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份感情,是一个双方互相付出的过程,同样也是利益权衡的过程,爱情和婚姻寻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必然经由理性的选择,并符合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分析,单身是一种经济理性的选择。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香港至少有70万未婚、离婚或者丧偶的单身女性,她们当中不乏身价过亿的富婆、富姐,叱咤官场的精英或者貌美如花的娱乐明星。形形色色的单身女人们组成了华丽的单身女贵族。
在中国的大城市,单身女贵族已成为一个群体。在北京甚至出现了“北大荒冶一词。“北大荒冶的含义是“北京、大龄女青年、处于没有老公和固定男友还‘荒爷着的状态冶。她们往往是从二十七八岁到三十七八岁的女性。她们在学校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着时尚的工作,如电视剧制片人、公关顾问、演员、服装设计师等。她们坚强而独立,风情万种,情趣盎然,收入颇丰。她们并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愿把自己嫁出去。
她们为什么不愿出嫁而选择单身呢?也许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能向外人的说秘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单身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用单身经济来形容她们是最合适不过了。
“单身经济冶一词本为舶来品。经济学家麦卡锡2001年在世界经济类权威杂志《经济学人》上提出了“单身女子经济冶这一概念,意为单身女性引发的经济现象。如今,“单身经济冶不仅被市场扩大了概念,其性别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对单身女子群体来说,泛泛的男女间交往就像在超市中购买日用消费品,而婚姻就好比是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婚姻是需要很大投入的产品,包括丧失个人的自由、资金投入、时间投入,最终却往往无果而终。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都是刚开头就结了尾。
一些单身女子认为走入婚姻的“机会成本冶太大,所以宁愿选择单身。一般来说,这类单身女子群体的收入高于普通群体。正是由于经济上的独立性这个前提条件,使她们无须依赖男性,而对婚姻挑三拣四。旧时代的单身女子极少,因为女子一无所有,完全没有经济地位,嫁给男人,失去的是自由,但可以得到饭碗。
现代社会与过去完全是大相径庭,一个优秀的女子面临许多选择,她有极佳的工作机会,有美好的事业和前程。如果婚姻需要放弃太多,她会犹豫不决;如果婚姻需要投入太多,她会优柔寡断。权衡利弊后,往往会忍痛割爱。单身女子论条件往往不是找不到男人,只是因为婚姻的机会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单身便成为自然与理性的选择。可以预测,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与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群体就会越大。
选择了事业的单身女子会出现更高的“沉没成本冶,这使得婚姻的选择变得更加不容易。比如投资一个项目,完成可能要1个亿,投入5000万之后,你开始怀疑这个项目是不是值得做,但是如果放弃,5000万元就“沉没冶了,所以你往往还会固守这个项目。
一个女孩子,在大学里爱上一个人可以追随他到天涯海角,那时候她没有“沉没成本冶或者说成本是很小的。但是一个在北京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并已被或即将被单位委以重任的女子,这时候她的“沉没成本冶已经高得惊人,要她放弃一切追随爱情到新疆、广州几乎是天方夜谭。除非她能收回在事业上的投资,也就是说在另一个投资——婚姻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回报,否则她会割舍不得。所以说,单身女子事业上越强,越希望有很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很高的情况下,选择婚姻变得更不容易。
但这也许是一个恶性循环,经济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做野路径依赖冶,野路径依赖冶又译为野路径依赖性冶,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渊无论是野好冶还是野坏冶冤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个女子因为事业而错过婚龄,又因为放不下事业而在单身的路上走得更远。而如果经历过感情的伤害,很多人会感到感情的不可依赖性和不可强求性。出于弥补心理,她总得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事业。所以人们看到她总是在忙碌。但越是如此,越不容易得到感情,最后可能就锁定在单身的路上了。这就是单身女子的“路径依赖冶效应。所以我们看到单身女子成为女强人的概率更大。
随着单身女子的芳华渐逝,婚姻的效用特别是某些独到的效用就逐渐的凸显了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温馨感,对孩子的喜爱,而事业带来的效用“边际递减冶。此时,事业和婚姻往往会出现一个交点。一些单身女子会降低对婚姻的条件以及对爱情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而走入现实的婚姻殿堂。
保罗·萨缪尔森(1915~?)美国经济学家。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人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