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我国学者于1955年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知传染的媒介为患者的分泌物。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其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和乳头、滤泡形成,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
本病属中医眼科学“椒疮”的范畴。病机多由脾胃内蕴湿热,复受风毒之邪,隐于脾肺之络,风热相搏,营卫涩滞,壅结而成。
甚至侵犯肝经,累及风轮则生赤膜下垂。
二、症状
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三、体征
急性沙眼呈滤泡性结膜炎症状,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睑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结膜满布滤泡,合并有慢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转为慢性期。
慢性沙眼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或十数年。充血程度减轻,但上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滤泡大小不等,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隆部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同样病变亦见于下穹隆结膜。
角膜血管翳是由角膜外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超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逐渐向瞳孔区发展时影响视力,伴有细胞浸润及发展为浅的小溃疡,痊愈后可形成角膜小面。
在慢性病程中,结膜的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现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呈水平白色条纹,以后逐渐呈网状,待活动性病变完全消退,病变结膜全部成为白色平滑的瘢痕。
四、发病原因
人是怎样患上沙眼的呢?有人认为是眼睛里飞进了灰沙而引起的眼病。其实并不如此,它与灰沙并不相干。它是由一种叫衣原体的微生物引起的慢性传染眼病,通常是通过接触而传染的。
这种衣原体很小,好几百个放在一起才只有一个普通细菌那么大。用普通的显微镜还看不到,只有用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如果翻眼皮看看,本来光滑透明血管排列整齐的眼睑结膜上面,变得像长了许多像沙子或鱼子那样的颗粒。
轻度的沙眼症状不明显,因此自己往往感觉不出来,在体检时才被医生发现。到了病情严重时,就会经常感到眼睛发痒、干燥、怕光、流泪、磨痛,重者视力就会下降。如果角膜发生溃疡,就会出现眼痛、头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甚至丧失视力。
潜伏期5~12天。通常侵犯双眼。多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
五、临床分期
(1)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隆部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2)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3)Ⅲ期——完全瘢痕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六、分级标准
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
占1/3面积以下者为(+),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
七、角膜翳的分级法
将角膜四等分,血管翳侵入在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
(第二节)诊断要点
一、诊断
(1)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
(2)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可检查到早期角膜血管翳,特别在角膜缘上同时见有因一度滤泡生长而遗留下来的瘢痕小凹。
(3)上穹隆部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瘢痕。
(4)结膜上皮细胞刮片发现包涵体,或鸡胚或组织培养分离出衣原体。
凡在上述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沙眼。
二、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
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
2.春季结膜炎
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刺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性细胞增多。
3.包涵体性结膜炎
成年人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在结膜刮片中皆可见包涵体,其形态与沙眼包涵体相同,难以分别。但包涵体性结膜炎皆以急性开始,滤泡皆以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月至一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与沙眼鉴别。
三、后遗症与并发症
轻者治愈后,结膜上可遗留瘢痕,但不影响视力。重症者则常发生后遗症,危害视力。后遗症与并发症如下:1.睑内翻与倒睫因睑板肥厚变形与睑结膜瘢痕收缩,使睑缘向内翻转。最常发生于上睑。睫毛触及眼球,摩擦角膜,使之混浊,且易发生外伤性角膜溃疡。有时睑缘虽尚未内翻,睫毛因毛根邻近组织的结瘢收缩,发生倒睫。
2.上睑下垂
睑结膜与睑板等组织内细胞浸润及增生肥厚,增加重量,使上睑睁开困难;再者上睑因Muller氏肌受细胞浸润,减少提上睑的作用,而发生上睑下垂。
3.睑球粘连
穹隆部因结膜瘢痕收缩而缩短,尤以下穹隆部为显著,甚至穹隆部完全消失。当牵引下睑时在眼睑和眼球间的结膜可见有垂直的皱褶即称本名。
4.角膜混浊
角膜血管翳轻者治愈后可不影响视力,但重者常遗留角膜混浊。睑内翻倒睫摩擦角膜以及角膜溃疡而致角膜混浊,损害视力。
若有继发感染,溃疡穿孔后,严重地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5.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由于结膜广泛的结瘢,使杯状细胞和副泪腺的分泌功能遭到破坏,同时泪腺的排泄管口也因结膜瘢痕而闭塞,结膜囊内无黏液和泪液,结膜和角膜不能被湿润而发生干燥和混浊。结膜与角膜的上皮发生角化。
6.慢性泪囊炎
沙眼病变累及泪道黏膜,鼻泪管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慢性泪囊炎。
(第三节)预防
(1)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查与预防。
(2)常剪指甲,不要用脏手揉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小学校列为防治沙眼的重点。
(3)改善环境与个人卫生。提倡一人一巾与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洗脸用具,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以免交叉感染。
医学研究表明,沙眼患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但可通过仔细观察。在沙眼病流行期间,患儿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中生活,并使用过公用脸盆和毛巾,感到眼内有摩擦感、痒感或有少许分泌物,继而有见风流泪、怕光、眼疼、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和伴有分泌物时,应考虑孩子已患了沙眼,可去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
(第四节)治疗
一、卫生常识
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是由衣原体所引起的。通过患者眼分泌物污染的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用物品而传播。
预防沙眼关键在于做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不用脏手擦眼睛,手帕要经常洗晒。推广分巾分水,一人一巾。加强对服务性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毛巾用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检查者的双手必须在每检查一个人后浸入消毒液中,以防交叉感染。发现沙眼或疑沙,都要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10~30%磺胺醋酰钠液,0.1%利福平,酞丁胺液或0.5%新霉素液等。每日滴3~4次,以22天~4周为一个疗程,然后再复查,未愈者继续复治至治愈为止。治疗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以防止再感染。
二、治疗沙眼用什么药
1.概述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为一种常见眼病。可表现为眼痒、异物感、怕光、流泪和视力减退。由于沙眼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眼病,治疗上必须做到长期不间断给药,白天点眼药水3~4次,晚上涂眼药膏,坚持用药3~6个月。
2.治疗用药
治疗药物可分局部点药法和口服药物疗法。
(1)局部点药法:治疗沙眼的外用药很多,可选用:30%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斑马眼药水),0.1%肽丁胺眼药水,0.25%氯霉素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等。每日3~4次,晚上涂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眼药膏。
(2)口服药物疗法:治疗沙眼多以局部给药为主,但对症状较重的活动性沙眼或并发角膜炎、角膜溃疡者,可配合口服长效磺胺、土霉素、四环素等控制病症。
除药物治疗外,治疗沙眼还可根据需要采取1%硝酸银局部涂布,沙眼滤泡压出术,沙眼摩擦术,沙眼并发症的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