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属于心脏手术,患者一般都认为其很危险。“做的话,希望接受导管的冠状动脉治疗”,患者可能有这种想法。因此,在这里将介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面向哪些患者,有多大程度的危险。
近年来,冠状动脉治疗法得到普及,对于一两根血管的病变,首选的便是PTCA疗法。但在左主干部位出现狭窄的情况和3根冠状动脉都有病变,原则上,从初期就应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除此之外的病例,大都利用冠状动脉治疗法进行治疗。
冠状动脉治疗确实比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小,所需住院时间也很短。且不说手术简单容易操作,冠状动脉治疗法的器具设备也相当好。
可是,这种治疗方法,有30%以上病例治疗后发生了再狭窄,虽说近来利用移植片固定模法改善了再狭窄的生成,但若考虑这个因素,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便成为较为优秀的治疗方法。
那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进行情况怎样呢?据日本心血管治疗学会的调查,1996年度,有923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这是所有治疗病例的六分之一。
最近发表的PTCA和搭桥手术比较调查表明,尽管两者都是能安全实施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后的结果有所差异。
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半的追踪调查发现,PTCA系治疗手术后需要再次PTCA治疗或进行搭桥手术治疗的比率约占40%。在这点上,搭桥手术是很成功的,经过此治疗后,需再次治疗的,比率为10%左右。
二、听取医生意见
各种治疗方法各有长短,关于各个病例,施行怎样的治疗应由主治医生做出决定。需要手术时,医生应说明理由,患者仔细听其相关说明,不明白处可询问,然后做出决定。
可是,人们仍在担心手术是否危险。根据日本冠状动脉外科学会1991~1995年5年间的统计,日本全国有333处设备,共进行过48512例手术,死亡率为3.8%。另外,美国1990~1995年间的调查表明,高龄患者和重型疾病患者增加,手术的死亡率为2.9%。
由此可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与前10年相比,手术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改善。
请看一下治疗过许多患者的须磨久善医生的成绩。他在一个时期内共完成了69例病症的治疗(平均侧支数为3.3支,94%以上的病例至少使用了1支胸内动脉),死亡率为1.5%,其中因为有的是应急手术,即使怎么精心治疗,效果都不会理想,因而,若把进行的这种手术除外,只计算在治疗时机成熟时进行的手术治疗,那么死亡率则为0.7%。
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与进行手术的医生和手术时的医疗设备有关,手术结果会因医生和设备的不同而存在差别。因此,在决定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要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还要选择医疗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来进行治疗。无论做什么手术,能否安心托付是个重要标准。
此外,还可以参考别的医生的意见。当做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时,假如怎么也判断不清,对主治医生的意见仍抱有疑问,那最好听一听其他医生的意见,并在充分理解后再接受治疗。
(第五节)急性心肌梗死初期治疗的进步
一、快速自我诊断,紧急送往急救中心
从患者的立场出发,万一发生冷汗淋漓的剧烈胸痛情况,应考虑到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请不要以为是消化器官异常,有时还会发生突然间失去意识的情况。
总之,当疑心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立即求救,快速送往有现代心电监护室(CCU)的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在发病后3小时内,最迟不超过6个小时必须进行治疗。
另外,年纪大的或有糖尿病的患者,即使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也说不清楚症状,因而,家庭成员及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上述症状。
即使不出现上述症状,在心脏有异常之感时,仍需快些找专家诊断,能确保您的生命安全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有幸度过急性期症状的患者,在恢复后应积极服用降低胆固醇值的药物,使其恢复到可控制的程度,因为胆固醇是引起动脉硬化、使缺血型心脏病发作的元凶。
二、生死攸关的途中治疗
心肌梗死发生的同时,常常会出现可怕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尚未送到医院之前,即在护送中途的救护车上发作,这已成为严重的问题。据说许多患者是在送往医院CCU的途中,突然出现心律失常而丧失生命的。
就医前护理十分重要,由此出现了在送往医院之前,或在送往医院的途中防止出现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的措施,即“移动心电监护室(MCCU)”,其中M是英文移动(mobile)的缩写。
MCCU具备必要的救命救急器械和相关药物,如电除颤器等,在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能及时救治。为了使患者能在到达临床治疗前便得到准确的治疗,医生要同车搭MCCU,同时,经过特殊训练的有资格的急救人员也应在车上。
