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怎样和学生说话
42920400000019

第19章 学会运用无声语言和学生谈话(2)

经验还告诉我们,出自下意识的手势动作,看上去并无明确的目的,但从生理要求上去考虑,这种手势还是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发声,,可以增强声音的力度,感情色彩,使话语的表现力更强。但下意识的手势动作,由于自觉性不高,常常显得不够准确、优美,所以在运用手势时要“加工”,变不自觉为自觉,有意识地使这类手势更能准确、有力、优美地传情达意。

至于有意识的手势动作,那是一种有内在根据,用意明确的动作。是用于显示情绪,或者指示事物;是用语模拟状物就,或者象征写意,或者起别的什么作用,丝毫都不容含糊。运用手势动作,能够发挥手势的言语功能,使话语乃至说话的人显得生活活泼,从而也更有利于提高说话的效果。比如,为了表示奉献,双手胳膊便微曲向前伸,手掌自然张开,掌心向上;为了指点事物、指明方向,可以用手指向那一事物,那个方向;为了表明数目,或者数数,就用手指的伸曲来表示,等等。

(二)要确切精炼

所谓确切,就是准确、优美,能恰当地传情达意;对有声言语具有补充、强调,或者渲染的作用。所谓精炼,就是不“花”,不“铺张浪费”,要以少胜多。例如,闻一多先生作《最后一次的演讲》时,随着斥责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言词的发出,感情的激发,他攥紧拳头垂击桌子的那个动作就十分明确、精炼。因为,它有力地显示了闻一多先生当时燃烧的愤激的感情,强化了话语的力量。如果教师讲课,采用手势的时候,能够像闻一多先生这样,那么教学言语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必将更强,教学也必能更具吸引力。

(三)要自然活泼

要求自然,就是反对夸张做作;强调活泼,就是不要单调呆板。有意的夸张做作,追求戏剧化的表演,令人反感;单调呆板,翻来覆去总是那一种手势,人家也会觉得沉闷。如果教师的手势让学生反感,或者沉闷,那它对教学效果就只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自然活泼,一般做起来不容易,但只要我们本着这么一个原则,即任何一种手势动作,都要以有声言语、说话时内在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并且同它们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是能够做到自然活泼的。

(四)要坚持自己的个性

手势动作同个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都带有个人的特点。一个开朗、爽直、麻利,说话、办事都十分快速的人,他的手势动作,多表现为急速、频繁、果断、有力;一个偏于内向的人,他的动作往往比较缓慢,手的活动也多是范围偏小和变化偏少。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运用手势说话传情的时候,不要忘了自我,而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每每出手,一招一式,都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符。这才能令学生感到自然,看着舒服,并且认定这是某某老师的手势动作,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表情

表情,即面部表情。是指人的头,尤其是脸的各部位因感情作用而引发的种种动作和状态。人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总是首先表现在脸上的,而表情又最容易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面部表情,便成了非言语信息的最好的传送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不可不重视自己的头部,尤其是脸部的表情动作。

教师利用表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脸无表情,话便缺少魅力。如果教师露出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孔,就等于告诉学生,你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连你自己讲着也觉得没有乐趣。因而学生对听课也便失却兴趣了。

有表情,本身就包含着有变化,而变化则务求真实、自然,或者说,它必须是自然流露的表情。例如,表示同意、肯定,就点头;不同意或者否定,则摇头;骄傲,往往鼻子朝天,眼睛向上;沮丧,总会耷拉个脑袋;得意,常常神采飞扬;愤怒,要么吹胡子瞪眼睛,要么咬牙切齿……。这一切,都那么恰当、自然、真实,听话的人就没有不理解不接受的。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告诫人们,说“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群众,要朴素率真”。罗丹的话,是对的,扮鬼脸,做怪样,可能产生一时的逗乐效果,可是“乐”过之后就再也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二)表情,是脸的各部位动作整体的和谐体现

经验告诉我们,脸部表情的变化,关键在眼睛神态的变化,因为它最能显示我们脸上的感情色彩。但是,光靠眼睛,而没有嘴唇、鼻子、脸部肌肉等的配合,那表情如何出得来?就说一种表示愉快的表情吧,有了“笑眼”,还得有略微松开的嘴唇,稍稍向上的口角,自然松开且略略上提的脸部肌肉的配合。反之,只要你有意限制其中一个部位的协调动作,这愉快的表情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每当我们运用一种表情的时候,都要首先使脸上各部位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然后让其随着意识的指示自由地、协调地变化。

