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的行为选择与生态伦理
42939300000018

第18章 生态道德公正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正问题是和道德问题同时产生的。这一道德现象决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地位。从柏拉图到康德,到当代许多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公正问题。

(一)生态道德公正的含义

有些人依据道德评价的不同范围和对象――不同类型的道德行为和行为主体,把公正分为三大类:

第一,人际公正――通过微观地评价个别的人际关系(行为主体为个人),调节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这种作为一般待人规则的公正,指明了人与人相互对待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会公正――通过宏观地评价社会,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统治层的各项决策,社会总体上的人际关系等等(行为主体多以国家或集体的面目出现),调节社会与社会成员的关系。这种狭义的社会公正主要表达社会成员对社会的道德期待,亦即社会对社会成员应负的道德责任。

第三,国际公正――评价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国际性交往的道德概念,其行为主体一般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各国对国际公正的共识,是保障国际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

但上述这三种类型,仍未超出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圈子。道德对象是不断扩大的。在原始社会道德只对本氏族的成员有效,而发展到现在,道德的对象扩大到了所有的人。直至今天,道德的对象更进一步扩大到一切有感觉的动物,甚至是存在物。因此,公正范畴除了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领域外,同样,它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那么怎样理解生态意义上的公正范畴呢?

公正作为社会意识概念,自然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公正是同平等相吻合的。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从而在各自的道德体系中赋予公正以不同的阶级内容。被剥削阶级的公正观,总是同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联系;而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公正观,总是同平等相背离:或是公然维护赤裸裸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公正观),或是仅仅宣扬形式上的平等而维护事实上的极端不平等(资产阶级公正观)。

但是,纵观历史,无论怎样的公正观――从原始社会的报复公正到现代社会极其复杂的分配公正――实际上都是对某种分配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方式的认可,据以抒发人们要求保存或改变某种生活条件的愿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生态意义上的所谓公正,就是指自然中的任何物种都有相等的权利和义务。它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尊重自然的权利,它也是评价人的行为的标准。公正范畴与责任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具有高度的道德责任心,才有公正可言。

(二)生态道德公正的特征

作为道德意识的公正观念,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从而对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以人们借助于公正概念对社会现象所做的道德评价作为中介的环节。

作为生态道德体系中的公正范畴,同样对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起着一种导向作用。正是由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绝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此,生态意义上的公正范畴具有下列特征:

1.维护自然成员基于生存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要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和一切自然物的权利。这就要求人类在社会、政治、道德生活中根绝一切“特权”(“人类沙文主义”、“人类万能主义”等),倡导人和自然的权利平等的新的社会观念(生存平等、权利平等、价值平等),保障自然界的各个成员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为它们分享整个自然利益提供公平竞争的均等机会。而对于某些物种的“天然特权”,以及由于自然条件、人类的破坏等起点不平等因素所酿成的差距,人类本身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拯救和调节,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和发展。

2.体现自然成员的生存平等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最佳结合美国科学家、行为科学教授A?卢森堡在分析爱因斯坦以及像他那样的在科学上有杰出创造的科学家时,举罗马门神的例子,罗马门神有两个面孔,能够同时转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卢森堡提出“两面神思维”概念。他认为,那些杰出人物的创造是出于他们有“两面神思维”。“两面神思维”所指的是,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或更多并存的和(或者)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反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现违反逻辑或者违反自然法则的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人物制定了两个或者更多并存和同时起作用的相反物或对立面,而这样的表述产生了完整的概念、印象和创造。这里我们不讨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的原因。但是,“两面神思维”作为方法给我们启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公正和效率的关系。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双重的社会后果:其一是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效率使得人在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选择中主体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二是科学技术的狂乱创造和生产力的无节制的恣意发展也可能摆脱人的有效控制,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历史已经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转折时期,以发展物质生产力为首要目的的社会进步,已经开始让步于以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为自身目的的进步。现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已经具有全球性的规模和意义,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以人类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再认识为前提。

人开发自然,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是公正的。但是,动物也有其存在的权利,也有它的公正。人类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发展速度,则必然影响甚至危害到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也就是说自然成员的生存平等和社会生产效率之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一定是冲突的、互相对立的关系。我们相信并承认自然成员的生存和社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关键是在于怎样达到这个结合点。

达到这个最佳的结合点,必须从人本身的革新来实现。也就是这一结合点的实现,取决于人把自己提到什么样的“人的高度”(马克思语)。在人类面临着对全球未来抉择的时代临界点上,在进步的基础已经出现新的历史替代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铸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人自身的变革。

人作为一种物理实在,诚然必须遵循物理学的规律,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同意那种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适性简单地外推到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把熵增趋势和复杂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的进化趋势解释为实质上是向同一方向演进,认为人类无可避免地会由于熵定律的作用日益衰退并最终会走向毁灭的宿命论。但是我们也不赞成那种无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日益加大的压力和危机,只顾眼前的物质享受,而进行“没有极限的增长”的盲目行为。我们应该在最大限度与最适度的发展模式中选择后者、避开前者。

罗马俱乐部在《人类处在转折点》报告中提出了以“有机的增长”来替代“为增长而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重建国际秩序》的报告中探讨了变革国际关系、重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改善国际机构的功能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社会条件;在《学无止境:弥补人的不足》的报告中则提出了以创造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来回答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崭新对策。罗马俱乐部明确地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设计全球未来模式的前提,以新人道主义革命为宗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统一的方法为特征,这些无疑都是在向寻求这个最佳点――自然成员的生存平等和社会发展效率的结合――靠近和实现。

公正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人都会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之所以把公正范畴列为生态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因为这种公正问题的反思正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发展趋势所促成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对世界环境的退化,也可以说是对自然生态的退化所做的哲学反思的结果。

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在现在的条件下,存在着既相依赖又相矛盾的地方,而人类开发自然的公正行为与动物生存的公正权利之间,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更主要地依赖于人、依赖于人类自身的公正观。我们必须再一次强调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是自然家族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员,绝无什么特权而言。人和自然之间总是需要真诚合作的,消除你死我活的对抗情绪,本着对人类生存的世界责任感,本着对所有的物种的人道主义精神,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