三、划时代的治疗方法——血栓溶解法
即使在CCU和MCCU最发达的美国,也不能完全防止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的死亡。
过去,心肌梗死能否救治取决于梗死范围,假如梗死的范围狭小,可救性大,梗死范围大时便很难救治。大范围的心肌受损,使心脏泵的功能受到阻碍,容易陷入心律失常的状态。一旦出现这一症状,在当时的医学界便无能为力。
现在治疗方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使该病死亡率明显降低,使得大多数患者得以再次回归社会。
首先,作为先驱的是血栓溶解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期,最多在发病的3小时或最大极限6小时内,就应进行这种治疗,而且是越早越好。
据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介绍,发病时经常是冷汗淋漓并且剧烈胸痛,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上升。当时若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能发现冠状动脉某一部位因血栓而完全闭塞。这时可通过导管到达血栓局部,注入血栓溶解药尿激酶,使血栓溶解,这便是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疗法。假如治疗成功,血栓便消失,即使有残留也仅限于小范围。
在实际实验中这种疗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血栓溶解了,血流再次顺畅,因此,这种治疗方法也称再灌注疗法。
不过,血栓溶解疗法仍有问题,治疗后,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机体出血的危险,但这与其说是治疗方法的问题,不如说是药物的问题。
溶解血栓的药物,其副作用是使血液难以凝固。
血液凝固会形成血栓,但不能认为血液凝固不好,例如跌倒蹭伤时,血液渗出但马上停止,这便是血液凝固的作用,假如不凝固,稍微受点伤便会流血不止,出现大出血的危险。
在使用血栓溶解剂时,假如全身某处血管受伤,便容易出血,并且很难止住,也可能引发脑中血管的脑出血、胃肠等消化器官出血。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药物的总使用量应尽量少,而且为了有效地溶解血栓,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监测下,应使导管的尖端尽量接近血栓部位,从而采用在局部注入药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便是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法(ITC),也叫做经皮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PTCR)。
法。
据此疗法,可使因血栓而导致血管闭塞的部位再次恢复血液流动,对心肌梗死大有裨益,即使梗死形成,也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范围,结果能使陷入坏死状态的心肌范围缩小,从而维持心肌泵的功能。
因为这种治疗方法的引进,只要在发病的早期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便会明显降低。
过去心功能不全症或泵功能不全症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不过随着主动脉内压气球法(IABP)的引进,对其的治疗正在改善。使用这种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只要保住性命,就获得了进行血行再建术治疗的机会。
(第六节)备受关注的隐匿性心肌缺血
一、没有症状的缺血发作
心肌呈严重缺血状态,此时的心电图也能看到ST明显下降,即使做RI心肌耐量闪烁扫描法,也显示缺血的存在,但是,患者本人不仅没有胸痛的感觉,连其他的不适感也没有。
习惯上把这种症状叫作无声缺血,也称为潜在性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
隐匿性心肌缺血患者可进行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多相踏旋器运动耐量试验、RI心肌耐量闪烁扫描法等检查,尽管通过检查能清楚地观察到心肌的缺血部位,但是,却不能显示出患者是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胸痛),与劳作相伴的气喘、无可言状的疲惫感、不适感等自觉症状,也不能完全显示出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首先,应意识到可能是当时缺血的程度较轻,缺血心肌范围比较狭窄的缘故。即便如此,缺血的原因仍在,因而,放手不管也不安心。假如出现上述缺血症状,则可能有可怕的症状相伴而生,若不进行挽救,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另一个问题是对疼痛的感应能力低下。前面我们说过,糖尿病患者的疼痛感迟钝,高龄患者也缺乏疼痛感。因此,这样的患者虽然缺血的原因已经存在,但是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病(比如说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因而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隐性缺血的分类
隐性缺血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习惯上是根据考恩的分类法来分类。
1.类型Ⅰ
这类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症状与以往的缺血型心脏病完全不同,它无自我感受、没有症状表现,无论什么时候进行多相踏旋器运动耐量试验或RI心肌耐量闪烁扫描法等检查,都显示出心肌有缺血异常,并诊断出是无自觉症状的存在。
