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想是,立足榆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现有开发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建成现代化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一)在战略指导思想方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从区情特点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地理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综合利用,发挥整体效益为中心,坚持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环境治理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建立高效运转的开发运行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开放的外向型格局,吸纳和集聚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尤其是吸引国际大财团、大公司参与开发建设,走外引内联和集约化、集团化大开发、大建设的路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在战略重点方面,废止量态扩充的传统发展模式,确立质态提高的“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型经济向结构效益型、科技效益型、管理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1.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健全、规范的人才培育机制,用现代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强化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发现和培养一批适应基地建设要求的学术、技术骨干,特别是造就一批高新技术专业人才、涉外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二是创造条件,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三是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定期选送一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四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选好人用好人,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
2.在配置物力资源方面,实施科技领先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用现代技术装备、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把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并以其经济实力开拓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分享、利用国内外两类资源,在更广的领域内、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3.在优化社会资源方面,实施全方位招商引资战略。通过认真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强化管理意识和服务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一是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二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开放、开发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时时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社会氛围。三是以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契机,争取资金、项目,优先发展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消除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四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以小流域、沙区和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同时,制定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等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规划和措施,实行环保工作法制化,切实搞好资源开发区的环境治理。五是全方位扩大开放,多渠道筹措资金。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直接融资建设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资源引资金、换技术、建项目,配套制定优惠政策体系,用高效率的工作和高回报率的政策吸引各类投资者进行独资、合资、合作开发建设;三要争取国家赋予资源开采自有权和免税政策,建立地方经济开发基金。
(三)在战略保障方面,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经济运行市场化、商品化
一是培育、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所、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及房地产、信息、拍卖、租赁、调剂等市场。二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会计、审计和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信息中心,咨询研究机构及报价系统、结算中心、配送中心、计量、质检等生产服务机构。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多层次保障、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积极改造提高传统的毛纺、服装、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发展建筑建材业,大力推动旅游等第三产业,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搞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