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永远不会压垮人,只会使人变得更坚强。因此无论是从零开始的创业者,还是重新找到工作的再就业者,都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对工作尽职尽责,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也找回了自尊,实现了自我价值。
凡是敬业的人,大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而那些懒散不求上进的人却是“干一行怨一行”。因而,这就形成了一部分人,事业顺利走向了成功,一部分人总是一再失业甚至一败涂地。从事职业既可以维持个人或家庭的物质生活,又可以使人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达到实现自我,服务于社会的目的,想取得某些事业的成功是件很艰难的事,而失败却随时等候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虽然大部分中年人都拥有就业机会,但是完全适合自己的完美的职业还是不容易找到的。办公自动化的出现,虽然人的体力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工作变得呆板,个人不过是整体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工作缺乏艺术性,使得从业者缺乏情趣与成就感,这是物质文明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它使人们对工作的内在动力有所减弱。
职业选择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扬长避短以及不能考虑个人的性格、气质、志趣、能力和体质的差别,中年人要在心理上学会对职业、职位的适应。对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上下级的隔阂、同事的摩擦,都要用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去化解。
【心理医生提示】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三大因素有助于人的敬业乐业精神:客观的工作环境。如领导的才能、同事间的合作、对工作成绩赏罚标准的公平合理等社会环境,以及工作场所的舒适、必要的设备工具、个人生活条件的方便等。如果个人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则能产生对工作的安全感,提高工作效率。
主观的自我实现。工作有深度,对个人能力是一种挑战,如个人全力以赴,可施展才能、发挥抱负,达到自我实现而获得成就感。
职业的未来展望。由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成就使工作表现提高,责任随成就而加重,所得物质报酬及社会地位也随之升迁。这样才能使人觉得有希望、有前途,才能兢兢业业地工作。
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而是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正如西方一句古老的名言所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时间是单向的,过去的永远已经过去。重要的是要接受现在的事实,让一切从头再来。分析失业者创业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们的成功与其坚强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应是中年人的座右铭。
二、夫妻婚姻不适症
【案例】
已近中年的小张夫妇,从外表看应该是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小张的父母身体都还健康,且有不菲的退休金,儿子聪明听话,已上中学。
小张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公司担任副经理,妻子在一家外企做了多年的秘书。两人都属于高级白领,收入可观。
可是,夫妻俩却一个住在以前两人共同的卧室,一个却睡在靠窗台的厢房。虽然两人也在一起吃饭,儿子在家时也是有说有笑的,亲戚朋友来了也都热情招待。
但一到家里只有他们两人,双双却无话可说,冷漠得像两个互不相干的人,两人分床已经近一年了,却没有要和好的迹象。
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有的人由于对婚姻的准备不够充分,婚后适应不够理想,甚至感到失望,以致矛盾迭出。即使婚前双方对家庭生活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有充分的计划,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未能预料的事情发生,使原定计划不能如意进行。
一方面,对于理家的技术、子女的养育、婆媳的相处及家计安排等方面的知识较缺乏。另一方面从往昔的罗曼蒂克到婚后的锅碗瓢盆,极需适应能力和面对现实的勇气。诸如家庭住宅的更换、职业的改变、家庭经济恶化、子女的出生、成长或病痛死亡以及其他家人的生离死别等。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人若长期接触同一事物或从事同一工作,就会产生疲劳感。即使是一幅很美的画、一首很动听的乐曲,反复看、反复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人到中年,对于毫无变化的婚姻生活也会产生“爱情厌倦”心理。夫妻之间吸引力减少,夫妻关系不睦表现得越来越严重。思想上格格不入,无共同情趣,甚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进而分居,终以离婚而告终。
中年人婚姻适应不良,有的要追溯到年轻时双方或一方的恋爱动机。源于功利主义者必致夫妻关系冷漠,以性魅力或肉欲为目标的婚姻在早年就植入了中年夫妻失谐的祸根,当然也有由于性生活失谐以致相互吸引力降低,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危及婚姻关系的夫妻不睦。
中年夫妻婚姻适应不良的危害性是显著的,首先,夫妻之间由于长期对立、争吵,会给身心健康造成肉眼看不见却长期持续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家庭内部无休止的争吵与冲突,危机四伏的爆炸气氛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孩子的性情及整个精神生活都是一种灾难。离婚是夫妻婚姻适应不良的一种不幸结局,但离婚后的现实生活也不一定都是自由和欢乐的。因离婚而蒙受精神创伤的人,可能出现反应性抑郁,不少人借酒浇愁,醉生梦死,因此而自杀者也不乏其人。
【心理医生提示】
性的适应对中年夫妇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虽然性适应不良不一定会导致痛苦的婚姻或离婚,但却是中年人对婚姻感到失望的因素之一。
中年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尿道变得很敏感,前列腺也常常出现麻烦,此外,性高潮的达到也费时较久;而女性到达更年期后,由于阴道趋于干枯,性交时有时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容易产生性冷淡。调查表明,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谐是导致中年离婚的一大因素。
中年人一般精力还很旺盛,不易觉察身体的变化,不重视也不情愿看到身体的变化;因此,通常适应得很慢。中年人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甚至象征着岁月不饶人的生理变化,也必须加以适应。如果中年人不能接受青春将逝的现实,往往会发展为反抗作用,对工作、配偶、朋友以及从前的种种娱乐产生一种抵抗情绪。
当人进入中年期以后,一般来说子女都已长大,有的离开家门去外地求学、工作,有的则成家以后自立门户。因此一些中年夫妇就得单独生活,互相依赖着过日子。对家庭关系的这种变化,如果夫妻本来就很亲密,便能及时达到成功的适应。倘若做妻子的觉得自己为了料理家务、照顾老人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是因丈夫的收入少,家庭经济拮据而埋怨丈夫无能,这就容易导致中年夫妇的矛盾。
