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距离的赛跑,都要经历起跑、途中跑和冲刺跑三个阶段。
起跑,实际上就是赛跑的启动阶段,或者说是发动阶段。
距离愈短、速度愈快的赛跑项目,起跑愈显得重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起跑方式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蹲踞式”起跑技术
起跑实际上就是启动。使身体从静止状态中迅速发动起来,获得较快的速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寻求起跑的完美技术。迄今在短距离赛跑中(包括男子跨栏跑比赛),都采用蹲踞式起跑的方式。
蹲踞式起跑,顾名思义,是指在起跑时身体呈蹲踞姿势。
这种姿势的应用其渊源还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看到有些动物在捕食或迅速奔跑前,首先把身体蜷缩起来,然后突然伸展身体,猛扑猎物或突然起跑。动物的这些本能动作对人类有所启发,后来创造了“蹲踞式”起跑的姿势。
根据历史故事记载,最早采用蹲踞式起跑进行短跑比赛,是在举行奥运会时有人利用后蹬巨石的力量去起跑。19世纪时,有一个美国人到澳大利亚旅游吋,看到袋鼠在奔跑之前,身体前俯,后腿蜷屈,向前冲跳时力量很大,继而发明了身体蹲踞姿势的起跑动作。
当时的蹲踞式非常原始,两手撑地,躯干弯曲,两腿弯曲在起跑线后,两脚蹬在巨石上。后来又挖穴,两脚蹬在穴壁上进行起跑。直到1927年,史料记载中才有了关于“起跑器”的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各届奥运会,“起跑器”被普遍采用。
规范的蹲踞式起跑,是采用“起跑器”来进行的。
“起跑器”是金属制成的一种运动辅助器材。分前后两个抵趾板,两个抵趾板的角度和距离可以根据锻炼人员的需要自行调整。赛跑选手安装好适于自己的起跑器后,可借助于抵趾板的固定支撑,使自己身体处于便于起动发力的姿势,并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支撑状态。
安装“起跑器”,通常有三种方式。即普通式、接近式与拉长式。归纳起来这三种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前起跑器抵趾板与起跑线的距离,以及前后起跑器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
采用哪种类型的安装方式,以及起跑器的角度如何调整应根据每个人的身高、腿长、力量及习惯而定。总的原则是便于用力,使起跑预备姿势时,锻炼人员的身体不过分拘束、紧张。
蹲踞式起跑,是由“各就位”“预备”“起动”这三个连贯的动作过程完成的。
根据规则要求,短距离赛跑比赛(包括跨栏跑)都用蹲踞式起跑,都采用三个起跑口令。也就是“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口令。据此,在短跑起跑技术上,也必须顺应这一要求。
所说的“各就位”“预备”和“起动”这三个连贯的起跑动作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三个起跑口令所做的相应动作。
当听到“各就位”的口令时,首先调整一下情绪,做几次深呼吸,走到起跑器前,俯身两手撑地,两个脚依次蹬在两起跑器的抵趾板上(通常要把较有力的腿放置在前面),后腿膝盖跪在地面,两手呈“人字形”撑在起跑线后沿,两臂伸直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身体重心处在两手两脚支撑点中央,整个躯干微微弓身,但不能蜷缩。此时将注意力放在听发令员的下一个口令上。
听到“预备”口令后,首先吸一口气,然后从容不迫地抬起臀部,高度约稍高于肩,随着抬臀重心适当前移(注意身体重心的前移,以不使两臂支撑负担太重为前提)。这时身体重量主要落在支撑的两臂与前腿之上,以便于支撑腿的起动用力。此时,前腿的膝关节角度约构成90°,后腿的膝关节角度约120°左右,两个脚都要压紧抵趾板。这种姿势、角度和全身状态,便于起动时蹬、摆配合,有利于迅速起动和发挥速度,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摆好后,专心听枪声。
鸣枪后(或听到“跑”的口令后),锻炼人员应以一系列的快速动作完成起跑第一步的技术,并且这些微细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
从技术的连续动作看,似乎是先从两手离地后做大幅度前后屈臂摆动开始的。实际上与此同时,两腿的蹬伸抵趾板的动作也在同一刹那进行。即:(因为预备姿势时的重心前移,两脚压紧起跑器,已经为两腿的蹬伸动作准备了良好的势能)由于两手离开地面,脱离了支撑状态,整个身体产生了顺势俯冲的动力,这又为前面:支撑腿的蹬伸,后面腿的快速有力的前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完整的起跑动作,是以两腿分别进行蹬伸、摆动,两臂屈肘前后摆动,后面的一条腿前摆并积极着地,完成第一步的动作来实现的。简言之,就是从起动到跑出第一步,就是鸣枪后的起跑动作。
站立式起跑技术
800米和800米以上距离的赛跑项目,起跑时发令员是按“各就位”“鸣枪”两个口令进行。
