有人从此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
今天,在一些世界闻名的大公司内,你会发现几十位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在其中占据着“金领”的位置。美国华尔街有些猎头公司,就是做中科大毕业生的“生意”的,78级首届88名同学的绝大多数,都曾是他们相中的“猎物”。
在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第一位列出张亚勤,因为他的显赫身份,因为他的成功。
张亚勤则认为,我们很难说一个人成功或失败,每个人走的路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套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或许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张亚勤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观。从小就以聪明著称的张亚勤并不太关心女儿的聪明程度,他看重培养她的爱心。“要有开阔的胸怀,要和大家分享。”他说,这方面女儿做得不错,很多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会把爸爸给她的零花钱统统分给自己的小伙伴,还有食品和玩具。
张亚勤希望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成长,而不会试图给孩子设计什么,让孩子顺其自然,自由发展。
张亚勤说自己的女儿性格和他不太一样,小小年纪逻辑性就比较强,一件事情她会从头到尾想得非常清楚。张亚勤倒是很满意这样的状态,他觉得“她会走好自己的路”。
女儿曾经问他,什么是成功。
张亚勤回答:“成功是一种感觉,是自己的感觉和别人对你的评价的一种平衡。但是,首先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要幸福,要感觉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