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性病
42905800000006

第6章 各种常见性病防治综合知识(4)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目标是人体免疫系统,当艾滋病病毒通过精液和血液侵入人体后,首先侵入CD4细胞内,或侵入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并产生大量病毒,由此,引起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艾滋病病毒能附着在CD4细胞上,这是因为CD4细胞的表面有一种标记物,叫做CD4受体,而艾滋病病毒能专门识别它,只要一遇到它,就与其结合,也就是说,艾滋病病毒能识别CD4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并与之结合而进入细胞内并在其中进行繁殖。这样,CD4细胞就成为艾滋病病毒的靶细胞,在其中艾滋病病毒发展壮大,这一过程就能使CD4细胞毁坏。当CD4细胞大量减少时,在T淋巴细胞中另一种起到抑制作用的CD8细胞则相对增加,使得免疫系统失去杀灭细菌、吞噬病毒的作用。免疫系统受损,人体抵抗力下降,使各种原来不会对人致病的病原体乘虚而入,更用不着说那些本来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致病菌和病毒了。

人体免疫系统与艾滋病病毒进行搏斗并消灭它,但是,总有少量的病毒潜伏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又大量复制并释放病毒,大肆攻击CD4细胞以至整个免疫系统。人体内总的CD4细胞约有1000亿个,一个艾滋病病人约有250亿个CD4细胞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每天可产生10亿~20亿个病毒颗粒,也产生相当数量的CD4细胞。身体的免疫系统和艾滋病病毒进行殊死搏斗,最初进入人体的艾滋病病毒可以很快地感染CD4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而新产生的病毒又会感染其他的CD4

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病毒。如此周而复始,被感染的CD4细胞大量死亡,与此同时,人体也会不断产生新的CD4细胞,但产生的新的CD4细胞无法完全弥补感染死亡的细胞数,这样,就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逐渐衰弱,最终无法抵御其他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崩溃,无力与入侵者战斗,终于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艾滋病的发生。

三、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艾滋病的发现

在1980年圣诞节前的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免疫学教师戈特里布要他的学生去寻供免疫学教学用的病例资料。学生在附院病房中找到了一名免疫功能极低的3l岁的同性恋病人。他的食管上端长了鹅口疮,喉头布满白色病变,呼吸困难,该人的白细胞极少,而T淋巴细胞,这种主管免疫对付外来物的细胞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机体已无抵抗力。T4/T8比值只有0.5,皮肤试验反应很差。以后不久,该病人发生了肺炎,常规治疗无效,呼吸极度困难。对这个“鲜见”的病例,经专家们会诊讨论、进一步检查后,方才发现他患有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经过复方新诺明抗菌治疗无效而死亡。免疫学教师戈特里布后来又遇到2例类似病例,加上洛杉矶相似的病例,共计5例,都是患PCP、卡氏肺囊虫肺炎而死。于是他把这一发现报告了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总部。

接着,1982年1月,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又接到迈阿密1个55岁的男子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死亡的报告,这名患者不是同性恋,也没有静脉注射毒品,而是一名血友病患者,曾使用过Ⅷ因子。以后,又发生了2例类似的患者。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认为:这3名血友病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方面的表现,与近来同性恋患者、非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者有极其相似之处,可以设想,这种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经血液及其制品而传染的。这里第一次提出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发病和经血液传播的设想。

当时对艾滋病的病症描述、报道很多,却没有对它命名。因为没有统一的名称,对它的叫法混乱,已影响到对艾滋病的研究。于是在1982年9月24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特点,正式对这一类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并归纳出一个病名,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这种严重致死性疾病,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始探索这种新的传染病的病原和病因。于是,科学家们从病人身上采取各种标本,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发现病因。

2.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蒙塔尼尔教授首次报告从1例患全身淋巴结综合征的男性同性恋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用多种实验室方法进行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并认为该病毒是本病的病原体,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4年,美国国立疾病研究所的盖洛教授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的周围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到1株新病毒,由于它亲T细胞,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Ⅲ。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大学的里维教授也从艾滋病病人的末梢血细胞中培养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艾滋病相关病毒。

经分析、鉴定,以上3株病毒的形态、蛋白结构、基因对CD4细胞的嗜性方面均相同,也就把以上的病毒确定为艾滋病的病原体,称为逆转录病毒。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统一将这3个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TV。

四、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黏膜破损处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另外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脑脊液、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均可分离到病毒。

艾滋病主要有以下传播方式:

1.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病毒大量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男性精液及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当男女性交时,必然有体液交换,而性交时发生在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局部细微的破损,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破损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因此,任何一方的生殖器黏膜破损均可在性交时造成男女双方相互感染。如此说来,性交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发生性接触,无论是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口交都能感染,而其中以肛交最为危险。当生殖器有性传播疾病时则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程度。

1)同性恋的传播

在艾滋病病人的精液中含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交,很容易传给对方,尤其是同性恋者,这是因为男性同性恋者的性交方式是肛交。人的直肠黏膜为柱状上皮,薄而脆,血管丰富,易破损,当性交时,男性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能通过直肠黏膜破损处接触对方的血液和细胞而传染。况且,男性同性恋者的性伴侣常为多个,因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就更大。

2)异性间性行为的传播

异性间的性行为也能传播艾滋病病毒。由于异性间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的人多半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未采取保护性的性行为措施,当然,也有人明知自己已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仍继续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甚至,更有怀着报复性心理的性行为者。

