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肠道病
42918000000010

第10章 其他常见肠道病病因分析

一、便秘的病因

便秘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常见症状。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太久,水分含量降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但粪便并不干燥坚硬。假如较原来排便习惯有较明显的延迟,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便秘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主要是粪便在肠腔内滞留过久,内容物的水分过少,粪便过于干燥坚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剩下的残渣到达直肠约需24~48小时,假如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就可视为便秘。当肠道受刺激不足,腹壁交感神经作用过强,肌肉紧张,因收缩而狭窄,大便难以通过,或因精神郁闷,大便干燥,色深而不畅,直肠疼痛,便时困难;有时因为饮食不当,脂肪过少,缺乏水分,膳食中纤维少,食物过于精细,也有因年老体弱、膈肌、腹肌、肛门肌肉萎缩,以及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结肠癌、直肠癌和营养不良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都能引起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不尽相同,因为结肠功能的差别,多数人每日应排便1次,也有少数每周仅排便2~3次,另也有少数人1天要排2~3次正常大便,因此,须根据本人排便习惯,排便是否困难及症状等才能判断。

(1)饮食性因素进食量过少,食品过于精细,长期缺乏食物纤维及维生素B1;或因食欲差,进食量少,对肠黏膜刺激不足,得不到大脑皮质与神经中枢的调节,不能产生便意而引起便秘。还因饮水不足,饮食缺乏脂肪,长期坐着工作,缺乏运动等导致无力型便秘。

(2)精神性因素因为排便习惯受到干扰,精神紧张,诸如长途旅行等未能按时排便,往往引起单纯性便秘。

(3)器质性病变直肠炎、痔疮、肛裂、肛门痉挛、肛门炎性或手术后狭窄可影响排便而出现便秘;良性、恶性肿瘤,肠梗阻,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炎症,如肠结核、肠粘连、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先天性巨结肠症、硬皮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减退症、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均可影响粪便的推进机制而造成便秘。

(4)肌力减退因为排便动力缺乏,如横膈、腹壁或骨盆底部肌肉松弛无力,肠壁平滑肌、肛提肌、膈肌收缩无力、老年体弱、多次妊娠、肥胖、久病体虚、营养不良、肠麻痹等,均可导致肌张力减退使排便困难而出现便秘。

(5)神经因素长期使用泻剂,调味品或吸烟过多,过多摄入粗糙食物和饮用浓茶、咖啡和酒,引起神经功能失调,肠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造成肠壁痉挛,肌肉紧张收缩致使肠腔狭窄,大便难以通过而产生痉挛性便秘。

二、痔疮的病因

痔疮是直肠下段、肛门的痔静脉丛发生曲张和瘀血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肛肠疾病,通常分为内痔、外痔和内外混合痔3种。因为长期便秘,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因久泻、久坐、久蹲、长久负重、久忍大便、妇女临产用力过大等原因,造成脉络阻滞,瘀血湿热下注肛门所致。发病时常表现为大便出血、疼痛、痔核脱出不易回复等症状。本病起因很多,可因长期便秘、湿热内盛或进食肥甘、煎炸熏烤、辛辣等食物及烈酒引起。

三、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在我国农村地区,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早期诊治,恢复顺利,少数因临床表现多变而误诊、并发症较多且较严重。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急性阑尾炎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等,原已生存于阑尾腔内。其发病除全身抵抗力下降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阑尾腔梗阻是阑尾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阑尾管腔细长,弯曲、腔窄、单向开口很小,而肠蠕动极慢,以致阑尾管腔极易堵塞而发生炎症。常见为粪石、食物碎块、寄生虫(蛔虫等)以及肿瘤异物等。

(2)细菌感染。阑尾腔内存在的细菌可经破溃的黏膜侵入阑尾壁层而引起急性炎症。细菌也可经血循环及淋巴途径到达阑尾壁层淋巴组织内发生炎症。

(3)阑尾腔外的纤维条索、肿瘤压迫等也会造成阑尾腔梗阻。

(4)神经反射。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胃肠功能障碍等因素,使受神经支配的阑尾肌肉和血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加重了阑尾腔的梗阻及血运障碍而引起炎症。

(5)阑尾系膜短,阑尾扭曲。当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时。阑尾蠕动会反射性地减弱、变慢,从而造成阑尾梗阻,此时细菌侵入管壁便会引起炎症。

四、痢疾的病因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且粪便量增加,水量增加,粪便变稀,并且可含有异常成分,如未经消化的食物、黏液、脓血和脱落的肠黏膜等。正常人排便次数因人而异,隔2~3日1次或每日2~3次不等,但排出的水量每日不应超过200毫升。粪便成型,不含有异常成分。腹泻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否则为慢性腹泻。

病理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简称,为农村地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由痢疾杆菌引起。西医分为急性痢疾(包括中毒性痢疾)和慢性痢疾。中医分为湿热痢、疫毒痢、虚寒痢三种症型。其中西医的中毒性痢疾与中医的疫毒痢极相似,病情比较严重,不主张自我服药,必须到医院诊治。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小儿中比较常见。多发于夏秋季节,冬春两季也可见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于粪便、饮食之间,对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有营养不良、患有肠道寄生虫症等身体虚弱者,容易得本病。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菌痢两类。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感受夏秋季节湿热之邪,湿热侵入肠胃,或饮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肠中,或脾胃素虚,大肠功能虚弱,使得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以上因素作用于肠间使大肠功能受损,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肠道病变主要分布于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最显著,但升结肠、回肠下端也少见。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分泌大量渗出物,间有微小脓肿、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溃疡深浅不一,但限于黏膜下层,故肠穿孔和肠出血少见。发病后约1周,人体产生抗体,溃疡渐愈合。毒素也可引起内脏病变,表现在肝、肾小管、心肌、脑细胞变性。中毒性菌痢的结肠病变很轻,但显著的病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和渗出性增加,脑干出现神经变性、浸润和点状出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出血。慢性患者肠壁增厚,溃疡边缘有息肉状增生,愈合后形成瘢痕,导致肠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