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决定学习成绩的三大习惯
42919000000001

第1章 树立正确的课本观

一、什么是正确的课本观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

说课本是学生的“一课之本”,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的确,我们每上一堂课,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哪一个环节少得了它?

但说到课本是老师的“一课之本”,有人也许会犯嘀咕:很多课上得特别好的老师,讲课从不看课本,连教案都很少翻开,却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样看来,课本对老师也没什么作用啊!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老师在做教学准备时,早已将课本的内容融会贯通。教学上的炉火纯青,正是他们努力钻研课本的结果。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通常不会受欢迎,因为那是他们没有弄通课本,只做了表面文章。

我们要学好每一堂课,老师要上好每一堂课,都必须以课本为本。

现在的考试虽然越来越强调能力和技能,但这些能力和技能仍然来自课本。

在考试中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很多题似乎从未见过,但细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对课本例题的重新组合,有的甚至只变动了一两个条件。此时若对例题记忆清晰,一下子就能发现变化,找到解题的关键,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相反,若对例题没有印象,就只能一步一步从最基本的分析开始,既花费时间,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无论哪一种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基本不会超出课本的范围。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对做过的习题和课本上的例题相当熟练,对课本的知识点和技巧运用自如,正是因为坚持了“以本为本”。

但要注意,“以本为本”不是死抠课本,不等于机械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而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融为己有。

一本薄薄的几十页的课本,看似“貌不惊人”,却是编著者们历经数年辛勤耕耘的结果。他们所想到的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写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文字之外还有文字”。

“以本为本”必须看到“文字之外的文字”。课本上的知识看起来是静止的,是“死”的,其实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涵盖的信息量极其丰富。课本就像一座巨大的矿藏,细细挖掘,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

二、我们建议这样树立课本观

树立正确的课本观,是利用好课本的先决条件。它绝不是嘴上说说那样简单,关键还在于思考和行动。

1. 要带着目的读课本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自己很认真地看课本,细细读每一句话,就是没有效果呢?他们很可能是在漫无目的地读课本,这样很容易被字面意思束缚住思想,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目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难得有收获。带着目的看课本,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问题一:有目的和没目的区别很大吗?

是的。

阅读目的直接影响阅读的方式和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看漫画,如果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除无聊,很少有人深入欣赏;如果是为了提高欣赏水平,描摹作品,人们一定会仔细揣摩每一处细节,而不像前者那样蜻蜓点水。

很多学有所成的人,都将“带着目的读课本”视为宝贵经验。有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上初中时,不懂得带着目的读课本,虽然看得很认真,效果却不好。

后来,他在老师的点拨下调整了方法:首先大致浏览,目的是为了对课本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再细致地看一遍课本,目的是进一步弄清比较陌生或难理解的地方;最后纵览全局,目的是为了理清纲要,把各部分联系起来。这样,他看课本的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的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有的同学拿到课本,不假思索就从第一页读起,看着很认真,实际却好比弓箭手随手射出手中的箭,前面却没有靶子,只不过是在瞎忙!我们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即使读完了整本课本,也未必能有收获,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打开课本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了什么而翻开眼前的书?磨刀不误砍柴工,搞清目的再读课本是值得的。

问题二:阅读目的一般有哪几种?

通常人们的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新的“信息”;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为了解答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为了评估正在阅读的书籍;为了应用资料;为了娱乐等。

学生阅读课本时经常有五种目的,最后一种由于课本本身缺乏娱乐性,一般出现在课外阅读中。

2. 要分清不同的目的

分清不同的目的,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读课本,效率也更高。我们看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一:学习任务就是读课本的目的吗?不完全是。

学生的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对应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学习内容的内在要求,也有老师的明确规定。学习任务有时候就是读课本的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目的隐藏在任务背后。比如完成课后练习题是一个学习任务,但这个任务本身不是目的,它背后隐含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至于需要巩固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再对照课本加以确认。

这样也便于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最好是先理清学习任务,再确立读课本的目的。

问题二:如何确定读课本的目的?

学习环节不同,读课本的目的不同。

比如在预习的环节,我们读课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下一课将要学习哪些新内容;而作业这个环节,面对一道习题不知从何下手,读课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查看某一个细节或某个特定的问题。

学习阶段不同,目的不同。

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学期都可分为新课学习阶段、学期复习阶段、备考阶段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的,这些目的直接决定着我们该如何读课本。

比如学习新课阶段,读课本的目的是为了更详尽地掌握知识;而在复习阶段,读课本是为了使分散的知识变得系统。

因人而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以及读课本的方法都不同。比如,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会高一些,在学习到某个程度之后,就会要求更高层次的学习,这时他读课本的目的已不单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可能是研究新问题了。

3. 慎防走入误区

很多同学由于没有树立好的课本观,没有正确地对待课本,在学习上走了弯路,实在令人感到遗憾。现在,我们看看都有哪些问题常被大家忽视。

问题一:有参考书可以不看课本了吗?

很多人有了参考书,就放弃了课本,这很不明智。

参考书的编写依据仍然是课本。

有的参考书针对性确实较强,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全面体现课本的所有教学要求。过分依赖参考书,把课本丢在一边,势必造成学习上的漏洞。况且,现在的参考书五花八门,要选出最合适的那一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问题二:做题可以代替看课本吗?

埋首于题海,放弃看课本,常常会劳而无功。

以做题目代替看课本(或其他学习行为),总会事倍功半。试想,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把课本丢开,能巩固什么知识呢?一个人掉进水里,拼命挣扎却不看方向,最后可能离岸越来越远。课本是学习的方向,远离课本,可能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问题三:多看课本就是重视课本吗?

很多学生都很重视课本,经常翻看,一学期下来,课本都翻烂了,学习成绩仍然不太理想。这种现象除了可能是学习的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对待课本不得法。

多看课本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重视课本。重视课本是一种好的学习意识,但这种重视还蕴藏着很多技巧。后文将详细地介绍课本利用方面的问题。

问题四:只看课本就是“以本为本”吗?

现代社会的信息更新和传递是无止境的,课本的更新效率相对较低。只看课本,很可能局限学习的视野。真正的“以本为本”,不仅仅要钻研课本,达到教学的要求,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课外知识,让自己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评估与发展

表1-1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

表1-1

自测对照描述

及格 良好 优秀

·了解课本是学生的一课之本

·知道带着目的读课本很重要

·常常看课本,但思考不够充分,不太明确自己读课本的目的

·很少看课外书或了解课外知识

·对读课本容易出现的误区了解较少,有时会钻牛角尖

·认识到课本是学习的方向,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重视课本

·明确考试强调的能力和技能来自课本,“万变不离其宗”

·明确阅读目的影响阅读效果,能根据个人实际学习情况确定读课本的目的,并加强思考

·了解读课本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但不能完全避免

·坚信“以本为本”,从对书本上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明确不死抠课本,读课本时要读到“文字之外的文字”

·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课外知识,扩大视野

·明确读课本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且很少走弯路

自我

评估

整改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