由于中长跑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不需要像短跑那样激烈、迅猛。因此,中长跑的起跑技术要求有着独自特点。再者,有较多的中长跑比赛项目是不分道进行。这就要求锻炼人员在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阶段,根据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占据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位置。由此看来,虽然中长跑的起跑技术与短跑蹲踞式起跑技术各有不同,但同样对取得优良成绩有重要作用。
中长跑锻炼人员根据发令员所采用的两个口令,相应地进行两个起跑动作过程。因此,都采用“站立式”起跑方式,即“各就位”和“起动”两个动作过程。
当发令员发出“各就位”口令后,锻炼人员先做一两次深呼吸,走到起跑线后。有力的脚在前站在起跑线后沿,另一脚向后站立,两脚前后距离约一个脚掌。两腿弯曲,重心前移,上体(躯干)顺势前倾,此时体重大部分落在前腿上。但要特别注意,一定要保持重心稳定避免前栽造成犯规。两臂的动作有两种姿势,一种是两臂在体侧自然下垂;另一种姿势是“前脚的异侧臂放在体前,另一臂自然后伸,大多数选手都采用第二种姿势。此时的注意力应集中听枪声或“跑”的口令。
听到发令员枪响后,两腿迅速进行蹬伸,后面的腿积极屈膝前摆,两臂则配合两腿的蹬摆动作进行屈臂前后摆动,整个身体向前俯冲,完成起动动作,为起跑后加速跑获得预先初速。
这里顺便再介绍一种偶尔被少数选手所采用的“半蹲踞式”起跑方式。这种姿势也是在中长跑起跑时运用。
这种起跑姿势基本同“站立式”的姿势,只不过把前腿的异侧臂支撑地面而已。支撑地面的手臂应把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呈“人”字形撑在起跑线后沿,另一臂放在体侧。这时的体重主要落在支撑臂与前腿上。这种姿势比较稳定,不容易造成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犯规。鸣枪后的起动技术如同站立式起跑。
弯道起跑技术
在弯道上起跑的项目并不少见,例如:200米、400米、800米、4×100米和4×400米接力、3000米、5000米、10000米等等。从弯道起跑与直道起跑的技术结构上分析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但由于从弯道起跑的时候是在弯道起跑线后,起跑后的加速跑又需要便于进入弯道,并且运用弯道跑和跑步技术。因此,弯道起跑时,身体的位置、起跑器安装的位置与直道略有不同。在弯道起跑使用起跑器时,应放在靠近自己起跑的外侧,使两个起跑器抵趾板的平面对着进弯道切点方向,使起跑出去,能跑成近似直线。锻炼人员在做“各就位”动作时,也应使自己的整个身体面对切入弯道的切入点方向。为此,在弯道上安装起跑器就不同于在直道上的安装方法。
在锻炼人员做“各就位”动作时,左手撑地并不是紧靠着起跑线的后沿,而是撑在离起跑线约5~10厘米处。这样可以使整个身体比较自然地面对弯道切点的方向。
另一个动作细节就是起跑第一步,两条腿完成蹬、摆配合时,右腿的向前摆动,膝关节稍稍有“内扣”的动作,并且右脚落地时,足掌稍稍有内旋动作,使右脚掌内侧部位着地,便于适应弯道跑的技术要求。
在弯道上进行站立式起跑的原理大致相同,锻炼人员完成各就位动作的站位时,应稍稍靠近自己跑道的外侧,也应使整个身体面对切点方向,起跑第一步的动作与弯道蹲踞式起跑相同。
接力赛跑的起跑
几乎所有的接力赛跑项目都是在弯道开始的,并且都是采用蹲踞式起跑方式。从技术要求上讲,基本上是与弯道蹲踞式起跑相同。但因为接力赛跑的第一棒队员,是拿着接力棒完成弯道蹲踞式起跑动作。因此对第一棒接力队员就有一个持棒起跑的特定要求。
另外第二、三、四棒的接力队员,都应在预先获得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完成传递棒任务。这也要求他们在自己的棒位进行起跑动作。接力赛跑的起跑,实际上应包含传棒队员(第一棒队员)和接棒队员的起跑两层意义。
无论哪个接力赛跑项目的第一棒队员,都要持棒进行蹲踞式起跑,并且都是在弯道上开始。因此,从总的技术要求上,基本和弯道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动作相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持棒的右手如何在地面上支持这一环节上。
有三种持棒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接力棒不与地面接触,这是田径运动比赛规则所提出的要求。
三种持棒方式的第一种是右手食指握棒,拇指与其他三指分开撑地。
第二种是右手中指、无名指握棒,拇指、食指与小指分为三叉撑地。
第三种持棒方法是由拇指与食指撑地,其他三指握棒。
无论采用什么握棒方式,都要以握牢棒手支撑稳为原则。
关于接棒队员起跑的技术,涉及三个具体技术,一是采用何种姿势,通常都采用半蹲踞式起跑姿势。二是如何站位,第二棒、第四棒接力队员应站在自己跑道的外侧起跑,并沿跑道外侧跑进;第一棒传棒队员应沿跑道内侧跑进,第三棒接棒队员,应站在本跑道内侧起跑,并也应沿跑道内侧跑进。三是什么时间开始起动,这个技术是接棒队员起跑技术的关键。
接棒队员的起跑与其他任何三种起跑都不相同。它既不是由发令员发出信号后起动,又不是与其他对手们同时起动,而是由自己对前一棒同伴队员的跑速和同伴队员达到标记(赛前锻炼中所拟定的预跑标记)的判断起跑,简言之,接棒队员何时起动,是靠自身的感觉与判断进行。
采用半蹲踞式起跑姿势,并转身目视自己同伴的跑进情况,进而决定自己起动时机,这就是接棒队员起跑的特点。而半蹲踞式转身的起跑预备姿势,恰恰适应于这一特定要求。对接力队员来讲,在平时锻炼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果断及反应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