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疾病冶疗
42941300000008

第8章 支持疗法和森田疗法(1)

(第一节)支持疗法

一、概述

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施治者与求治者之间的良好关系,积极应用施治者的权威、知识与关心来支持求治者,使其发挥自己的潜力,面对现实处理问题,以渡过心理上的危机,避免精神崩溃。支持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并没有自己本身独特的理论依据,它主要运用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来操作,支持求治者应付情感上的困难或心理上的问题,是最普通且最广泛运用的心理治疗方式。

支持疗法针对“分析性疗法”而产生,它不必对求治者进行“领悟分析”,不必用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求治者的早期经验,也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也就是说,当求治者面对严重的心理挫折或心理创伤,如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无法医治,或发觉自己的配偶有不忠行为,或面临亲人受伤或死亡等意外事件时心理难于承受,难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精神几乎崩溃,感到手足无措,需依靠别人的“支持”来应付心理上的难关时,由施治者提供支持,帮助其应付危机。支持疗法的另一含义,是指求治者的人格不成熟、情感脆弱或患有慢性精神障碍、退化性障碍,需要施治者长期支持与照顾,以降低复发或恶化的可能性,增强应付现实的能力。

二、治疗原则

支持疗法的治疗原则是:

(1)提供适当的支持。当一个人心理上受到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因此这一原则就在于提供所需的心理上的支持,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要诀等,以协助求治者渡过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但需注意的是:施治者的支持要适度且有选择性,就像父母不宜盲目疼爱或袒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通常说来,“支持”不是“包办”,施治者要考虑求治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的严重性、自身的性格及自我的成熟性,应根据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应付困难的经过而做适当的支持。此外,支持并非仅口中说说,而应在态度上有真切的表示,让求治者体会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糟。同时,鼓励患者所叙说的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信口开河、乱编一气,否则对方是不会相信并接受的。

(2)调整对“挫折”的看法。协助求治者端正对困难或挫折的看法,借此来调节并改善其心理问题。例如:做父母的常因子女顶撞或不听话而气愤难平,施治者可帮助父母了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子女向自己的父母表示意见,甚至提出相反的见解,是可喜的事情,这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非完全是不敬长辈的表现。假如能以此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用特别生气,也就能以稳重的心态去对待年轻人的言行了。总之,检讨自己对问题和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己对困难的态度,使自己用恰当的方式去面对困难,走出困境。

(3)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此原则是帮助求治者,对可利用的内外资源进行分析,看是否最大限度运用了“资源”,来对付面临的心理困难和挫折。

所谓资源,其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家人与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家庭的财源与背景、四周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可供给的支持条件等等。当一个人面临心理上的挫折时,往往会忘掉可用的资源,而不去充分利用,经常低估自己的潜力,忽略别人可以提供的帮助。心理医生应在这方面予以指导,助其渡过难关。

(4)进行“适应”方法指导。其重点之一就是跟求治者一起分析,寻求应付困难或处理问题的恰当的方式方法,并指导求治者正确选用。例如:因害怕父母生气而不敢给父母看成绩平平或糟糕的成绩通知单,自己没信心而怀疑自己的配偶不贞,因而常常吵架,破坏夫妻感情。

这些都是不明智、不健康的处理方式。因此指导求治者只有面对自己功课不好的现实,请教父母,迎头赶上,才是积极的适应方法;尽量与配偶和好,保持良好感情,不但可维持夫妻关系,还可提高信心。支持疗法的重点可放在分析、指导求治者采用何种方式去处理心理上的困难,并考虑如何使用科学而有效的适应方法。

支持疗法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疗法,不管施行何种模式的心理治疗,支持疗法的原则都宜采用。然而,更确切地说,支持疗法特别适宜下列诸种情况:①求治者遭遇严重的事故或心理创伤,面临精神的崩溃,急需他人的支持来渡过心理上的难关;②求治者的自我能力脆弱或未成熟,需他人给予长期的心理支持,以免精神状态恶化;或者刚从严重的精神疾患恢复,面临应付现实环境、需要适应现实的康复期;③在开始心理分析性治疗或其他特殊模式治疗之前,宜使用一段支持性心理疗法,建立求治者与施治者的良好关系,稳定求治者的情绪,为特殊性的治疗做准备;④不适合尝试分析性或其他特殊性心理治疗的病人,宜采用基本的、稳定性支持疗法;⑤施治者未接受特殊的心理治疗训练,或临床经验不足时,宜使用基本的支持疗法。

