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立国之初,突厥的威胁就成为严重的问题。当时,突厥有五个可汗,一是乙息记可汗之子摄图,号称沙钵略可汗,又称伊利可汗;二是沙钵略可汗的从父玷厥,号称达头可汗;三是他钵可汗之子庵罗,号称第三可汗;四是木杆之子大罗便,称为阿波可汗;五是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称为突利可汗。沙钵略的力量最强,是突厥汗国内五个可汗中最大的可汗,他对中原地区威慑力量也最大。
由于与北周长期“和亲”结盟,突厥贵族对于杨坚的代周建国不太乐意,又想乘其立足未稳南下侵掠。这时,北周的千金公主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她在他钵死后又嫁给了沙钵略,知道北周灭亡后,时时为国破家亡伤心,总想找隋朝报仇,就天天向沙钵略哭诉,最后促使他决定及早出兵。于是,沙钵略召集阿波等部,集合大军40万南下,隋朝边关狼烟四起。隋朝初时战局不利,后来采取远交近攻的政治、军事策略,与阿波等部通好进行分化,以集中力量打击沙钵略的军队,很快粉碎了突厥的进攻。这次南侵的失败也加剧了突厥内部的矛盾,达头、阿波等西部势力联合进攻沙钵略,脱离他的管辖,突厥汗国便分裂成为了东、西两部,称为东突厥、西突厥。
作为东突厥的可汗,沙钵略既要面对西突厥的进攻,又要防范东北的契丹,更担心隋朝乘机讨伐。在这种情况下,他权衡之后决定与隋朝和好,千金公主也暂时不想与隋朝为敌了。怎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他们都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与中原王朝曾经有过的“和亲”基础。千金公主先上书隋文帝杨坚,详细内容虽不可知,但显然是讲自己是北周的公主,也是隋朝的女子,女婿沙钵略应被同样看作文帝的儿子辈。隋文帝为维持北方各势力的平衡,未采纳晋王杨广乘机灭东突厥的意见,而是派使者前往,希望结束敌对状态。沙钵略送走使者后立即上书,称文帝是自己的岳父,自己是中原的女婿,也就相当于儿子辈,突厥的牛羊也就是大隋的牲畜,突厥愿与隋朝世代和平相处。文帝很快回函,表示已经知道他倾心内向,我既然是你沙钵略的老岳父,对你也就像对儿子一样,我现在派大臣虞庆则看看女儿,也看望女婿你。
虞庆则在东突厥的经历并不轻松。沙钵略排列出军队炫耀武力,摆出各种奇珍异宝显示富有,而且坐着迎接“天朝使臣”,说自己病了,不能起来,还讲:“从我父亲、伯父以来,都不向人下拜。”面对此情此景,虞庆则指责他不合礼仪,并进行劝喻。千金公主则在私下劝虞氏适可而止,她说:“可汗性如豺狼,与他过分争论的话,狼会吃人的。”随行的长孙晟不怕“狼吃人”,仍然劝说沙钵略,晓以情理,喻以利害。沙钵略最后自感理屈,以跪拜之礼领受了隋朝印信、敕书。虞氏又劝他遣使称臣,他就问部下什么是“臣”,部下则告诉他,“向隋称臣就是做他们的奴隶”。他高兴地表示:“能够做隋朝的奴隶,我要好好感谢虞仆射了!”在隋朝使者返回前,他送给虞庆则好马1000匹,并把堂妹嫁给他。于是,虞氏在完成使命之间又有了一次联姻,成了东突厥王族的女婿。
