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42917000000003

第3章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2)

当然,这是对初次发病的患者而言。假如在很早就知道自己患有心绞痛,并且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明显恶化,特别是在安静时也经常发生胸痛,那么,首先应意识到是非稳定型心绞痛,马上找专家诊断。确保安全是很重要的,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有点夸大其词,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命安全而不出现差错。

无论什么情况,在自己认为患有心绞痛并去接受医生检查时,一定要把事先想说的说清楚,应特别留意下面的要点部分,若能把这些清楚地说明,那将对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胸痛及异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是昨天晚上、1周前还是2个月前、2年前。

胸痛及异常是在做什么运动时发生的,是快步爬斜坡还是上车站的台阶,应尽量具体些。另外,还要说明是否在较为安静时发作,即是在夜里或天刚亮时,但白天不发作。

胸痛及异常的感觉在何处,其发作时是一瞬间,两三分钟还是持续5分钟以上,发作时是否出冷汗。

运动时的痛苦假如马上停止运动能否消除。还有,假如是通过医生指示服用硝酸甘油,在服用硝酸甘油时,效果是否明显,使用频度如何(是治疗发作还是以预防为目的)。具体情况都应告诉给医生,以便于医生参考。

(第四节)心绞痛的检查方法及结果报告

一、问诊

发生心绞痛后,患者到医院要做怎样的检查。

首先,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听取患者关于症状的讲述。能感觉到的心绞痛是指在心肌某一部位因血液供给不足而引发胸痛等症状,没有这种症状感觉便不是心绞痛。医生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和听取患者的讲述,较容易对心绞痛作出诊断。作为证实手段,通常采用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方法。

二、心电图检查

在患者的胸口和手脚安装特殊装置的电极,把心脏跳动产生的微量电流导出来并绘制成图,这便是心电图。根据心电图可知心室的心肌是否肥厚,同时还能诊断出心律失常。

怀疑自己患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人,在接受医生诊断时,首先要做心电图检查。

心绞痛没发作时的心电图和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一看便知形状有相当大的变化。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医生在患者的手脚和胸口安装电极,导出电流绘制成图,获得12组数据,再把所有的数据综合起来作出诊断。

心电图很难看懂,患者也没必要掌握。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只取其中的一部分波形来做说明。

从心电图看到ST段下降时,说明心肌某一部位所需血液(氧气)供给明显不足,习惯上把这种情况统一表述为ST段下降。

发作平息后不久,心电图基本能恢复到最初状态,这种随着症状的变化而能看出心电图的变化,一般认为是劳力型心绞痛心电图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是短暂的,过一会儿便能恢复原状。心绞痛平息后,发作时ST段的下降现象也很快消失。

可在现实中,因劳力型心绞痛通常发生在上班途中的车站、台阶或高尔夫球场的坡道等地,发生地点不明确,因而,在送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已很难记录下发作时的波形状况。

三、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

现在有一种被称为长时间记录性心电图的特殊心电图检查方法。在患者的胸口安装电极,利用装在腰间的磁带录音机,经过长时间的记录得到心电图。在安装这个装置期间,假如在做上台阶等动作时心绞痛发作,便能及时收集到当时的心电图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分析,便能得知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四、运动耐量心电图

有一种方法叫运动耐量心电图检查方法。在患者身上安装心电图观测装置,然后让患者运动,以此来检查是否出现心绞痛的症状和心电图的变化。

在进行这种检查时,首先记录运动耐量前的心电图,即为了便于与运动时的心电图作比较。先记录下安静时的心电图,然后,让患者做一定的运动,运动的方法有在楼梯上下走动等几种方式。

在做这种运动耐量检查时,若出现胸痛等症状,心电图(ST段下降),并在一定基准上能清楚地观测到,那么就可以把检查结果定为阳性,据此诊断为劳力型心绞痛。

由此看来,心电图是检查心绞痛的有效办法,不过,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还不能通过心电图来确诊。例如,在有预激综合征或者左心室肥厚症时,在最初的ST段下降或正常T波的情况下,假如采用心电图检查方法,便很难断定ST段波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图像诊断法来进行检查。

五、图像诊断

在心电图不能清楚地诊断出冠状动脉某一部位是否缺血的情况下,经常采用图像诊断法来进行诊断。

六、核医学检查(RI检查)

核医学检查是指用图像来表示心肌某一部位发生缺血的检查方法。

首先,把放射性同位素铊20l注射进患者的静脉内,然后使用γ-相机把放射性同位素所在位置做成图像来表示。这种图像叫作心肌闪烁扫描法。

在血流没有障碍即没发生缺血时放射性同位素遍布心肌各部,为了便于理解,医生通常取其中一段,以心脏的长轴切面(纵切面)和短轴切面(横切面)的切面图像这种单一模式图来做说明。

