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瓶子里的乌龟(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43032600000028

第28章 瓶子里的乌龟(3)

到了10点半,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陈诚很少和别人聊得这么晚,刚开始时还带着期待和新鲜,后来便有点烦了。他一向觉得QQ这类网络聊天工具很浪费时间,斟酌字句又要用拼音打出来实在麻烦的很。他很少评论别人的空间动态,别人评论自己的也懒得回复,还屏蔽了很多不怎么熟悉的好友动态。可是打击吴小庭的热情又显得不礼貌,他决定用10分钟的电话说完30分钟也打不完的QQ文字内容。吴小庭没想到他会打来电话,极力克制的声音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陈诚本想聊上几句就乘机说晚安的,却低估了女人善于言辞的天性。她一接电话就牢牢抓住了言语的主动权,声音甜美,语言巧妙,知道什么地方该适可而止,什么地方该添油加醋。陈诚本来想等她无话可说,气氛尴尬时建议睡觉的,却不仅没等到这样的时机,还落入她的圈套,不自觉地和她讨论起来。刚说完这个话题,不留给陈诚一点缓冲的余地,又带他讨论起别的话题。各种话题从她嘴里吐出来,就像是多啦A梦源源不断地从它的神奇口袋里掏出一件件陈诚从未见过的宝贝。到最后,陈诚不小心打了个哈欠。倒不是吴小庭的话无聊,而是实在太困了。她听到后,感紧打住,紧接着又抱歉说打扰他这么晚睡觉。陈诚精神一震,赶紧提议睡觉。她又祝他睡个好觉,明天早上困的话喝杯咖啡提神,才挂了电话。陈诚终于长抒一口气,拉过被子准备睡觉。

可是却睡不着,便试图背诵《青春》和《在葛底斯堡的演说》,却记不得了。自从高中毕业之后,他就放弃了这个睡前背诵的习惯。拿出手机准备听一遍《moon river》,在itunes里却没找到这首歌,原来已经好多年不曾听过了。这时候来了吴小庭的iMessage,发了至少一百个字,无非说是很高兴认识他,真心希望能成为好朋友,连晚安也没写,明摆着逼他回复并表态。陈诚本想假装已经睡着,但想到她清澈的眼睛会因为缺少睡眠而红肿干涩,便回了几十个字,也说很高兴能认识,又提醒她时间不早祝她晚安。她很快又回了过来,说从来没有这么跟男生说过这么多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兴,仍不提晚安。陈诚便意识到某种意料之外的苗头开始生长,发了会愣,回了她四个字,“呵呵,晚安”。她毫不吝惜语言,回了他一句,“嗯嗯,你也要早点睡觉,晚安”。

陈诚还是睡不着,找到一瓶在淘宝光棍节促销时买的威士忌。倒了小半杯,喝过后又看了半个小时《白夜行》,才最终睡着。半夜里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坐在405的旧绿皮火车上,从上海南站出发,离开上海回老家。吴小庭坐另一班标有701的绿皮火车,紧跟着405,不管701火车怎么加速,却总是追不上405火车。吴小庭急得从火车头上跳下了车,在旁边的铁轨上一步越过两条枕木追赶他。身后突然飞驰来一列高铁,眼看就要撞上吴小庭,她却浑然不觉。陈诚吓得半死,从405末尾车厢一跃而下。这一刻,他醒了,发现自己正坐在床上,眉头上流了冷汗。看了下表,才三点四十八分,从窗帘遮住的窗户外漏进些许光亮。他喝了两口放在床头的威士忌,心想周末应该去百货公司换个厚实的窗帘,又困又乏,接着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头还是晕乎乎的,虽然没有迟到,上班时却提不起一点精神,接连打哈欠。王经理不免打趣他,还亲自送来一杯浓咖啡。今天的任务倒不重,王经理吩咐他阅读一份新出炉的总部报告,到下班时提炼出主要观点,并把重要段落翻译成汉字。这与他们的团队工作没什么关系,倒像是王经理在指导他更深入地了解公司。

没多久吴小庭的短信就来了,说天气真好,空气里充满了阳光的味道。陈诚随手回了她两句,她却像受到了鼓励一样神速回复。陈诚又问她工作不忙吗?意思是他现在工作正忙,不要发信息了。她不知是没领会意思还是故意装作不知道,哗啦啦回了一大堆,解释说他们公司很小,只有一个日本领导在位,还是个不管事的。又说他们公司同事多么搞笑,大家多么和谐。陈诚敷衍了他几句,就推脱工作忙不聊了。她赶紧回复说不打扰他了,嘱咐他专心工作,不要太累了,末尾还加上一句不用回复了。可是她并不消停,仍在翻陈诚空间里的动态,时不时点个赞,作两句简单的评论。陈诚未免怀疑她是否过于热情,心里却升起一种自豪和喜悦。

