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肝炎病
42939700000007

第7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3)

(10)出现腹水。

(11)黄疸上升、发热不退兼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2)血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比值下降。

十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特异引物和耐热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在体外大量复制某一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目前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治防护中也开始广泛应用。该技术可用于:(1)鉴定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炎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

(2)协助确定乙肝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者有无传染性。

(3)了解乙肝e抗原阴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变活动和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

(4)鉴定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不同群体的感染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应用于:(1)单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者,用该技术判别它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

(2)调查乙肝核心抗体单项阳性者是否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3)鉴定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供血者中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4)重新评定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分泌物有无传染性。

(5)对环境中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作进一步调查认识。

(6)判定药物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

(7)检测血源性制品和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8)检测慢性肝炎病情活动时,乙肝病毒的低复制状态。

(9)为母婴传播或水平传播提供鉴定依据。

(10)对肝硬变病程进展作病因学调查。

(11)对肝癌做分子病理学研究。

(12)调查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原因。

(13)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肝外脏器各组织中的乙肝病毒的病原学调查。

(14)研究乙肝病毒基因变异。

(15)了解乙肝病毒核苷酸序列中同位点突变,来追溯流行时的传染源等。

(第二节)乙肝的防治

一、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由于目前无肯定特效药物,乙型肝炎又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因此在治疗上应强调急性期严格消毒隔离,慢性期注意相应隔离措施,合理休息、合理饮食、适当营养、注意对症,用药要保肝不伤肝。可因地制宜,结合有效的治疗经验,选择1~2种(方)中西药物,以促进肝细胞修复。病初消化道症状较重,尿量减少,兼有黄疸者可适当静注葡萄糖;黄疸迅速加剧者加用6912(茵栀黄注射液),警惕向重型肝炎发展。一般情况下对急性乙型肝炎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强调三分药治,七分调理。在心理素质上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斗争意志,精神要愉快,生活有规律,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反对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出现黄疸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显著上升时要卧床休息外,一般症状不多,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应适当活动,注意动静结合。用药切忌过多过杂,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换药不宜太勤。选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淤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时,一定要有医生指导。患者久病成医,可注意学习肝病自我疗养的知识。希望患者能配合医生选用适宜于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身体逐步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而胜之。

二、慢性乙型肝炎选择用药时如何抓主要矛盾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机制复杂。既有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又有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既有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又有肝纤维组织增生、微循环血流淤滞、肝血窦毛细血管化、肝脏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既有肝脏本身病变,还有肝外病变。具体到每个患者除有共性特点外,更有其个人特性。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仔细、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研究患者的主要矛盾,尽可能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特点,对症并较合理地用药。

对乙肝病毒复制标志明显阳性的患者(如乙肝e抗原阳性,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及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阳性),应当选用抗病毒药;对以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患者应选用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患者应用活血化淤中西药改善微循环;肝细胞损害严重的患者应采用以保护肝细胞和修复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性特别强、作用特别可靠、疗效特别肯定的特效药物,很多药物都只是在研究和临床试用中,但是只要医生们真正能经常分析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抓主要矛盾用药,就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治,尽量对症合理选择用药。

由于当前对肝炎药物的研制还缺乏系列性、针对性和广泛临床实践性,新老产品总是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加上宣传广告往往有些失实,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抓主要矛盾用药还缺乏得心应手的措施,治疗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个别慢性肝炎病例,即使一直在积极治疗,仍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

三、聚肌胞治疗乙型肝炎是否有效

聚肌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核糖核酸,可诱生低水平的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此外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使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某些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达到抗肝细胞坏死和抗肿瘤作用等。用量一般为每次2~4毫克,每周2或3次,3个月为1个疗程;也有采用每次静脉注射聚肌胞10毫克,每周2次,疗程3个月。治疗后使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下降者占22.5%,使乙肝e抗原阴转率达36.8%,使乙肝核心抗体滴度下降者占55%。在治疗过程中测定患者血清干扰素,凡能诱导出血清干扰素的患者,疗效就好,可使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治后转阴率达80%,使乙肝e抗原阴转;但患者体内未能测出诱生干扰素者,其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只有27%阴转。对该药的长期效果尚缺随访观察。

国产聚肌胞剂量在0.04~0.2毫克/千克体重范围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约10%病例在最初几次用药后出现一过性低热,此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即使连续用药半年以上,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当聚肌胞剂量大于1毫克/千克体重时,则几乎所有患者都发生一种类流感病样症状,如发冷、发热、肌痛、恶心等;当剂量大于6毫克/千克体重时血清转氨酶可暂时性上升,碱性磷酸酶亦有轻度暂时性升高。

近年主张该药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或强的松联合应用,结果提示联合疗法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一般优于单用聚肌胞治疗。

四、中药五味子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效果和机制1968年解放军302医院首先应用中药五味子治疗肝炎。发现五味子的煎剂缺乏治疗作用,而用北五味子烤熟研末或做成蜜丸后则有明显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效果。1日用五味子粉6克以上,一般用3~7日就能使80%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转氨酶下降,3周可把大部分升高的转氨酶降至正常;而且对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的转氨酶升高均可明显下降。

