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42872900000026

第26章 讨价还价的背后还有利可图吗?

袁丽受公司派遣到另一个城市出差,事情办完之后,袁丽漫不经心地在陌生的城市逛街。她来到一家服装店,此时她感觉有个男人打量她起来没完。她还以为碰到了色狼。突然那个男人向她走来,正当她要离开时,那个男人却喊出了她的名字。

袁丽很是吃惊,仔细一看那人居然是自己中学时的初恋情人李涛。原来李涛下海开了一家服装店。两人正愉快地寒暄时,一位顾客看中了一件1200元的女式大衣。

顾客说:“老板,打个折扣吧!600元,怎么样?

李涛说:“600元?我们都进不来货。你要是能帮着联系到货,我全要了。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纯羊绒的。手感、线条、颜色都无可挑剔。当时就想多进10件货,可批发商也没货了。

顾客说:“料子、款式、颜色都还不错。你也不看现在已经什么季节了。

顾客边说边慢慢地向门口走去。

李涛不慌不忙地说:“今天你是我的第一个顾客。再说你能在我这里买衣服也是我们的缘分。不过你得答应我,千万不能告诉别人你是花600元买的,你就说是花1200元买的。

顾客转身去交钱。一会儿回来说:“老板,我的现金不够了。你们店的服务员说你们这不能刷卡。要不,我过几天再来取!

李涛问道:“你身上有多少现金?

顾客回答说:“只有570元。

李涛说:“你570元拿走得了。就算我又多赔了30元。

顾客说:“放心吧,以后不仅我会常来,还会把亲戚、朋友介绍过来。

顾客离开后,袁丽问道:“像你这样做生意还不得赔掉裤子。你到底是多少钱进的货?

李涛哈哈大笑:“我肯定不会骗你的。我是240元进的货。到换季的时候按原价都很好卖。如果你要呢,我一分钱不要。冶这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有一专业术语“消费者剩余冶。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愿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冶的概念是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冶通俗地说,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某种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其开始期望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乐趣,仿佛无形中他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财富。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此类事情。在高档精品屋里打7折、8折仍然标价1000元的价值不菲的商品,在一般商场里的标价只有500元,而且商品生产地、生产日期都惊人地相似。

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吐血大甩卖的促销广告。或者因拆迁忍痛甩卖,一律N折起的广告。可甚至一年后,此店还会存在。商家无非是给顾客一颗定心丸来迎合“消费者剩余冶的满足感。实际上,“消费者剩余冶不会给顾客带来任何实际的收益。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小,商家总是想方设法地把“消费者剩余冶也转化为利润。例如在我国,奶粉向来是低价商品,每袋价格在10元左右。一些外国公司了解到中国母亲生下孩子后,由于缺乏母乳,因此对高质量的奶粉需求迫切这一状况,于是研制出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价格较高的高端奶粉,以每袋80~100元的价格销售。结果外国生产商运用“消费者剩余冶而从中国消费者的口袋里狂赚了一笔。

莱因哈德·泽尔腾(1930~?)德国经济学家。主要集中于实验经济学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充分考虑人们行为有限理性的决策理论和博弈理论。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价格制定者厂商的一般均衡》、《博弈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