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糖尿病外阴炎:糖尿病外阴炎的病变范围涉及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质地呈粉红色,有时表面覆盖细小的白色凝乳状物质,如将凝乳状物质用角板轻轻刮下后涂片,加1滴10%氢氧化钾,镜下常可见到霉菌丝及芽孢。由于病变处奇痒,表面常可见到瘙痕及破溃处,患者常有糖尿病史,经血液、尿液化验可证实有糖尿病。病变晚期局部改变与慢性皮炎相同。
4.是否癌变
是否外阴部皮肤发生白色斑块后都会癌变而发生外阴癌?
所有发生外阴白色病损的妇女,都想了解本病是否会癌变,发生外阴癌的几率是多少?一般情况是,癌变是在切片后病理检查时看到有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先有不典型增生,然后再发展为癌,但是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后是可以逆转而恢复正常的,如果疾病发生后积极治疗便可减少或防止外阴癌的发生,因此患病后应适时地做病理检查,以便发现有无不典型增生或有无癌变。
据统计,外阴白斑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2岁,外阴癌的平均发生年龄为66.8岁,二者相差11.6年。另一统计表明,前者发生年龄平均31岁,后者为53.5岁,外阴白斑较外阴癌早22.5年,支持外阴白斑的发生早于外阴癌10~20年,这期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治疗及病检。虽然外阴癌多半是在原来白斑的基础上发生,但其发生率并不高,本文200例中发生2例,其他资料中恶变率亦不超过5%。恶变常常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因此本病患者于绝经后更应积极治疗,密切随访,注意有无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发生。
5.预防
虽然患外阴白色病损的各种疾病发生原因至今不明,但做到以下各点对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会有一定的好处。
(1)治疗一切使白带增多的疾患,如阴道炎、盆腔炎、子宫颈炎等,以避免外阴部经常受白带浸渍而发生炎症。
(2)治疗糖尿病、蛲虫症以及外阴、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
(3)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贫血,胃酸低下及一切不正常的饮食习惯。
(4)内裤宜穿宽松的棉织品,不穿尼龙或化纤制品,夏季天热多汗,不宜穿连裤袜,平时不宜穿过紧的紧身裤或牛仔裤。
(5)清洗外阴时不宜用过锰酸钾液或肥皂。
(6)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及一切精神上的刺激。
6.治疗
过去对于外阴白斑多采用手术疗法,将外阴部变白的皮肤切除。手术疗法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复发率也很高,有统计资料表明,手术后随诊观察3~15年,复发率45%~50%,即约有半数左右复发。近年来多采用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除非病情严重,久治不愈或已发生中或重度不典型增生时,为防止癌变可考虑手术。
保守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慢性皮炎、硬萎、外阴白斑的疗法基本相同。如病变处有剧烈瘙痒时,可采用中草药煎水熏洗外阴部,每日1~2次,然后擦干,局部用2%复方丙睾软膏(此药在医生指导下可由患者自己配制),用手指轻轻揉入患处皮肤。可口服维生素A,每天25万~50万单位,维生素B6每天100毫克。
其他各疾患的治疗方法与该种皮肤病的治疗原则相同,如表皮增厚或已有苔癣样变时可加用2%去炎松尿素软膏。
治疗期间应当注意的是,当病情好转、瘙痒停止后不可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可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如隔日或每周用药2次,不食辛辣食物;预防感冒及一切发热性疾患;避免温泉浴。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加重者,可再度行活组织检查,以便发现有无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如外阴萎缩严重、小阴唇粘连、阴裂变小,影响排尿及性交者,可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本病不影响妊娠,如有正常性生活,与一般妇女一样可以怀孕,无明显萎缩者也可自然阴道分娩。萎缩严重、阴裂变小,影响正常分娩时可以行剖宫产。
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此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外阴或阴道疾病。系一种条件致病菌感染,80%~90%由白色念珠菌引起,10%~20%为其他念珠菌及球拟酵母菌属感染。在美国,患病人数占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第二位。通过性交可使男女双方患病,妇女患者其配偶或性伴的5%~20%可出现念珠菌性龟头炎。
1.病因
白色念珠菌在直接镜检下可见单壁卵圆形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假菌丝相连成链状或分枝状,芽生孢子成群集中在菌丝分隔处。如发现大量菌丝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诊断意义。该菌对干燥、日光、柴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加热至60℃,1小时即可死亡。阴道pH值5.5,最适宜其生长。念珠菌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黏膜(如口腔、阴道)、消化道及其他脏器中,上述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传染。约10%~20%的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念珠菌,但并不引起症状。当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增多,生殖道抵抗力降低,机体菌群失调时,念珠菌可迅速繁殖引起炎症,出现各种症状,故常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和接受雌激素治疗的患者,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亦易发生念珠菌感染。
本病可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亦可通过公共浴池、浴巾及未严格消毒的器械等间接传染。
2.症状
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为白色粘稠、豆渣样或凝乳状,有时稀薄,内含有白色片状物;外阴、阴道瘙痒,有烧灼感,排尿时症状尤为明显;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红肿,并附有白色片状薄膜,擦除该膜后基底部出现糜烂或表浅溃疡。
3.诊断
典型病例具有一定特征,诊断不难。不典型病例,疑为带菌者或以疗效判定时,应做分泌物检查。取少量分泌物置载玻片上,加1滴10%氢氧化钾液或等渗氯化钠液,覆以盖玻片后镜检,其可靠率为60%;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其检出率为80%。最可靠的是真菌培养。
