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秘
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干硬,排便艰难。因为粪便块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堆积,可有左下腹胀压感,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感。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长期便秘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废物、蛋白质等腐败物,如吲哚等在肠道吸收可引起毒性反应。可产生精神萎靡,两胁隐痛,口苦,全身酸痛。易疲劳,恶心,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症状。结肠黏膜因为经常受刺激、痉挛引起便秘时,往往排出的大便呈羊粪状。排便极端困难者,可有肛门疼痛、肛裂,甚至诱发痔疮和乳头炎及轻度贫血、营养不良等现象。
二、便血
便血是指自肛门排出血液。出血的部位可能来自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上),也可能来自下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便血分为黑便和血便。
三、腹胀
腹胀可以是一个主观的感觉,一部分或全腹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检查所见,即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腹胀可为生理性的,如晚期妊娠,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腹水,胃肠胀气,腹腔内巨大肿物。有时自觉有胀满感,但检查可能无阳性所见。
四、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腹腔内脏器的疾病所致,因此腹壁的疾病,如外伤、感染和胸腔内脏器的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急性心肌梗死等都可引起腹痛。
五、黄疸
黄疸是指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而引起巩膜及皮肤黄染。血中胆红素大于17微摩尔/升。而小于25.5微摩尔/升,虽然血清中胆红素已较正常增高,但临床上未发现有黄疸现象,称为隐性黄疸,假如大于25.5微摩尔/升,巩膜及皮肤可发现黄疸现象,称为显性黄疸。
六、急性阑尾炎
阑尾位于小肠与大肠交界处,附着于盲肠后内侧,长约5~7厘米,直径小于1厘米。阑尾腔的无端为盲端,近端则与盲肠相通,二者交界处有一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Gerlach氏瓣,该黏膜闭合不全时,食物、粪便易进入腔内,引起炎症。其发病原因为管腔梗阻、细菌感染或神经反射性痉挛等因素。根据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炎症较轻,仅浆膜层充血和黏膜层有轻微出血溃疡;化脓性阑尾炎,浆膜层极度充血和黏膜有坏死、化脓;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各层发炎、坏死、色泽暗红,壁薄组织糜烂,极易穿孔。阑尾炎有急慢性之分,二者症状类似,但急性发作时,体征更为明显。
七、肠瘘
各种致伤原因引起肠壁上有异常空孔,使肠内容物外溢者称之。肠瘘分内瘘与外瘘,内瘘为肠壁穿孔与腹内其他脏器相通而不通向腹外;外瘘为肠壁穿孔通向腹外,有肠液、粪汁流出。肠瘘根据部位又分高位瘘与低位瘘。瘘口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100厘米内为高位瘘,距空肠100厘米以下者均为低位瘘。因高位肠瘘治疗护理不当,对生命威胁较大,应引起重视。临床表现为一旦瘘口形成,每天可从瘘口流出大量胃肠液、胆汁、胰液,这些消化液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所侵及的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瘘口周围的皮肤腐蚀更甚。病人软弱无力,出现消瘦。体温随着炎症扩展而上升,可出现持续高热。很快出现水与电解质的失衡,有脱水、酸中毒、低钾等症状。治疗应首先采取腹腔吸引,瘘口保持清洁干燥,加强全身性支持治疗,待适当时期再次手术,切除瘘口,恢复正常肠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