临床治疗中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的效果持久。中医辨证对肝肾阴虚者的效果好。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五味子粉和蜜丸剂量较大时对胃有刺激作用,有反酸、烧心不适,但多能耐受。

经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曾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对五味子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发现28种成分中五味子乙素、丙素、醇乙、脂乙、脂丙、脂丁等为降酶有效成分,并能减轻因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小鼠肝脏病理损害。研究还发现五味子对肝脏合成蛋白质及糖元生成均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从而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关于五味子的降转氨酶机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五味子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有人推测五味子可能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认为,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膜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清除的作用。五味子能明显地降低肝细胞内转氨酶的活力,因此认为是一种可逆的转氨酶的酶抑制剂。但各种说法都不能完全解释临床已经治愈的病例和五味子确实可使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指标增高的疗效。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五、如何选用防止肝炎后肝组织纤维化的药物(1)冬虫夏草制剂: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为虫草头孢菌丝,是一种保护心脏、肝脏功能的抗衰老中药。它可抑制总胶原及Ⅰ、Ⅲ型胶原在肝脏内沉积,使已经形成的胶原重新溶解、吸收。药物中丰富的氨基酸含量还可促进血清白蛋白的提高。市售的心肝宝胶囊属于此类制剂,用量为每次4~6粒(1.0~1.5克),每日3次,可服3~6个月。解放军302医院以冬虫夏草为主药制成抗肝纤维化的软肝片(复方鳖甲片),从实验观察到,该药对促进纤维化的贮脂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降低88%);软肝片可使Ⅰ型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使抗胶原蛋白合成能力提高2.2倍,明显减少胶原在肝脏狄氏腔隙中的过量沉积,可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临床观察证实,对66%的肝硬变患者具有提高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并有缩小脾脏效果。用量为每次6片,每日2次,连服3~6个月,有效者可延长服药时间。

(2)丹参制剂:北京友谊医院研究认为,临床上肝炎后肝硬变患者服用丹参制剂后,门静脉压力、脾静脉压力下降,脾脏有一定程度回缩,主要可使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层粘蛋白(LN)的检验指标有明显下降。

(3)桃仁制剂:上海中医研究院用该制剂治疗肝硬变患者,用药超过6个月以上者,实验室检验中透明质酸酶(HA)

及层粘蛋白(LN)指标降低,血清白蛋白可上升,细胞免疫水平有所提高。

(4)汉防己甲素:为中药汉防己中提取物,每次用量50毫克,1日3次,6个月为1个疗程,可使血清中PⅢP及透明质酸酶(HA)比治前下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

(5)秋水仙碱:可降低胶原的合成,治疗慢性肝炎,阻止向肝硬变方向发展,有效率达66%。每次用量0.5毫克,日服2次,每周用药5次,疗程至少3个月。

其他如中药柴苓汤、赖氨酸、精氨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山黧豆衍生物、D-青霉胺等可根据医生的不同经验酌情使用。

六、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评价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乙肝e抗原发生40%~50%的阴转率,但必须采用注射方法,多数治疗者均有不良反应是明显缺点。近年在叠氮胸苷、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治疗艾滋病逆转录病毒的启示下,国外采用核苷酸类似物Lam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肝移植后乙肝病毒感染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介绍。

Lamivudine是3′硫胞嘧啶核苷左旋异构体,也是一种2′3′双脱氧核苷酸,但能口服,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

合成,还能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但它与其他双脱氧核苷酸有所不同,不抑制线粒体的DNA,在阻滞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时不抑制骨髓母细胞,因此该药在国外颇受重视。

国外在双盲试验中,每日口服Lamivudine为25mg、100mg或300mg共12周,并随访半年,临床治疗可使HBVDNA滴度下降率分别达到70%、100%、100%,但停药后大部分患者HBVDNA再次出现,部分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原来增高4~5倍,乙肝e抗原转阴率为9%左右。

有人用该药300毫克1日2次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混合感染的患者,对HBVDNA的暂时转阴率亦达90%,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有人将lamivudine每日服用100毫克,至少4周后再予肝移植,治疗期间6例患者所有HBVDNA转为阴性,2例在移植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移植后4例患者肝活检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免疫染色阴性,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认为该药对HBsAg阳性患者肝移植后再感染起到良好预防作用。

该药在治疗期间对HBVDNA的转阴效果肯定,且口服方便,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但用药的价格十分昂贵,停药后HVBDNA转阳,ALT反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它的使用。

该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景尚待探讨研究。目前可有计划地观察使用。

七、慢性心脏病患者伴发急性乙型肝炎怎么办慢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如未发生心力衰竭而伴发急性乙型肝炎时,其临床表现、诊治方法与一般病毒性肝炎相同。在加强保肝药物治疗的同时,主要强调卧床休息,以免诱发心力衰竭。但对于已经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又伴发急性乙型肝炎时,患者肝炎是发生在已有肝脏淤血甚至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因此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损害都较严重,甚至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因此首先应尽快地控制患者的心力衰竭。对恶心呕吐严重、黄疸上升速度很快的患者应考虑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求促进症状缓解,利胆退黄。一般可静滴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毫克,每日1次,或相应剂量的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