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宇宙奥秘大百科
42920700000009

第9章 银河系之谜

银河系的年龄

长期以来,天文界对银河系的年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只有70 亿岁,有的认为有200 亿岁。1983 年,美国教授纳斯· 詹姆士和彼雷· 迪马库,使用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对银河系的年龄进行了反复的计算,结果最后测定银河系的年龄接近120 亿岁。发明宇宙天文钟的荷兰天文学家经测量认为,1990 年宇宙年龄的上限为120 亿年。

银河系的结构

很久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但1991 年,美国科学家认为银河系是棒旋星系,为此提出了种种线索。例如,银心附近的星际云的不规则运动是以一个棒为中心的。

对银河系核心附近的恒星的近红外光观测,为棒状结构发现提供了直接证据。棒略微倾斜,它的东端向南倾斜穿出银道面,如它在天空中的大角厚度所揭示的那样,那部分离地球也比较近。经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计算,证明棒的重力将使附近的大质量星际气体云迅速地旋进核心,其结果很可能是激烈的中心恒星爆发。在爆发中,大量的非常亮的大质量恒星形成。

银河系的分子云

1982 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外缘部有新的分子云。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3 万光年。新近发现的分子云大约位于太阳系外侧3 万至5 万光年处,其主要成分是氢和一氧化碳;分子云的范围大约为3 万光年。

银河系的中子星爆发消亡

1996 年,美国天文学家在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位置发现了一个天体。该天体被认为是一颗正在消亡的“中子星”。这是X 射线天文学35 年来的首次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投入研究,以赶在该星体消亡前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

该星体的直径仅16 千米,但却有巨大的质量——相当于太阳的质量;有巨大的重力场——相当于地球的1 亿倍。该星体的密度极高,仅一手指尖大小的物质就有1 亿吨。该星体从一个比它更大的伴星上吸取气体,获得能量,其抽取气体的力量之大可把这些气体加温至1 亿度,并由此引发每半秒钟一次X 射线长时间的爆发。该星体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在X 光波长上同时具有脉冲和爆发两种现象,还存在X 射线长爆发现象,一天达20 余次。有的科学家说该发现“是一个奇迹之巅的奇迹”。

银河系的新星诞生

1989 年,日本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记录了一颗银河系新星的诞生过程。他们借助微波干涉仪完成了系列摄影,根据这些相片可以观察到作为一颗新星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怎样向银河中部的一个点集中。研究已确定,即将从中产生恒星的气体星云直径总计为一光年;气体围绕“云雾”中心旋转的速度,边缘为一秒钟一千米,靠近中心为一秒钟三千米。

银河系存在巨大黑洞

天文学中“黑洞”是指演变到最后阶段的恒星,由中子星进一步收缩而形成的。黑洞有巨大的引力场,使它所发射的任务电磁波都无法向外传播,从而变成看不见的孤立天体。我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所以叫做“黑洞”,也叫“坍缩星”。

由于天河中心释放出X 光和电波,所以科学界认为银河中心存在着黑洞。但是,多年来科学界一直未找到证明黑洞确实存在的证据。

在1997 年8 月于日本京都市举行的第23 届国际天文学联系总会上,美国及德国的两个科研小组同时报告:在银河系中心的确存在巨大的黑洞,他们的研究已找到了这种证据。两个小组的研究均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足可使银河系中心存在巨大黑洞成为定论。

找到这种证据的是德国麦克斯普兰克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另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

德国的研究小组在以往的6 年间,利用智利的3.5 米口径望远镜,对处于天马星座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星体活动进行了详细观测。

发现在从银河中心到光行进一周时间的距离内的星体正以每秒约二千米的迅猛速度绕银河中心周围旋转。从这一速度计算得出,星体旋转轨道内侧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250 万倍。将如此巨大的质量集中于如此狭小的范围内,除了黑洞没有其他可能。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小组开始观测的时间比德国的研究小组晚。他们用口径10 米的望远镜,通过两年的猛追细察,准确地掌握了银河系中心附近近百个星体的运动速度。以这些速度计算出的中心质量与德国研究小组的基本相同,大约也是太阳质量的250 万倍。

德国和美国的科研小组在不同的地方、利用不同的器械分别进行观测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可以证明黑洞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