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密林深处(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43022000000001

第1章 本能

9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六点半,同仁友人们努力筹备已久的一场对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的Harrison Hall发生了。做客的人,是姜文。排队入场用了半个多小时,盛况空前。

姜文一直都是我觉得不用去评论的一位电影人。一般需要评论的都是欠了普罗大众的,赚了大家的钱,却扫了大家的兴、倒了大家的胃口——这样的电影人才是最需要“被评论”的。姜文?他不需要。他看起来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学姐说,来费城的前一天,在纽约,他纠结要开车来费城还是坐火车。一日三变,他随了自己的意了,却苦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脾性,想必就算爱给他贴标签,写评论,他也不会搭理你。

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所谓演技派、实力派,哪怕孙红雷这样的演员,也是在为着角色随时消解着自己的个性。在戏里,他们没有“自我”,有的是角色,有的只是代入。他们应该为自己对自我个性的消解而感到莫大的成功感,这是优秀的演员最标准的品质。

然而又有另一个阵营里的大腕演员们,他们作为个人气质强烈的代表:姜文、陈道明、斯琴高娃等等,不知道哪位评家也那么说过——“他们啊,演什么,都是在演自己。”

万幸,作为演员、作为明星来说,人格魅力也许会永远比所谓“演技”来得更重要。因为电影电视作品,也是讲人性的。人格魅力大,怎么都错不到哪去。姜文肯定就是这样的存在。

观察下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们,也很有意思。他们温顺高效执行力强,有一个性格鲜明的老板,他们也不需要锋芒毕露。姜文很聪明,精力充沛,从所有的提问环节,甚至他的自我发挥都看得出他的反应很快,并且节奏感和掌控力极好,并且他真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

这是一种对自己的预判和定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太重要了。

Q&A环节有一位少女情真意切地问:“姜导,您认为一部好的电影能改变这个社会么?像韩国就拍了《素媛》、《熔炉》这样很深刻的电影。您会不会想要拍这样的电影。”

我也是轻叹,到底还是在校园,到底还是理想主义小火苗儿不灭的地方。改变社会,连一个国家领导人都不能轻易做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个文化工作者去想这种问题呢?电影所能引起的社会思考和变革,也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时代需求的产物。这种同步,很难去论证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既然在校园,总得允许些理想主义小火苗儿存在的吧。给主流电影一些“社会责任感”,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姜文的回答是“我从来不觉得电影就能改变社会什么的,我只是在讲一个故事”。

我觉得也算是句挺真诚的话。讲道理,则可能真的不是一个电影人最擅长和最应该做的事儿。而能够去讲一个故事,或许才是一个电影人的本能。

本能,或许是我们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它可能非常野性,也非常直接,却通常不会是错误的。姜文说的另一句我记忆犹新的话就是:“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儿。”有人问他是怎么构思,怎么把表面的故事和内在的哲学勾联起来,是怎样的优先级,怎样取舍,似乎非要有个漂亮完满的逻辑算法在里面才算是大快人心,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模仿和复制的公式。

然而,本能这种东西,是找不到公式和算法的。

仅仅是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些悲剧的诞生,便是源于对本能的不忠实。而对于自己的压抑和矫正,有时候就是一种最残酷的自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认为或者现在仍然认为,把自己擅长的、喜欢做的事情做好没什么特别的,而把自己不擅长,对自己有挑战的工作做好才是一种荣誉和成功。对自己不坦率已然成为了某种习惯。可能源于学生时代的残留,那种语数英理化,样样都要考,样样都不能差的想法。直到有一天还是输给了自己的“不认输”。

到一定年纪忽然才觉得,我们不都是应该有极限的么?这种一定要让自己无所受限的思维定势,是不是恰恰磨灭了自己的本能呢?而若是让这种本能去恣意飞扬,也许一切都不同了。

高中的时候我一直对一个故事记忆犹新(或者说,被其“戕害”至深):西汉时候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贫,因而不能脱产读书做学问。所以他便一边砍柴卖柴一边读书自修。周遭有人嘲笑他,为何不干脆一门心思去做学问,又砍柴又读书,不伦不类的。他说读书是为理想,而砍柴则是为生计。有人以此做比劝说偏科的孩子,“文科是你的理想,而数学……可能就是你砍柴吃饭的生计。”在那个重理轻文的时代,我所在的高中毅然决然取消了文科实验班,改为两个理科实验班。而从那时起逼迫自己去“砍柴”成了我整个高中的主旋律。甚至这种惯性持续到了今天,似乎不能允许自己有弱项,仿佛那就会影响自己整体的表现。像个抖M一般也要执着于自己可能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我觉得没有一件事情应该是“砍柴”,也没有一件事情是“读书”。只是人有能与不能的领域,为与不为的选择,仅此而已。

来美国以后,遇到的许多孩子,他们早早出国,没有经历过国内教育制度的摧残,从来就不知“家贫”的困顿,“砍柴”和“读书”,只要去做,便没有一道生死标杆落下,评判你是非对错。他们也因此而不知道为什么要逼迫自己去“砍柴”。我曾经所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荒诞的。

天天,宾大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她几乎没受过系统的理科教育。物理、化学对她来说就是“未知世界”一样的存在。现在她读着传媒,她的世界里也没有那些令她头大的力矩力臂化学分子式。但她确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鱼得水。这次姜文宾大对话的活动中,就看到了她活跃的身影,她穿着一身黑色蕾丝小裙子,踩着高跟鞋,忙里忙外,统筹、招待。在有些幽暗的礼堂里,她是个闪光的小身影。

“我只想着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给做好,这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成功了。”她曾经这么对我说。

我觉得,这世界上所有像她一样得到自由去顺应自己的本能的人们,真是很幸福的。

我的新浪微博:weibo.com/favorite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