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气场有多大
42947100000004

第4章 气场大的人有主见,不做“随风倒”

春秋时,有个和孔子弟子曾参同名的恶棍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母断然否定。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坐立不安,开始犹豫。再过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说:你家曾参杀死人啦!曾母终于信以为真,跳墙逃走。

曾参是出名的贤人,曾母应该最了解儿子,却也无法抗拒别人错误言语的连续影响。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被别人左右呢?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作出的结论。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平时我们常常会说到的“主见”。一个自我认知比较健康、完整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的人。但是,人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的“自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失,而人又有着自我完满的一种本能,当我们的内在认知缺失比较严重的时候,就需要很多很多的积极暗示,但如果事与愿违,身边全是批评,我们就很容易丢失自我,成为人云亦云的“随风倒”。

而当一个人总在别人的左右下做事时,他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因为这意味着他无法按照内心的渴望做事。内外相斥的气场,使他总是处在左右互搏的心灵状态。谁都知道这种状态是有害的,可是能超然其外、成功突破重围的人极少。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家巴尔扎克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巴尔扎克的父母要求他做一名律师,而且当时他已拿到了法学院的学士学位,并且在一家法律事务所谋到了一个职务。但20岁的他却向父母提出,要当一个名扬天下的作家。他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他居然要放弃一个收入有保证“光明前程”,而把一生耗在一个靠不住的手艺上,何况在此之前,儿子没写过一首让人感动的诗和一篇像样的文章。

经过很长时间的争执,父母才与儿子达成协议:每月提供120法郎生活费,限期两年,如两年中他创作不出足以使他成为伟大作家的作品来,他必须重新坐到律师事务所的位置上去,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当巴尔扎克写出第一部诗剧《克伦威尔》,在家中向亲友朗诵之后,一名颇有名气的诗人毫不隐讳地写信给巴尔扎克的老爹说:“令郎可以尝试各种职业,就是不要搞文学。”这对巴尔扎克来说简直是一个可怕的判决。但巴尔扎克的主见和信心并未因此而动摇,在父母断绝生活援助之后,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走自己的路。

如果巴尔扎克听从父母和那位诗人之见,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的家乡可能会多了一名好律师,但是法国却少了一位天才作家,世界文学宝库中将不会有《人间喜剧》这部伟大的作品了。

纵观中外历史,我们在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这样的人气场是很大的。如伽利略提出太阳中心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圆周率的发明,化学上的元素镭的发现,这些伟人的发现开始时都曾遭人怀疑或反对。这就证明了一个规律:独到的见解开始时总是曲高和寡,平庸的意见往往附和者众。这好比两个大师在下棋,棋艺一般的人指指点点,但他们又怎能知道大师的棋路呢?如果他们知道大师的棋路,那大师就掉价成平庸的棋手了。做事情如果需要别人都点头,那你的事情就肯定平淡得像河边的一粒沙子,更休想做成一般人不能做成的事业了。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谁都不会漠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谨言慎行就是不愿意授人以柄。很多时候,他人的议论、他人的说道、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态度都会对自己的心情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赛场上的啦啦队员无疑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至少也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士气。他人的意见往往也是我们自己行为的镜子,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目光中调校着自己人生坐标。可是,当我们认准了目标,并决心要实现这个目标时,就不能太在意旁人的说法和看法。如果老是被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行动,那我们也许一辈子都将一事无成。特别是我们有了比较新奇的想法,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时,更是需要顶着舆论的强大压力。这时候如果没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没有旁若无他的执着,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那是无论如何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的。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主见、强大的气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别人的意见时,有个科学的态度。盲目自信是固执,偏听偏信是糊涂。民谚有云:“军师多,打败仗多;先生多,难下葬。”这里反映的是主事人缺少主见,拿不出办法,以致坏了事情。民谚又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意见,不能不听,不能全信,一切要经过自己的大脑过滤,留精髓,去糟粕,始终不要放弃自己的宗旨。

拥有一双慧眼看准世界,懂得用理性去看透、断准一件事物、一个人,你将会更精明地驾驭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