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与孩子沟通须知道(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3017800000016

第16章 第十五集:孩子无小事

“你这个小屁孩,还会要条件了?!”想必爸爸妈妈们对诸如此类的话很熟悉吧,在说此类话语的时候,言谈之中既流露出了成年人对孩子心智见长的自豪,又充满了成年人自以为自身复杂观念里对孩子幼稚简单世界的戏谑。

如此,不免有那么点点儿厚此薄彼,两个世界因而无法平等与和谐地交流,尤其是成人思维会很容易地强加到孩子身上,因而缺少了倾听孩子微妙心声的耐心和机会。

孩子呢,每一天,眼睛看到无数新奇的事物,耳朵听到很多奇妙的东西,小脑瓜里不停地琢磨着世界上的人和物,他们以为自己的头脑是丰富多彩的,于是孩子回应大人的话是:“你竟然敢说我是小屁孩?!”口气表明了内心极度地不服气,同时也充满了对自己长大了的自信,以及渴望获得大人们尊重的心愿。

孩子的世界,是大世界;孩子的事情,是大事情。

有一本绘本是关于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的,名为《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一个告状的故事》(Don't Squeal Unless It's a Big Deal—A Tale of Tattletales)。故事大意是在一个班里有19个爱告状的小家伙,他们经常向麦克尼尔太太告其他小朋友的状,如揪辫子、私自拿别人的笔、起绰号、对着人吹气、挖鼻孔、把纸撕破了……最后,老师通过巧妙的教育,让孩子们分清了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小事不要告状,要自己解决。

这个小故事很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找大人帮忙的状况,这时候,大人要引导孩子学着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无论我们多么谦恭地和孩子以平等的姿态交流,但客观事实是,有些事情,孩子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在《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一个告状的故事》中才用了“大事”和“小事”对事物进行了简明的区分,其用意是引导孩子学会处理不同的问题。

但是,作为把故事读给孩子听的成年人,应该明白的是“大事”和“小事”的界定和相对性。也许,正是告状中的一件件“小事”才是孩子们在社会上和学校里遇到的极大困扰,从幼儿园开始,甚至从一两岁时,这些困扰就已经开始了。

两个孩儿一起玩,一个孩儿侵犯性很强,另一个孩儿该怎么办?成人在旁边看到了,怎么评价孩子?怎么引导孩子?怎么调节胜负孩子的心情?

土堆那儿有个塑料铲子,两个孩儿都想玩,理论上好解决,一人玩一会儿,但孩子在具备这种处事能力之前,他可能经历了争夺、独占、胜利、嚎哭、挫败、恐惧、谦让等等很多情绪波动,这些情绪有可能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反应。

孩子们互相起绰号,尤其是当很多人都起哄式地喊绰号时,孩子怎么办?一个个去跟那些孩子讲道理?有没有人会听?会不会越制止大家会越频繁越起劲儿地喊绰号?

理论上,这些问题都好解决,无论是在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还是儿童读物中,专家和作者们最终都会找到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

我关注地是在这些理论真正落实之前,孩子们的精神和心理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关键的是,这些理论上的解决策略能否如书本中设想的那样圆满落实?有几分能落实?落实的部分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没有落实的部分又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从教育理念上讲,只要我们秉承着合理的教育思想去引导孩子,每个孩子受到这种教育和引导后,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都会一定程度上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然而,我想强调的却是,在走向理想合理的路上以及偏离既定方向的那些心路历程。

《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一个告状的故事》既然把那些事情写出来了,有很多人在阅读在关注,说明那些事情本身就是大事,因而,家长在给孩子阅读绘本的时候,除了如此这般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会比书中遇到的情况复杂和困难地多,家长在给孩子读完儿童读物之后,关注和引导现实中孩子的任务还需要持续下去。

说个小故事。

“老师,她上课画猪八戒。”那一声告状声洪亮有力,直到今天想起来,我还战战兢兢。那是一次中午放学时,一个男生拿起我的画,把它交给了老师,我当时吓懵了,没想到老师看了看,把它折好,没有说话,又去看别的学生了。我当时很庆幸自己太幸运了,没挨老师批评;也在心里暗暗解气,那个男生的告状没有得逞。

表面上,那次告状是“虚惊一场”,但最大的创伤是无形的,放学回家的路上以至后来很多年,我反复想:“我明明画得是一个人,怎么别人看着是猪八戒?看来画得实在是太糟糕了。”以后,我很少再画画,因为我心里一直在哆嗦着我居然把一个人画成了猪八戒,虽然后来我知道了粗憨的猪八戒也是非常可爱的。

直到近年来,我看到美国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创作的绘本《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又燃起了我埋葬在心底多年的绘画愿望。关于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简介附录:

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

“他走在纽约的人行道上,挎着一个旧邮包,鼓鼓囊囊的包里塞满了歌谱。他脚穿破旧的牛仔靴,身上穿的是不知洗过多少遍的牛仔裤……”这样一个身材魁梧、衣着邋遢的光头佬,从未学过绘画,却以绘本震惊、感动了全球。……作品陆续出版,书中那淡淡的哲学味文句、简单朴实的插图,尤其是那股独特罕见的天真,让全球的老人与孩子、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都成了他的读者。正如媒体所报道:“有书店的地方,就一定有谢尔的作品。”

(以上引文出自《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2008年3月第1版,2012年4月第2版,2014年7月第20次印刷,南海出版公司)

当我看到谢尔从没有学过画画,却画出了那么简单生动又睿智的插画时,我备受激励和鼓舞,第一反应是,我也想学画画。于是,我对爱人说:“我想去旁听美术专业的课,我要开始画画了。”爱人很快回了我一句:“不知道又碰坏你哪根神经了!”

当然,现在我抗打压的能力比孩子的时候要强多了,即使我学不成或画不好,也不是因为别人一句话引起的,可能是因自身的兴趣、时间、毅力、才能等等很多原因造成的。

年幼的孩子们在成长途中,都会遇到很多或轻或重,或有形或无形的打压,有的如雪崩般冰雪四溅,表现出来了;有的则很快风平浪静,但深处依然有漩涡在转动。我们(无论成长中的成年人、成长中的孩子,还是抚育孩子成长的成年人)都是精明而豪迈的舵手,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冰山、礁石、水纹、风向,需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和睿智的心灵对它们进行辨别并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