同时,如果做丈夫的在事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挫折而不愉快,一回到家里便向妻子发泄,这将是导致中年夫妻关系紧张,以致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中年期的鳏寡或再婚也会造成适应上的麻烦。中年丧偶,即表示将要度过寂寞的余生,而再婚的人,也会面临夫妻之间生活方式的再适应问题。
固恋,是指性心理的发展停滞在成熟过程的某一点上。中年人由于心理能力的继续发展和成熟,在恋爱与异性心理行为上,应该发展到与其生理特点相适应的爱与性的心理。
但有些中年人并未发展到相应的年龄阶段,而是停滞在青年时代的性心理状态。其表现为:总是喜欢与异性青年在一起,行为做作、爱打扮,过分讲究穿戴,并对自己或他人年轻时的浪漫史特别感兴趣等。
当中年男子出现病态固恋时,会发生不切实际的追求女青年的行为。当中年女子出现病态固恋时,表现在过分爱打扮,并且力求与青年人看齐,与自己的实际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称,以致“妖艳”。
此外,中年人的病态固恋还可表现为“钟情”和“相思病”,这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为了纠正这种病态固恋,应该指导中年人发展符合其生理特点的爱与性的心理;培养他们互助互爱、互相体贴、共同担负家庭和社会重任的夫妻责任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与异性接触时须保持中年人应有的成熟和庄重。
【心理医生提示】
相比西方同年龄段高达25%的离婚率,我国中年夫妇的离婚率还是很低的,但确有16%的夫妇婚姻不睦。有的夫妇事无巨细见面就争吵;有的彼此客客气气,同床异梦;有的夫妇婚姻分居两处,十分冷淡。
这些不协调的夫妻关系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真正的爱情和相同的志趣,很少有灵肉交融的性生活,有的则干脆分居,至少有50%的夫妻离婚是从分居开始的。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年人的婚姻顺利,所组成的家庭也是美满的,且绝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时就已完成了这一使命。中年的婚姻关系经历了新婚燕尔的狂热期,情感生活的持续调适期,养儿育女的移情期,终于进入夫妻相互眷恋而亲昵的深沉期。大多数夫妇的婚姻关系和睦而稳定,这对中年夫妇的健康和长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美满的婚姻和理想的家庭呢?首先必须认真对待婚姻问题。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爱情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尊重和友谊是爱情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相敬如宾”。
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鲜和活力,才能防止产生“爱情厌倦”心理。要树立配偶第一的原则。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应优先考虑配偶的正当感情要求,只有重视夫妻情感,生活中的各方面关系才会平衡。尽量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可经常举办一些诸如结婚纪念、生日纪念之类的活动,可通过家宴、野餐、外出旅游等形式,回忆往事,加深了解,及时进行爱的滋润,这会燃起对爱情、对生活的新的追求。
不要认为配偶的长处是应该具有的,而缺点是不可容忍的。而应使对方感到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双方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都是对方获得幸福的源泉。因此又何必吝啬赞美之言呢?努力提高各自在各方面的修养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夫妻既是一个共同生活的整体,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双方共同提高,才能使婚姻稳固和谐。培养子女健康成长也是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父母双方共同心血的结晶,会让父母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都产生成就感,从而维系起美满的婚姻。
(第五节)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健康
人到了老年,就到了慢性疾病的高发期,提高警惕,注意早期病征极为必要。但有些老年人的精神过分紧张,整天都神经兮兮的;过分担心疾病,往往将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也看成是大难临头的象征,总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绝症,或血枯肌毁,或脑空肠烂;常为此忧心忡忡,杯弓蛇影;殊不知这样下去,不知不觉就患上了老年性疑症与老年性恐病症。
患疑病症与恐病症的老人,大都是因为两个因素所致,就是在思想上太多的敏感多疑,在精神上又受不了环境的刺激。
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医学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从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紧张和恐惧。
环境的刺激: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别人的疾患与去世,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好多老年人在运动后,脉搏加快一点就疑心得了心脏病;体瘦较易触到肝脏就认为是肝肿大,进而怀疑是肝硬化、肝癌之类。这类疑病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经常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必然影响生理机能,削弱机体的抗病力,从而给疾病的侵袭大开方便之门,使高血压、冠心病这些身心疾病更易发生。
而且,一旦患病了,特别在病痛发作时,又产生死亡将至的紧张感;结果越紧张,越感病情严重,疾病也愈不易好转。
虽然随着整个机体功能减退,60岁以上的老人躯体疾病发生率可达60%以上,但是,确有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恐病症”。
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劣性刺激,以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倾向是一种自恋活动,从年轻时性爱指向他人到老年时转而指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的过分关切和爱怜。据研究,老年妇女的疑病观念显著多于老年男性。
【心理医生提示】
老年人的“恐病症”产生有以下原因:
认识能力下降。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有些老年人总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像年轻时一样旺盛和强壮,对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而对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明显了才意识到,并由此产生恐病心理。
消除恐病症对老年人来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十分简单的,只要注意几点:首先,中老年人应定期作体格检查。身体感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不要胡思乱想,自作主张,随便服药;即使有了病,也要正确对待,对疾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正确态度,积极治疗,积极生活。
其次,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爱好,提高生存能力。创造一个欢乐、开阔的环境,学会宣泄恐病情绪,做到在思想与精神上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