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作品收录在《叶圣陶集》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小记十篇》、《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 教育论著。
牵牛花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 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赏析
本文原刊于《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署名叶圣陶;1981年11月18日修改。《北斗》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家联盟“左联”创办。“左联”原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旨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左联”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影响极大,最初盟员共50余人,著名作家如鲁迅、冯雪峰、夏衍、冯乃超、郁达夫等人均位列其中,后来还有茅盾、丁玲、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等加入,可谓集中了中国文学界的精英。《牵牛花》一文,正是在这种时候发表于“左联”刊物《北斗》,其清新的立意、优美的语言都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其更深层次上,借对牵牛花“一夜功夫”的赞美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赞叹,对“生之力”的感慨,表达了对如牵牛花般柔弱的革命力量的钦佩。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赏析
《没有秋虫的地方》作于1923年,是叶圣陶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那些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造成了很多文人的困扰,这时候的叶圣陶,受新文化的影响,常写一些文章来表达对新生活的渴望,《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篇。古来写秋之人颇多,叶圣陶先生虽然选择了一个“大俗”的主题,却写出了旁人不可企及的“大雅”。本文写景抒情,清新隽永,耐人品味,引人深思。作者更是以“秋虫”、“秋声”这个动态的事物来表现“秋”这个静态的画卷。品味着秋色的美丽,聆听着秋声的情趣,此情此景,令人喜爱。文章末尾处用“井底似的庭院”与“铅色的水门汀地”这两个“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的事物来表达作者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厌恶,使本文不再局限于写景抒情,更有丰富的政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