585年(隋开皇五年),沙钵略为西突厥和契丹所逼,感到周边形势险恶,请求南迁到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隋朝批准了这一请求,并给予军事、物资援助,双方关系更加密切。文帝在诏书中称:隋朝与东突厥“过去虽然和好,但仍是两个国家,现在已经是君臣,融为一体了”。对于千金公主,文帝赐她姓杨,改封为大义公主,褒扬她深明大义,为双方的和好、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587年,沙钵略可汗死去,他的弟弟处罗侯即位,称为叶护可汗,叶护战死后由沙略钵之子雍虞闾即位,号称都蓝可汗。他们在位期间都注意发展与隋朝的关系,但大义公主却引出种种麻烦,最后遭致杀身之祸。589年灭陈之后,文帝把陈后主(叔宝)的屏风送给大义公主,大概是想让她欣赏、使用这个来自中原的物品,岂料引得她万分感慨,在屏风上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中,她首先从屏风想到了陈朝的兴亡,感叹王朝的盛衰、世道的变迁;又从陈后主的命运想到荣华富贵的无常。是啊,当年陈后主住在重重亭台殿宇之中,在嫔妃陪侍下饮酒作乐,现在又怎么样了呢?其实,她实质上是在感伤当年北周灭亡的旧事,只是不敢明白地写出来。在下半部分,她更感伤自己的身世,想到当年身为皇室之女的欢乐,远嫁边陲之后的辛酸,特别是北周倾覆后的痛苦,昔日为周突联姻而献身的抱负又都哪里去了呢?可古往今来的人哪个不是这样,岂止我一个?可我最怕听那支《明君曲》,让我更加为自己远嫁异域感到悲伤!
大义公主写这首诗的事被报告到隋廷,文帝对她非常厌恶,所赏赐的物品越来越少。593年前后,有个叫杨钦的人从中原窜到东突厥,告诉公主:内地有彭国公刘昶与宇文氏反隋,让公主发兵南下配合。都蓝擒获了杨钦并报告隋朝,文帝开始怀疑大义公主有反隋之心。文帝还接到报告,说公主正与西突厥的泥利可汗勾结,可能有所图谋,于是对她更不信任。恰好,她与侍者私通一事被揭发出来,文帝借这个机会下诏废黜了她,削为庶民,但对她仍不放心。不久,沙钵略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名叫染干)向隋朝求婚,文帝让大臣告诉他,只要杀了大义公主就答应。突利回去以后向都蓝一再讲她的坏话,都蓝最后发了火,派人杀死了她。这位可怜的北周公主,在王朝更替之际远嫁突厥,虽然为稳定边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复杂的形势下因举止可疑而未得善终。
597年(隋开皇十七年),隋朝把宗室之女安义公主嫁给染干,并允许他南迁到隋朝辖境附近,给予丰厚的赏赐,为隋朝守边。都蓝可汗为此很恼火,与隋朝关系不断恶化,最后兵戎相见。都蓝又联合达头可汗进攻染干,使其被迫率部到隋朝境内避难。隋军后来击败了达头可汗,拜染干为启民可汗,并在朔州(今山西西北部)筑城池,让他们居住。这时,安义公主已死,文帝又把宗室之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同一位边疆民族首领两次娶公主,在隋朝只有启民可汗一人。不仅如此,隋朝对他及其部属给予大力支持,一旦都蓝、达头派军来犯就让他率部入隋躲避。还出兵帮助他抗击来犯之敌,所缴获的牛、羊等牲畜都送给他们,让他们恢复力量。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也十分感恩,607年(隋大业三年)炀帝杨广巡幸北边时,他们夫妇来到行宫朝见,前前后后献上好马3000匹,启民还陪同炀帝入塞巡游。炀帝龙颜大悦,先赏赐他们夫妇2000多匹缎,后又加赏启民及该部酋长20多万匹缎。第二年,启民病逝,其子咄吉世即位,称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上表请求仍娶义成公主为妻,隋朝谕令义成公主遵从突厥风俗,义成公主又嫁给始毕,双方关系仍然较好,615年(大业十一年)始毕可汗把再次巡幸的炀帝围在雁门,关系才恶化。几年后,中原大乱,各地纷纷反隋,炀帝死在扬州,始毕可汗又把萧皇后迎接过去,安置起来,尽了女婿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