调查报告表明,这种无自我感受、没有症状表现,只能通过检查结果才能确认的异常综合征,其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发生几率也很高,因而,绝对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这种症状有“暗中靠近的杀人魔鬼”的说法。
那么,怎么办好呢?按常识来说,带有缺血型心脏病危险因素(参照第五章)的人,应时常去做负荷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家庭成员中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及因家族遗传的缘故而在年纪较轻时便患有缺血型心脏病的人,还有,在一天内吸40~50支或更多支香烟的人,每年应进行1次负荷心电图检查,尤其是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人士更应注意。
2.类型Ⅱ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患者或过去曾患过心肌梗死的人,心绞痛症之外的气喘后异常疲倦等症状已消失,毫无自我感受,亦无症状表现,也应找机会做多相踏旋器运动耐量试验、RI心肌耐量闪烁扫描法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有可能发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除引起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之外,在向未发生梗死的心肌输送血液的血管中,某一部位或多处发生了狭窄,这可能是导致这种症状的原因。
为了排除这种危险,首先,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时,即在出院前,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其他血管是否异常,这种检查需在医院进行。
对于那些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入,即使无自我感受,无症状表现,也应与医生交谈一下,时常做一做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或负荷心电图检查,是相当有必要的。
其次,为了阻止冠状动脉硬化的再发展,患者自己应弄清楚危险因素是什么,怎样清除这些危险因素,努力使其得到缓解,这些工作在日常是不应该怠慢的。
3.类型Ⅲ
心绞痛患者或已被诊断为心绞痛的患者,在平时,虽说一点自觉症状都没有,但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诊断。这类患者若通过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或心电图连续监测观察,在患者处于无自我感受、无症状表现的时期内,有可能从心电图上发现心肌有缺血异常。
这种情况,无论在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还是在非稳定型心绞痛,抑或是变异型心绞痛(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中都有发现。
在诊断过程中,一些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根据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会发现缺血变化,但许多人没有症状表现。
特别是非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血管痉挛型心绞痛),这种现象的发生率在50%~80%。
三、时刻不能忽视的疾病
隐性缺血(隐匿性心肌缺血)的症状,就患者而言,并不是特别可怕的事情。许多人认为现在健康,就不去接受医疗机关的检查。无症状表现的患者不能过分自信,应趁此机会进行检查。假如去做检查,事先要同医生商量,同时不要忘了做负荷测试来加以核实。
现在,缺血型心脏病患者在接受医生诊断,得知是无自我感受也无症状表现的情况时,也不应忘记隐性缺血症的存在。听从医生的指示是很关键的,在医生嘱咐服药期间,哪怕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也不能随意终止服药,应听从医生的指示。
假如通过检查观测到隐性缺血症状并已确诊,也没有必要特别惊慌。处于血管痉挛时期时,按规定服药是相当重要的。假如能明确诊断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应采取措施彻底治疗心肌缺血部位,有可能要考虑一下前面讲的血行再建术的各种方法。
总之,只要与主治医生商谈,服从他的指示,也就用不着过多地担心。
像这种隐性缺血症状,目前没有特别新的治疗方法。
四、安全第一,生命为本
劳力型心绞痛也好,变异型心绞痛也罢,如自己怀疑有心绞痛症,请尽快找专家诊断。
在怀疑患了非稳定型心绞痛,且疾病一日发作几次,那就不要等到明天,请马上找专家诊治。那种“等工作告一段落后再去看病”“儿子结婚后就去看病”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总之,应马上中断一切活动,当日就接受诊治。
出现冷汗淋漓胸痛剧烈等症状,疑心是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生时,应立刻求救,周围的人也明白应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当被问到“有什么样的症状?”时,应回答“胸闷,像是急性心肌梗死”。然后把自己的姓名、现在的住所简单明了地告诉对方,总之,让救护车迅速赶来,从症状发作到接受治疗,时间越短越能保住生命安全。
其次是一切都处在医生监护下的情况,如等待检查或处置(搭桥手术、PTCA治疗等)或出院在家等医生的消息时,这期间绝对不能大意,为了确保安全,不要过于劳累或到远离主治医生的地方旅行。这期间若没有什么异常感,也需与主治医生联络,听从医生的指示,才能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