在使用支持疗法时,施治者同时应注意,对求治者的过分关心、同情与长期支持,可能会使求治者丧失自行适应、康复及成长的机会;或者造成求治者对施治者动机的误会,产生非治疗性的关系。因此,即使是最基本最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也得经历适当的训练和经验,并接受督导。

(第二节)森田疗法

一、概述

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植物神经失调等身心疾病。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产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质所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换句话说,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症、焦虑发作、各种恐惧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具有疑病素质的人自下而上欲望强,希望健康、幸福、努力向上,但内省力也强,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的精神安宁担心。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悸等误认为是病而恐惧、紧张。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感觉越敏锐,“症状”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响下,患者陷入内心冲突状态,形成神经质症状。森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有明显的神经质症状,12岁时还尿床,16岁以后时常头疼、心跳快、容易疲劳,还有其他神经衰弱症状,中学时曾患肠伤寒病,虽多方求医,坚持治疗,但收效甚微,老是对自己的健康担心;直至他上大学一年级时,因受其症状的折磨,学业都难以坚持,考试将至,感觉难以应付,抑郁气愤之下,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遂放弃一切治疗,彻夜不眠地拼命学习。结果却出乎意料: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年缠身的各种症状竟不治自愈。

森田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着一种类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调节的拮抗作用。例如: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观念、情感和意向,同时也会产生与此相反的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调节人的行为,森田称之为精神拮抗作用。比如:恐惧时常出现的不要怕心理;受表扬时反而涌现内疚的感情;出现对某人不敬的念头的同时会想到,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而加以否定,这个想法说出来会招来不幸而不再想它。这种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证人的精神安定和恒定的安全感。因此,与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的,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且抵抗作用过强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反复控制,形成拮抗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症。另外,森田认为,有疑病素质的人是“完善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那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主观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严重。

森田正马将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由上述反应引起的各种恶性循环状态统称为神经质,并把神经质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善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

(3)发作性神经质。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发作等。

森田疗法专家高良武久认为,森田疗法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神经症,只有神经质症才是森田疗法的真正适应症。

由此可见,森田疗法关于神经质症状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

而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事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

二、治疗原理

根据上述理论,森田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原理与方法。其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情操,扫除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当于佛禅的“顿悟”状态。所谓“顿悟”,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自然现实存在的抵抗是无用的,这样才能具备一种与自然事物相协调的生活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真正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要一方面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方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活动,不把躯体和心理症状当作自己身心内的异物,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去”的态度。

森田强调,要顺其自然必须做到:

(1)要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等令人厌恶的情感。森田指出,人类情感活动具有5条规律:一是要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灭;二是如果人的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可迅速平静、消失;三是情感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四是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五是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例如:对人恐怖的人,常对与人见面引起的情感波动、见到领导或异性时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感到苦恼,视之为必须排除的异物,而采取压抑和对抗的态度。把本身很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经质症的漩涡。这就与上述规律的第四条及第五条相符合,即由于集中注意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情感,并不断压抑这种情感而使之受到强化,经多次反复而培养起他对人极度恐惧的体验,而这一过程又违背了上述第一、二条规律。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2)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是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同时,还要认清精神拮抗作用,从心理上放弃对对立观念的抗拒,认识到人有对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现象,并接受这种心理现象,而不必为出现死亡的恐怖而恐惧不安,也不必拼命排除这些令人恐惧的念头,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冲突之中。

(3)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认清这一点,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比如:对人恐怖患者见人脸红,越怕脸红,就越注意自己的表情,越注意越紧张,反而使自己脸红的感觉持续下去了;相反,接受脸红的症状,带着“脸红就脸红吧”的态度去与人交往,反而会使自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从而使脸红的反应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