中午和王经理在公司食堂吃饭,吴小庭又来信息了。这次讲的内容是午餐,说公司提供的午餐不卫生,自家做的吃起来才放心。又问陈诚是否会做饭,“如果会的话,我这有家里带来的土鸡蛋、野猪肉和野山姜,很好的食材,可以送你一些”。王经理看了又要取笑他,询问对吴小庭感觉如何。陈诚虽然没有脸红,却分明不好意思了。吃过午饭就躲进了楼上一间空着的写字房。他怕短信说不清,就直接拨通电话。难免又被吴小庭蛊惑,聊得忘了时间。最后还是吴小庭提醒他一点钟了,必须回去工作,才挂了电话。

接下来几天总是这样,吴小庭不停地来信息,他回得不胜其烦。倒不是因为他讨厌吴小庭,而是因为文字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高效地表达完要说的内容。虽然她乐此不疲,他却总是忍不住拨通电话,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文字游戏。不管他喜欢还是不喜欢,也不管自己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他总是不自觉地被吴小庭引导着。他们就像是分别了多年的朋友,有千言万语要说:她是热情主动的邻家女孩,小时候随父母搬去了遥远的大都市,从此杳无音信;而他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看到她的归来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早已激情澎湃。吴小庭对他不作任何防备,把自己的一切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他。她应该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小时候是少先队长,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班长,会谈古筝,会跳舞,还能在电话里流畅地唱各种日语歌曲,在日本短期留学过。但她也坦承自己脑子笨,高中时又爱看小说,把学习耽搁了,而且毫不讳言中学时和父母的冲突。陈诚觉得她是那种典型的中产阶级家的孩子,而自己呢,应该属于工农兵子弟。他很少向她敞开胸怀谈论自己,不为别的,只是出于本能的戒备,不愿让别人侵入他的领地。在那里他享受着自己的宝贵自由,占领着道德高地,脱离了物质的羁靡,像个孤独的国王与强大的敌人独自战斗。只有在那里,他才自始至终地保持着某种精神上的优越性。

他有时也会和她谈论文学、电影、摄影,只有在这时他才会变得健谈。她则变成了耐心的听众,把他说过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他刚谈过春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她挂过电话就在亚马逊上网购了一本。有一次聊到摄影,陈诚无意中提到以她的身材可以轻松拍出她所喜欢的日系风格的照片。吴小庭却不说话了,过了十几秒才作答,引向了别的话题。他涉世尚浅,不经斟酌的话难免让她误以为他有意约她出去。

过了两天,也是他们认识的第二周的周四了。中午王经理说带陈诚到外面吃饭,却把他领进了一家咖啡店。进了一间包间,发现娟姐和吴小庭已经等在那里了。一见他们进来,便打开各自的保温桶。吴小庭带的是青菜炒野猪肉、葱花炒土鸡蛋、西兰花,还有小半桶乌鸡汤,四个馒头。娟姐带的是芋头拌黑猪肉、西红柿炒鸡蛋、金针菇,汤是大骨紫菜汤,糙米饭。娟姐依然很健谈,先是夸吴小庭的厨艺好,又调侃说就因为陈诚是北方人,吴小庭就专门买了馒头,以后会不会连和面团都要学。嘴上说还不够,手上动筷子夹了黑猪肉放到陈诚的碗里。陈诚还没告诉过吴小庭自己不吃肉,本想当场表明的,却觉得说出来极不合适,不吃也极不合适。抬头看见其余三个人都在期待着,又看了一眼碗里的肉块,竟没有一点像以前那种恶心的感觉。他意识到自己心中常存着的某种疙瘩被解开了,吃下去后美味极了,像是囚禁已久的重刑犯人出狱后见到的第一缕阳光。乌鸡汤也很香,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吃鸡皮,这种乌鸡皮简单就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了。他们就像熟识已久的两对恋人,品尝着用心亲手做出的饭菜,温馨极了。饭后,娟姐和吴小庭要往公司赶,临走时娟姐掏出两张电影票,说是爸妈送的,周六晚上新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她和王经理已经看过了,就转手送给陈诚和小吴。陈诚知道自己无论如何是拒绝不了了。

于是,他们第一次约会了,仿佛就是为了不浪费电影票才约会的。电影院在五角场附近一家商场的七楼。下午五点时才碰面,陈诚到的时候吴小庭已经等在楼底下咖啡店外面的椅子上了。她化了淡妆,上身穿件卡通风格的羽绒服,波希米亚围巾,毛茸茸的黄皮帽,刚过大腿的红绒裙围在薄薄的黑色打底裤上,高帮棕色小皮鞋。在寒冷的冬季傍晚,像只等待回家的小鹿。

