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性脑梗死自测因中风倒下去的患者,有60%~70%起因于脑梗死,其中很多只是初期有小块血栓的隐性脑梗死,此时若能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就可避免加重,下面几种方法值得采用。①夹豆粒:大豆30粒,2厘米大小的豆腐若干块置于小碟内,用筷子交替夹豆粒和豆腐块,放到另一碟子里,反复5次。若需时30秒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②直线前行:在地上画一条5~10米长的直线,左右脚交替踩在上面向前走。不能准确踩线,或身体摇晃者,说明小脑或脑干可能有异常。③画螺旋线:在纸上以5毫米间隔画螺旋线4圈,然后用另一颜色的笔在5毫米间隔中间加画一条线,要求在10秒钟内完成。假如添画上去的线有两处以上与螺旋线碰到一起,就有可能存在隐性脑梗死。
2.大脑基本功能的数字化测定
①运算的基本能力:从100每次减去7,心算并报出每次减7后的答数,在运算准确的情况下,计算出运算完毕时的时间,半分钟为优,1分钟为良,1分钟以上为差。②拳掌交替:左手握拳,右手伸掌,右手指尖指向左手小鱼际(即右拳的小指侧);左右互换,即右手握拳,左手伸掌,左手手指指尖指向右手小鱼际。如此交替,15秒交替20次为优、15次为良、15次以下为差。③拇指、小指交替:左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右手握拳,伸出小拇指;换手,即左手将大拇指收回,伸出小拇指,右手将小拇指收回,伸出大拇指。如此交替,每分钟交替15次为优、10次为良、10次以下为差。④捶搓交替:取坐姿,大腿摆平,左手伸掌摆在左大腿上,并前后搓动;右手握拳,摆在右腿上并上下捶动。换手,即左手改为握拳,在左大腿上捶动;右手改为伸掌,在右大腿上搓动。如此准确交替,每分钟交替30次为优、20次为良、20次以下为差。
②③④三项均为测试左右脑的平衡能力,因为大脑两半球对四肢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右利手者说明左脑衰退(多数人如此),左利手(左撇子)则相反。通过上述三项测试可知自己大脑的基本功能状况。
3.判断2分钟
这一测试在国外很流行,主要测试人体生物钟本能。要求在2分钟内,数完120下,但不能有钟表等任何传达时间信息的东西。结果不外三种:未用完2分钟,超过2分钟或正好用2分钟。这可以测试人体的估计(预见)能力,“估计”准的人,其节律性较强。若估计的结果相差太大,大脑可能有潜在的衰退倾向。此法可常测并作跨时间(例如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可由此知道自己的“脑部时钟”
是否衰退以及衰退的程度。
脑功能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血管的健康状态,假如上述的自测,表明脑功能不怎么理想,提示你的脑供血不很充足,脑血管状态不怎么健康。
(第四节)脑中风的治疗和预防
一、脑中风宜早治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认知、语言、精神情绪方面。中风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增加社会及家族负担。因此,对中风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及早诊治,早康复甚为重要。
因为中风患者原有的正常神经反射出现障碍,首先应通过功能训练来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肉力量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强调重点应放在前者。有些中风患者的家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急于求成,在患者还处于异常的运动状态下进行训练,错误的动作反而被进一步强化。其实,那些亦步亦趋的中风患者经过正确的练习,完全可以走得更好一些。
中风患者一般在病后1~3星期(脑溢血在2~3星期,脑血栓在1星期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训练。脑血栓患者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第4天便可进行功能训练。此时期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目的。
运动训练大体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如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肢立体平衡单肢立位平衡坐到站步行来进行。大多数患者可跨越肢立位和跪位的阶段,由坐位直接转换到站位。但对躯干肌和臀肌力量太差的患者仍需训练跪立位和跪行。至于从哪个阶段开始训练,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训练措施介入越早,患者恢复得也越好。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发病后平均2~3星期内,就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运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动”,增强信心。
让患者更多地去体会正常的肌力、姿势和运动,促使他们学习多种模式,多个肌群协调的组合运动,而不要由家属代替去运动。
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中风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致组织损伤或骨折,继发肺栓塞等。
在康复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
要保持患者平稳的情绪,练习过程中要穿插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过速、用力过大和时间过长的训练是有害的,对年老体弱者更要注意。
训练阶段,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血压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24千帕),有心绞痛发作或严重心律失常时应暂停训练。
二、缺血性中风怎样治疗效果好