假如心肌某一部位血液循环不良,即有缺血的部位,图像的显示或多或少出现差别,有缺损状的损伤图像,即损伤部位便是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

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在做这种检查时,常与运动耐量测试结合起来进行检查,通常把这种复合检查叫作RI心肌耐量闪烁扫描法。

首先,在运动耐量结束后,注入铊201。然后绘图,便能清晰地看到图像缺损。在运动时缺损部位较正常部位相对缺血。

过一会儿,若再绘制同一患者的图像,缺损消失,缺血处究竟在哪儿便很清楚了,这种观测被称为“再分布”。运动耐量过后,尽管相对缺血在局部发生,但恢复安静几个小时后,缺损部位便消失,血流差也随即消失。

若出现这种症状,则说明,刚才在运动耐量时出现的缺血只是短暂性缺血,是可以恢复原状的,发生缺血的部分心肌仍有生机。

由此可见,这种发现对后面接受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考虑进行冠状动脉血行再建术,即搭桥手术或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时,能从“再分布”图观测到心肌是否还有生机,能否对其进行救治。

七、超声心动图

这也是一种利用图像来表现心肌某一部位是否缺血的检查方法。从胸腔表面发出超声波信号,再根据捕捉到的从体内返回来的反射波,绘制成心脏形状(主要是心肌壁)动态图。

心绞痛引发的暂时性缺血会导致缺血的心肌功能受到损伤,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该部位的心肌壁运动能力低下。根据这个原理把心脏活动图像化,便能知道在哪一部位发生了缺血。

根据诊断的需要进行这种检查,并与负荷测试结合起来,负荷的方法也采用运动耐量来进行测试,同时也使用多丁酚丁胺。

上面介绍的心电图、核医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法,有助于诊断出心肌某一部位是否发生过缺血。

心肌某一部位缺血引起心电图变化,使心电图中ST段下降,据此心电图可大致知道心脏某一部位缺血。

图像诊断法能更准确地知道发生缺血的部位,但对于发生缺血的原因,以及在冠状动脉的哪一分支或哪一部位发生了缺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情况却不能准确地检查出来。若想做这方面的检查,还需做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法在后面再做介绍。

(第五节)心肌梗死辨别法

一、心肌坏死与心肌梗死

我们知道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是缺血型心脏病的典型病例,当然,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要介绍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有什么不同。

大体上说,心绞痛发生1次后不久便能恢复原状,即它具有暂时性和可逆性的特征。冠状动脉因为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细,或因血管痉挛使血管腔缩小,导致该血管远端部分内的心肌血液(氧气)供应不足,但该部分内的心肌并没有坏死,若用显微镜来观察,该部位的心肌还活着,也看不到细胞死亡的症状出现。

与此相反,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处于完全断绝状态。大体情况是,蚀斑的表面受伤破损,这里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腔。血液流动完全断绝,造成该血管远端领域内的局部心肌细胞死亡,就是通常所说的心肌坏死。

心肌坏死后,从血流断绝的中心部位开始向四周曼延,使周围的心肌濒临死亡状态,并且,一旦血管发生闭塞,坏死的范围便不断地向外扩散。若接受适当的治疗,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濒临死亡的细胞还能复活,还能发挥心肌功能。但坏死的细胞是不能复活的,这与血流恢复、心肌也能恢复原状的心绞痛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也就是说,心绞痛是发作后能恢复原状的疾病,而心肌梗死则是一旦发作便不能恢复原状,是持续的、不可逆转的疾病。

心肌梗死发生后,经过3周的时间,新血管在坏死部位周围生出并进入坏死部位,再过6周左右的时间,坏死部位便愈合成疤痕。疤痕的纤维质组织不具有肌肉的功能,因而发生过坏死的部位即使结成疤痕也不能发挥心肌的作用了。

因此,在心肌梗死恢复后,利用导管在左心室投影检查或利用超声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能看到坏死过的心室壁已不能运动或运动能力低下的状况。发生过梗死的心脏也会因梗死的缘故而使其泵的功能减退。

二、心肌坏死不仅是心肌休克

最近,关于心肌坏死有一种纵深意义的考虑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把动物冠状动脉某一部位的血流隔断一会儿,然后再放开,于是该血管远端领域内的心肌功能丧失。过几个小时或几天后,在显徼镜下可以观察到似乎死了的心肌细胞并没有全部坏死。

结论是,心肌细胞没有完全坏死,但因一段时间内完全缺血,因而,在一定期间内便丧失了功能。

像这样的心肌,英语里叫stunned myocardium,stun是使其休克或恍惚的意思,在这里译成心肌休克。总之,心肌没有死也没有发生心肌梗死,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就像死了一样丧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