4.治疗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诱因: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停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2)抗真菌治疗:使用伊曲康唑或制霉菌素片等。
(3)改变阴道酸碱度:可用2%~4%苏打液冲洗外阴及阴道,拭干后置制霉菌素栓1枚于阴道深处,共2周。男女双方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5.预防
患病期间用过的衣裤、浴巾、毛巾等均须煮沸消毒,浴盆亦须消毒。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等。
(第三节)疣类皮肤病
一、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的传染途径可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包括了性接触的内容,对于成人发生于阴股部的传染性软疣多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本病好发于外生殖器、肛周、腹股沟及胸背部。
本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软疣病毒,属豆类病毒。呈“砖型”,大小为300纳米×310纳米,在普通显微镜下也可看到。其结构类似于天花病毒,核酸为DNA,衣壳完全对称,外包以囊膜。
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传染,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素体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儿童和青少年易发。
1.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特点
(1)本病的潜伏期是2~3周,接触传染性软疣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即可发病。
(2)以性传播者发病初起多局限于会阴、小腹、肛门、腹股沟、乳房等处,然后全身播散。损害数目多少不等,散在不融合处。
(3)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心微凹,表面有蜡样光泽,呈淡红、灰白、珍珠色或正常皮色。
(4)在软疣顶端中央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此称为“软疣小体”,这是本病的特征性损害。
(5)少数患者其损害偶尔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此称为“角化性传染性软疣”。损害有时可长大到10~15毫米,此种巨大的损害多为单发,常常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反应。
(6)一般经过6~9个月即可消退,但也可持续3~4年,甚至个别皮损可持续5年以上。病程与数目无关,愈后不留疤痕。
(7)有的病人在发病几个月以后,在某些皮损四周出现斑片状湿疹样损害。若眼睑或其附近有皮损时,可引起慢性结膜炎,软疣消退后,此种湿疹或结膜炎可自然消退。
(8)自觉轻度瘙痒,可由于搔抓等原因引起继发感染,出现脓疱疮样损害,甚至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如肾炎等。
2.鉴别诊断
(1)水痘:透明清亮的水庖,周边有红晕,顶端无脐窝,皮疹分批发生。
(2)多发性角化棘皮瘤:青年男性多见,有家族史,质坚硬,消退后留轻度萎缩性疤痕。
3.西医治疗传染性软疣的局部治疗法
(1)在无菌条件下,挑破传染性软疣的顶端,可见到乳酪样的软疣小体,然后用镊子轻轻挤出,或直接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其拔出,而后涂2%~2.5%碘酊,压迫止血即可。数目多者,皮损消毒后,将软疣刺破,涂以5%~10%碘酊,每日1次,可在7天内干涸脱落。
(2)酞丁安霜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以之涂于疣体表面,每日2~3次,连用3周。如疗程结束后软疣仍不能消除,要刮除或拔出。
(3)1%的5-氟尿嘧啶溶液外用,每日2~3次,连用2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少许,直接点于疣体的顶端。
(4)0.1%的维生素A酸溶液外用,每日2次,连用2周。要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5)70%苯酚酒精局部外用,用吸有药液的小针管,对准皮损逐个点药,点于疣体中央。一般一个疣体点2次即可,10天后皮损可自行脱落。
(6)液氮冷冻,用冷冻器将液氮喷于疣体表面,解熔3次即可。一般1周后疣体脱落。
(7)灭菌竹签蘸少许浓来苏水直接点涂软疣表面。较大皮疹,夹出软疣小体再行治疗。10天后复点一次。
(8)99%冰乙酸15毫升加入20克食用面粉中,拌匀成糊状,外涂于疣体。
一般不需全身用药。若皮疹过多可采用以下办法:(1)抗病毒:①病毒唑0.2克,日2次肌注;②聚肌胞2毫克,隔日1次肌注;③病毒灵0.2克,甲氰咪胍0.2克,口服每日3次。
(2)促进免疫:左旋咪唑50毫克,1日3次口服,连用3天,间歇11天。
4.中医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方法
(1)取雄黄少许,兑入白酒中,涂于疣体表面。每日1次,连用5天。
(2)百部酊:百部30克兑入75%的酒精100毫升中浸泡1周后,用其液涂于疣体表面。每日2次,连用10天。
(3)红花30克,补骨脂10克,干姜10克,吴萸15克,樟脑10克,生半夏30克;用75%的酒精1000毫升浸泡1周,滤渣后即可外用于患处。每日2次,连用10天。
(4)马齿苋30克,苍术10克,蜂房10克,苦参10克,雄黄10克。水煎液待温,擦洗患处。这种方法适宜于皮损泛发有瘙痒者,或继发湿疹化者。
(5)鸦胆子40克,连壳打碎,然后装瓶加入80毫升水,煮沸,取液40毫升。用时以棉签点于疣体上。
(6)板蓝根30克,芒硝10克,红花10克,生薏仁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本方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对于皮损泛发者特别实用。
(7)马齿苋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洗浴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二、扁平疣
1.概述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表面多扁平光滑,无明显不适,好发于青少年面部、手背等处。常呈慢性病变过程,属良性疾病。可以治愈,无严重危害。
2.病因
本病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
3.症状
(1)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2)皮损为帽针状至绿豆或稍大的扁平光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质硬,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3)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起病较突然。皮损为正常皮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因搔抓而自体接种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病程呈慢性,可自行消退,消退前搔抓明显,愈后不留痕迹。
4.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病理检查。
(3)体液免疫检测。
5.治疗
(1)全身治疗:聚肌胞、板蓝根肌注或内服左旋咪唑,乌洛托品。
(2)局部治疗:液氮冷冻或镭射治疗、外用鸦胆子仁、疣必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