在人体血液循环中,假如血管内壁的状况不佳或血液成分发生异常,就会影响身体的血液供应,这种情况假如发生在脑血管,将直接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脑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功能丧失,甚至变性坏死,便形成缺血性中风。因脑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受影响的范围也不同,表现症状也各异。颈内动脉系统阻塞的典型症状是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即病灶对侧半身(含面部、舌部)瘫痪及感觉减退,偏瘫以面部和上肢为重;左大脑病变还可伴有失语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阻塞可出现对侧上下肢瘫痪,头晕,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表情淡漠等症状。
1.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国外近年来提出了“治疗窗”的概念,即确定中风后什么时期给药,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和获得最佳康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时间窗一般定为病发后的3~6小时。实际上超早期治疗应在病发后3小时以内,可有效地抢救梗死周围的缺血半暗区的脑组织,使那些处于可逆性损伤的脑细胞尽可能被挽救过来。
2.阶段性治疗
根据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生化改变过程,合理治疗可按3个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即发病后1~48小时。3~6小时内选择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精制蛇毒(降纤酶)和人组织纤溶原激活剂等。发病12~24小时或48小时内,可给予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加ATP、辅酶A、维生素C等),但忌用单纯葡萄糖液,更不能用高糖液,以免加重病情。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和甘露醇、地塞米松、过氧化物歧化酶等自由基消除剂,以保护脑细胞。根据血压情况选用尼莫地平、尼卡地平、脑益嗪、盐酸氟桂利嗪等钙离子拮抗剂,阻止钙离子过度的细胞内流,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减少脑细胞损伤,避免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用复方丹参、川芎嗪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以调整血压,改善微循环。但慎用降压药,禁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24~48小时后酌情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内压药,以减轻神经细胞水肿。
第二阶段:即发病后3~14天阶段治疗。发病2~3天后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是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有甘露醇、速尿、果糖甘油盐水。重症脑梗死者可提早应用降颅内压药。糖尿病者忌用含糖液体,高血压者防止输液过多过快。继续用钙离子拮抗剂、复方丹参、减轻神经细胞水肿等药物。此阶段要应用促进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细胞活性剂,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脑活素或脑通等。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如语言训练、肢体被动活动、患肢置于最大功能体位等。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第三阶段:即病后3~12个星期阶段治疗。继续应用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进行正规的语音功能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
3.康复治疗
康复工作开始的早晚对患者日后的病情恢复关系密切,急性期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损害症状不再发展就可开始康复治疗,通常病发后第四天就可开始,这对防止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肌肉挛缩,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药物还重要。康复治疗的持续时间要长,患者得病后动与不动其后果很不一样,有些患者病后一直卧床,不注意康复治疗,1~2个月后就可出现肢体僵硬挛缩。首先要使肢体和关节保持在功能位置,并定时变换体位。其次应进行瘫肢的被动运动,如按摩肌肉、活动关节。再次可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如洗脸、更衣、洗澡、进食、排便、行走,原则是循序渐进,先坐后站再行走,先易后难,随着病情恢复,可从事简单家务和室外活动。
4.保护呼吸道通畅
脑出血患者因为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不能咳出;呕吐物及咽喉部分泌物也可流入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从而发生脑缺氧。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持呼吸畅通:给患者解开衣领、裤带,必要时将上衣用剪刀剪开;有假牙者取下假牙;体位以侧卧为宜,使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易于流出,如流出不畅,可用纱布或手帕从口中挖出;如出现舌头后坠、呼吸鼾声大,可用手将下颌托起。当患者出现抽搐时,可用一块半寸宽的平竹板缠上纱布塞入上下齿之间,以防舌头被咬伤。
转送途中,有条件的话,应给予吸氧,并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