3)口交及深吻的传播

由于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精液中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可以经口交传播给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检测出艾滋病病毒,但唾液里所含的量甚少,当口腔黏膜正常时,不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如口腔黏膜有破损或进行深吻而咬破对方的黏膜时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2.血液传播

接触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与注入人体的血量有关,输用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的受血者则几乎百分之百受到感染。

1)输血液传播

这是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若将血液输给他人,会使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我国已有此病例。

2)输血液制品传播

血友病病人的体内缺少一种凝血因子“Ⅷ因子”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常易出血,需注射一种用血液提取制作而成的“Ⅷ因子”,而这种物质是将大量人群的血液抽取出来再进行混合以后提取的浓缩物,这样,很难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混入。在1983年以前,艾滋病还不为人们所认识,混合的血液中就混杂有艾滋病病毒,当输入到血友病病人的体内时,就使这些血友病病人感染上艾滋病。

3)非法采浆传播

我国一些地区的非法采集生产用原料血浆行为造成大量有偿供血浆者交叉感染艾滋病病毒。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计超过85万人,其中6%是通过非法采血浆途径感染的。20世纪90年代初参与非法卖血浆的农民中,估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3万~5万人。

4)静脉吸毒传播

静脉吸毒者由于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严或根本不消毒,有时,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多发展至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来静脉注射毒品,这就是吸毒群体在一起吸食毒品时,通常使用一支注射器相互注射的原因。这样,其中有一个人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很容易使注射器中的艾滋病病毒随注射器传播开来。再加上吸毒者又常用性刺激剂以刺激性欲,这样,性乱者或同性恋者经常群聚在一起,加速了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5)医源性传播

包括器官移植传播、医院内传播,医院人员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传播,人工授精传播等。

6)非医疗器械传播

使用未经消毒的非医疗性器械如果刺伤皮肤也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3.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也称围生期传播,即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或通过哺乳传染。婴儿在产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在于经胎盘感染。

最近认为性病患者,特别是有生殖器溃疡者(如梅毒、软下疳、生殖器疱疹)也应列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五、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基本上可分为:入侵阶段的急性感染期,缺乏症状的临床潜伏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1.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表现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1)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流感样症状。症状表现有发热、咽痛、皮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表现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腹泻等。一般持续3~14天,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另一部分患者可持续低热、消瘦、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有HlV抗原或/和抗体阳性。

(2)急性HIV脑膜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症,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中度增加,持续2~3周常自消,有的呈慢性反复发作。

2.无症状期

又称潜伏期,半年至10年不等,少数可达15年。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类型、传染途径、免疫系统的个体差异和营养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但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T4淋巴细胞计数。除经母婴垂直感染者外,约30%的感染者在2~5年之内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率可随之上升。未发病者,有的可长期甚至终生携带艾滋病病毒,成为危害极大的传染源。

本期除体检时可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外,病人的外表、体力等均同正常人一样。查CD+4T细胞计数和CD+4T/CD+8T比值正常,而血清抗-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抗-HIV阳性),P24抗原阴性。

3.艾滋病期

(1)常表现为持续低热超过1个月;慢性腹泻4~次/天以上,超过1个月,近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体力衰退,呈全身消耗性恶病质表现。

(2)此起彼伏地发生各种感染,常有鹅口疮、咽炎、食管炎、胃肠炎(念珠菌引起),军团菌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好发带状疱疹,人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反复发作,还可见脑弓形虫病、隐孢子球虫病、隐球菌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及各种细菌性感染和败血症等。30%~40%的患者可出现卡波济肉瘤(波及皮肤、颈、躯干和外生殖器,侵及内脏),尚有发生于淋巴结,骨髓,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3)此期除抗-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外,P24抗原阳性;周围血CD+4T淋巴细胞数显著减少,小于0.2×109/L,CD+4T/CD+8T细胞比值小于1;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

亦可有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

六、艾滋病对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危害

1.对社会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普遍性:即人人都可能受到来自不同途径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2)长期性: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由于潜伏期较长,所以对周围人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3)毁灭性:艾滋病主要侵害青壮年,造成大量劳动力的兵源的缺失,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力量的补充。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有专家估计,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速率是几何数量级的,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到60万~100万人时,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可使中国遭受4600万~7700亿元的损失。

这些年,全球每年直接用于艾滋病的经费约5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它的10倍,科学家估计,世界每年将为艾滋病付出5000亿美元的代价,这是发达国家损失生产总值的1%,发展中国家损失生产总值的3%。可以断定一旦出现大流行,将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2)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给社会、家庭增加负担。

(4)影响社会安定。

3.对人类健康发展的影响

在艾滋病严重流行的国家,艾滋病危及人类健康是由于艾滋病的主要感染年龄段为青壮年,加上病死率极高而导致死亡率上升,大量青壮年早亡,造成劳动人口下降,国家人口结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缩短。在非洲,大多数国家平均寿命缩短10年,赞比亚由65岁下降到33岁,津巴布韦从70岁下降到40岁,乌干达从59岁下降到31岁。

4.对人们精神心理的影响

艾滋病不仅对人类健康发展有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心理。

(1)对一般人群的影响。

由于对艾滋病的知识缺乏了解,艾滋病使人们感到恐怖和不安,以致产生“恐艾”心理,导致孤立、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甚至对接触艾滋病病人的人也避而远之。

(2)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影响。

当他们发现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陷入痛苦之中,很多人丧失生活的勇气,痛苦、悲观,加上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往往存在消极对抗情绪,有的人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有的人自杀身亡。

七、诊断艾滋病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诊断方法

1)通过临床表现诊断

急性感染期可根据高危因素(输血、性乱、吸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