晚饭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是陈诚在网上团购的。陈诚第一次吃日本料理,对吴小庭夹给他的鱼肉也不拒绝。他吃不惯这种日式料理,但也并不讨厌,连多年不吃荦腥的戒律也忘了。倒是吴小庭能很专业地评判出三文鱼的鲜度和料理的“走味”。陈诚警觉地意识到自己在吴小庭面前不再怕吃鱼肉了。周四吃过吴小庭的野猪肉和娟姐的黑猪肉后,他自信破除了这个怪毛病。但周五下班后路过一家小吃店,要了份小时候喜欢吃的肉夹馍,却没了吃下去的勇气。回出租屋后,犹豫了好久才闭上眼睛咬了一口,却立马吐了出来,晚饭都吃不下去。高三时,有一次和****下馆子,****骗他吃了一块肉。他一下子就尝了出来,冲出饭店吐了一地。而现在,在吴小庭面前,他吃起肉来自然的像个吃货。这可能要归咎于多种因素,但却在吴小庭身上形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巧合。

电影七点钟开始。陈诚读过小说,对莱昂纳多的电影并不感冒,倒是电影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引起了他的兴趣。吴小庭却看得很投入,连陈诚买的奶茶都不怎么动。她戴上眼镜的样子像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每一帧画面,仿佛要记下每一间屋子的摆设、每一件衣服的款式、每一个美女的妆容。当盖茨站在楼上向黛西撒衣服时,吴小庭兴奋的把两个小拳头都攥在了胸前,仿佛自己成了女主人公。最后盖茨被枪击时,她竟然泪流满面,倒让无动于衷的陈诚惭愧了。

吴小庭和陈诚的感情迅速升温了。她是那种放在上海大街上的最普通的年轻女白领,走在路上引起异性的回头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其中有一点五还是因为她的身高。她不像陈莉莉是陈诚的青梅竹马,没有蒋雯身上散发着的忧伤的文艺气息,不像刘影那样高雅漂亮,不像****热情洋溢、青春四射,甚至不像宋楠和陈诚分享着大学的美好岁月。她像是厨房里价廉物美的柴米油盐,一顿饭也不可缺少,是要长久过日子的,不是殷红的洋葡萄酒,也不是猛烈冲头的白兰地,而像是十块钱的老上海黄酒,入口即化,绵长,暖胃。

他们每天都通电话,每周总有一两天吴小庭会带上亲手做的饭菜请陈诚品尝,每周六都约会。陈诚知道自己依赖上了吴小庭,但他并不表白,因为他还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爱她爱得情愿娶她。他们之间的距离薄得只剩下了一层纸,却都不愿主动捅破。有一次陈诚说他特别想去石库门老弄堂里坐一坐,吴小庭告诉他自己的姑奶奶就住在那里。当年他们随着全国的革命建设运动举家外迁,姑奶奶在新疆当知青。回城后,她不愿去701,一个人留在了上海。有个私生女,是当年在云南和一个浙江知青生的,嫁到了山东。姑奶奶至今仍一个人蜗居在一间极狭小的弄堂里。陈诚特别想拜访下姑奶奶,深入这种心仪已久的老弄堂内部。吴小庭却犹豫了,在陈诚的追问下,她讲出了自己的顾虑,“我带你进去算什么啊,非亲非故的”。陈诚便愕然了,他可没有那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不愿为了参观石库门,而向吴小庭表白。

陈诚虽然觉得自己开始喜欢上吴小庭了,却依然没有做好完全接纳她的准备。他只喜欢吐露些抽象的东西,摄影啊,文学啊,历史啊,电影啊,却丝毫不愿分享自己的秘密。他至今没有告诉过吴小庭自己曾经不吃肉,也不提今后的打算。除此之外,他隐藏着一个危险的秘密,这可能是他不愿捅破那层窗户纸的原因,也是王经理不愿和娟姐结婚的原因。

有一次,王经理约陈诚喝酒,未免酒后吐真言。他打算将来自立门户,到无锡的软件创业园开办自己的公司,询问陈诚的看法。陈诚知道这是在拉自己入伙,又不免怀疑他们交往的功利性,恐怕连吴小庭也成了砝码。王经理看出了他的顾虑,解释说这是自己的打算,连娟姐也不知道的。在无锡一方面可以借助父亲的人脉,一方面可以节省公司的成本。又开诚布公说在这种公司混,前途一眼就能看到头,去了新公司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待遇方面不会比上海差。还透露了和娟姐的婚事。娟姐家在苏州办有电子工厂,正如日中天。而自己家里虽然开的纺织厂,却并不景气,父亲的工厂早就空心了,实际上做的是民间信贷,也就是高利贷。娟姐家并瞧不起他们,只不过两个人自高中起感情就好。陈诚虽然隐隐约约觉得不靠谱,还是动心了,“不趁年轻干点事业,将来娶妻生子的就被压趴下了”,便答应了王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