(三)笑总是动人的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表明笑有益于健康。不过笑的作用不仅限于此,笑也是一种言语,一种很好的交际、交流的工具。它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感情和作风,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社会的某些现象。在社交中,它是最好的表情,最好的非言语性的信号,是沟通和建立情谊或者融洽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上,笑能有力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

笑,总是因特定的语境、特定的情绪和确定的目的而产生的。笑又因其有不同的传情表意作用而产生种种不同的笑态——微微一笑,哈哈大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冷笑、嘲笑,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用笑,既可传情达意,又可融洽师生关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主要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笑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选用什么样的笑态。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老师不可轻率地使用冷笑、嘲笑;通常应当多用微笑,热情和悦的笑,发自内心的笑。微笑是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真诚的微笑,表明自己有教养,有自信心,充满着对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如果同学生会心地笑,师生感情便更融洽,课堂气氛便更活跃。

2.讲究方法。根据许多人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对青年讲话中,不但十分重视笑的运用,而且也很讲究笑的方法。他常常有说有笑,或者微笑,或者哈哈大笑,或者先笑后不笑,或者只看着大家笑而自己不笑。他的笑,完全以话题、场合,以及听讲青年的情绪为依据,紧紧把握着笑的时机和环境,利用可以产生笑料的矛盾,引发笑声。鲁迅先生的笑法,对我们是有益的启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既要笑口常开,又要变换使用不同的笑态,以利于传情达意,渲染气氛,融洽关系,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单噶热闹,除笑口常开,变换笑态之外,借助有声言语的种种表达技巧,也是制造笑料,渲染感情,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善言的教师,他们有时把一段话,或者一个长句,一口气快速流利地说出,而且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活泼,因而引发学生的一片赞美的笑声。

3.注意三忌。一忌虚假。笑是感情的流露,贵在真实。没有笑的感情出动,却强装笑容,那时最别扭、最难受,也最讨嫌的。二忌过度。这就是掌握分寸,不可过分。过分了,就容易失态,让学生产生困扰。三忌失和谐。这就是要使笑同言语、声音、态势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让笑脱离话题,脱离感情,以致令人莫解。

道具语言运用艺术

“道具”这个说法是从艺术表演方面借用的,它相当于教育学中的所谓“直观教具”,但又不完全等同。因为直观教具,多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而“道具”除此而外,还包含讲台上可能有的东西和教师随身所带的东西,如粉笔、黑板擦、讲稿、钢笔、卡片、茶杯等,这些东西,一般分别称之为“小道具”和“随身道具”。

“百闻不如一见”。教学“道具”具有可见性,运用它,可以使教学言语变得明白易懂,可以增强言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还可以使教师在讲台上的活动变得活泼灵巧、多姿多彩。所以,运用“道具”说话,向来都受教师或者发表演讲者所重视。根据许幸之同志在《回忆鲁迅先生在中华艺大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的回忆,鲁迅先生于1930年2月21日下午,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发表题为《绘画杂论》的演讲,在说到“今天的画家作画……应当是再现社会的情况于画幅之上”的时候,他便把事前准备好的两幅画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对比评价,鲁迅先生大体是这样说的:

这是19世纪法国以一位农民画家所画的《拾穗者》,他画了三个农妇弯着腰在已经收割过的田地里拾麦穗,表现了农妇们对于粮食的珍惜,因为她们整天在地里流汗,深知一颗颗粮食来之不易,中国古话说:“粒粒皆辛苦”,对法国农民说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幅画就充分表现了贫苦农民的普遍思想,因此它就有了深刻的社会含意。画家用极单纯、朴素的笔调,没有用什么精工描写,但它很美、很健康,感人至深。这是真正的艺术品。

而另一幅月份牌画的是上海时髦女郎,所谓的“时装美人”。画得很工细,连一根根头发都画得一清二楚,这是一般有闲阶级的人所欣赏的东西。月份牌除了技巧不纯熟之外,它的内容尤为拙劣。中国现在并非没有健康的女性,而月份牌、所描写的却是弱不禁风的病态女子。这种病态女性,并非社会上普遍的现象,而是画家的病态心理的反映罢了。它画的虽然是“美人”,但一点也不美。它也不是什么艺术品,而只不过是一张庸俗的商业广告而已。

