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
42866200000004

第4章 班级授课制及班级(4)

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它不同于古代的个别教学那么拘泥于师生一对一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教学各因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语言实验室里语言学习的教学,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各自坐在规定的个人座位上,或是各带自己的录音机和自己的课本。他们以耳机或是间壁同其余同学隔开。教师逐个地介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检查,修正错误并进行评价。学生每两个组成“伙伴学习”时,教师功能的一部分由学生承担。

采用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材料一般是由教师或教学法专家精选或专门编制的教学材料,如程序教学材料、自学辅导材料或教学参考资料等。学习速度可以按照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设计,对每个学生可以追加辅导,可以布置补充题,也可以对个别的学生或是一定数量的学生布置经过特别选择的课题。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教师要不断地监督问题解决的过程,使所有学生能采取有效方法集中地进行作业。当学生感到为难、无法胜任时,教师应当介入,给予讲解、帮助和追加教材。教师为了推动个别化学习的过程,需要再作一次基本指示时,应中止个别学习,再作一次集体指导。如果需要帮助的只是一名学生,可以在作业现场给予个别指导。对于面临同样性质困难的学生,可以临时做出指导。

这种形式允许学生有更灵活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安排。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这种教学方式,常用于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也可用来掌握并扩大新的知识、技能,深化思考。

从本质上说,个别学习必须依靠学习者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完成课题、独立思考和行动。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正确地插入符合课程目的目标的个别教学,对于自我教育态度与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的意义。另外,班内个别教学有利于学生一定的能力训练和技能的掌握。在班内个别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反复地进行练习,直至正确地、确凿地掌握难词难句为止。或者,可以通过解答大量数学题,彻底掌握新的运算方法。

不过,班内个别教学也有某些弱点:第一,在个别学习中学生潜心于自身课题的解决,因此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第二,教师无法不间断地直接指导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一切方面一切问题做出适当的讲解、指示、提示和帮助。因此,班内个别教学必须跟同步学习或同步教学结合,或以同步学习为基础,从同步学习、同步教学中引出,再回归同步学习、同步教学。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相结合。一般地说,解决共同性问题时,采用全班教学,解决不同层次问题时,采用分层教学,解决个别性问题时,采用个别教学。

课外教学是指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发展的产物。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有两大突出特征。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可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二,体现主体活动的多样性。它能超越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局限,提供给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爱好与职业的选择。

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一般来说,比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总体上以分组活动为主(如学科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等),辅之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与不同的活动内容结合,构成多类型、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体系。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纪念馆、博物馆、山川、河谷等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把书本知识中说明的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并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社会环境中,置身于生产、现实生活之中,在活生生的情境中学习。如物理课讲传动装置,可把学生带到工厂车间实地观察,化学课的有些课题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冶炼厂。现场教学是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关系的必要手段,是促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选择课题,配合课堂教学把一个班或几个班级的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农村、社区,与现场有关人员一起共同进行教学,以验证课堂内学的书本知识或为学习有关知识积累感性经验,所以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继续和发展。由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间接经验,因此,现场教学组织的次数不能过多,它只能是教学的辅助形式。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关于座位的各种排列形式的,前文中有过简单的介绍。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关于班级授课的研究进展中,座位的排列形式也得到了关注和发展。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即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它反映了传统教学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这种座位模式最适合于集体讲授,但这种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研究者对座位选择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发现,座位选择与学习者行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数是过分依赖型的学生或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后排的往往是一些喜欢捣乱和不太听讲的学生。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比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要好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由于他们与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心理距离也相对较短,这些学生往往能博得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因而也会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好;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也由于他们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因而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从而这些学生表现出对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也缺乏信心。研究同时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受学生座位的影响相当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集中发生在教室前排和前排中间一带的区域,一般将这个区域称之为“行动区”。处在“行动区”内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发言积极,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次数明显比其他区域内的学生多,因为“行动区”处在教师的视觉监控范围之内,这个区域内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教师的严格控制,从而能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投入,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好;而行动区以外的区域是教师视觉上的“盲区”,处在这个区域内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都较难以控制,因而捣乱、做小动作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十分有效,学业成绩也不理想。

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一般有圆形、会议式、马蹄形和小组式及其变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圆形排列法。圆形排列法就是学生围坐成一个或几个圆圈,教师则处于教室前方。这种座位排列法中,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师生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较适用于课堂讨论和互相学习。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圆形的编排方式,在这种排列中,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外面,也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中心。

2.会议式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类似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学生与学生相视而坐,教师仍处于学生座位的前方。这种排列法的优点与圆形排列法相似,特别适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座位模式以不超过25人的班级为好。若超过25人,可以将课桌椅排成四列。

3.马蹄形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就是将课桌椅排列成马蹄的形状,教师则处于马蹄的开口处(即U形),这种排列法是一种双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兼有班级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的功能,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可以突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师面向全班讲课时,学生面向讲台;当分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关系,缺点是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马蹄形排列法(即W形)。

4.小组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是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6张桌椅构成。这种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比较适合于讨论、作业课,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5.开放式编排方式。以上几种座位编排方式适用于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但显然不适用于个别教学。为了做到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外又开发出了开放式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将座位、书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黑板、实验设备等均引入到教室中,学生的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室被分成若干学区,如阅读区、教学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等,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主题或课程,有一至二名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学习或个别化学习。在这种编排方式中,学生不按年级分组,几个年级可同处于一个学区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座位安排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时,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大多数教学情景的半永久性安排,为了满足个别需要及避免单调,还可灵活地转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只有通过经验和时间,教师才能知道某一安排是否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和自己学生的需要。这可能需要多次尝试和不断地修正,以使学生在所设计的教室中高效地学习。

上面介绍的几种排列方式都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选其中一种,也可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型,总的原则是座位排列要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使师生、生生之间真正互动起来。同时,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还应当使学生的座位位置经常变动,每个月或半个月定期对全班座位进行左中右、前中后的轮换。安排座位时,要顾及到男女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的搭配,考虑到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