书、画言语运用艺术

书,即板书;画,指的是绘画。从课堂教学来说,绘画,也属于“板书”的范围。有关板书的方法、要求,凡是关于中小学教材教法的书,一般都谈及了,而且谈得相当系统、具体,有的甚至还写出了“板书学”。这里,不再重复教学法上的讲法,只就板书的言语功能去谈点看法。

板书,包括在黑板上写字和绘画,作为“言语”,是属于无声言语范畴的。它同其他无声言语一样没有声音,却具有直观性,可以诉诸学生的视觉,从而传递信息,配合有声言语完成教学任务。有或无,善用这种言语,可以使说话变得明确,简洁;可以弥补语音的不准,避免发生误会;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甚至还可以活跃气氛,强化效果。事实正是这样,一句啰嗦的好不易把握的话语,一经板书,变成书面言语,便显得简洁、明确了;一个音节咬音不准,只要用板书帮助,这个音节就不会令学生发生误会了;只要认为是教学的重点,需要给学生打烙印的,在用有声言语技巧强调的同时用板书写出来,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要形象地、生动地说明问题,运用绘画的方法,把图像、符号、乃至事物的形状勾画出来,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要是你画得很成功,很能说明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绘画,大家清楚,这是造型艺术之一。它以笔、刀等为工具,以墨、颜料等为物质材料,在纸、木板、纺织物或者墙壁等的平面上,运用线条、色彩、明暗处理,以及构图造型等种种表现手法,创造可视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表达绘画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等。绘画是人民大众,包括学生十分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用绘画说明问题自然很容易被人接受。一位特级教师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在讲授的同时,他既写又画,写了“石拱桥”,还画上了“石拱桥”的形状,并且有意留下两个小拱没画出来。待讲清楚课文之后,他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留下的两个小拱补画上。这堂课讲的是说明文,一般讲说明文容易使人觉得枯燥,可是这位教师却凭着他的经验与运用绘画“言语”,把这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中,最好尽可能运用一点绘画言语。运用这一言语时要注意:

(一)教学言语中的绘画同作为艺术的绘画要求不同,它只求画出个形状,可以说明问题或者指示个位置、方向就行,不在乎画得是否完美——当然理科的绘图需要严格些。

(二)教学过程的绘画。一般只用轮廓勾勒法,不用工笔细描。例如一个人的脸,只要画一个圆圈,然后抹上几笔,勾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便可。如果还想变化一下脸部的表情,也只需将已经画好的线条(主要是嘴部、眼部的线条)稍稍改动一下,便会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

(三)不论画什么,用意都必须明确,而且一定要配合着有声言语,与内容相呼应。

(四)教学言语始终以有声言语为住,绘画同其他无声言语一样,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所以一旦需要绘画,就必须做到简单、快捷,能够边讲边画,不要因绘画而停下不讲。

精彩案例:

有个优秀班主任,非常善于使用无声语言来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它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讲到邱少云同志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的时候,脸上呈现出一副犹如失去亲人一般的悲哀和极度痛苦的表情,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课文。又如教学《长征》一文时讲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他带着山高路险难攀登时艰难的面部表情,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然后略带微笑,用一副满不在乎,毫不畏惧的神情讲解“腾细浪”、“走泥丸”。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立刻张开眼角,喜笑颜开。就这样,我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水乳交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他在课堂上也常用手“上抬”表站起,“下压”表坐下,“点头”表正确。当学生做得对时,立刻以赞许的目光加以鼓励;而当学生做得不对时,立刻以严肃的眼神加以批评指正。就好象眼睛会说话一样,习惯成自然,他的学生都在无尽的指点和引导中,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攀援,不断成长。正如一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所写:“我的老师是一位艺术工程师,他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他的一举一动都指引着我们学习。”

反思: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时,除了使用有声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无声语言。他可以避免有声语言的单一,形成课堂内外交流的丰富多彩。无声语言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它是以视觉代码代替了有声语言的听觉代码。而从学生角度来说,靠视觉渠道收取的信息总是比听觉渠道接受的信息印象更强烈。有的科学家经过测试,得出结论说:“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这正是课堂教学比广播教学效果好的根本原因。因此,这也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学习的一种与学生说话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