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
42866200000014

第14章 班主任的自身典范作用(4)

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而这种充满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励,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的,都将会产生令人欣喜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对于班级里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而且这种发展具有差异性。差异来自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存在于个体之间,存在于个体自身。就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而言,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因此班主任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每个班主任都应该“蹲下身子,走下讲台,到孩子中间”,用儿童的视野看儿童,用学生的视野看学生,而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当你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他们所做的事时,你会发现另一种精彩。你也许还会发出感叹,也许还会感到震惊。因此班主任要学会赞扬,要学会说“太好了,你真棒”之类的赞扬的语言。班主任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双能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及时给学生鼓励、表扬,呵护他们的那一份来之不易的成功。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班主任角色的多元化。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之魂,更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枢纽;不但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更要当好学校、家庭、社会的交往使者和桥梁,在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形象,努力钻研班主任的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创设一片舒心的学习、生活天地。

班主任的自身素养

一、班主任的个人魅力

长期以来提及班主任工作,有人觉得千头万绪却不见明显实效,有人则游刃有余而成绩卓著,而寻求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至关重要。诸多一线的班主任教师认为:提高班主任个人魅力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对班集体建设产生了一些积极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主任的人格和表率作用,影响着集体核心的形成。有人说,班主任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的雕塑家。因此一个有高尚人格和处处以身作则的班主任,以“向我看齐”为自我要求,就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威信,他的一言一行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班主任严谨的作风、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于律己的精神,不仅能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也为班级干部作出表率。于是在班主任的影响和指导下,班集体的核心会自然简易地形成,全班同学就会自觉产生一种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次,班主任的人格和师表作用,推动着班级正确舆论和良好纪律的形成。一个班级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当既严肃又开朗,既庄重又亲切,既热情又理智,爱憎分明,“庄严自持、内外若一”,这样在班集体中就会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把班主任置于学生榜样的地位,也就必然使班级建设中重要的纪律要求,趋向良性发展。

认识了班主任个人魅力在班级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应该着力实施。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楷模和表率,这是教师的本色。正如《论语》所说,“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教师的模板,是教师生命的延续。一个班级是班主任个性的延续,班主任应该率先垂范,言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班主任应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众心向往的班风,铸就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魂。

曾有人戏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最后这些综合信息就指导着他们的行动。可见,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班主任就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二)尊重学生,保护其人格,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对学生能否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形成集体意识,创建良好的班集体都至关重要。

一个班主任应该始终明确学生是与自己人格完全平等的人,是班级的主人,认真听取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所做的工作,决不包办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生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都认为自己对这个集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这个集体搞好,这就是主人翁精神的萌芽,良好的班集体就容易形成。

学生对班主任的言行是比较敏感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与教导,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公正、合理、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假如班主任总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得学生的一点意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缺少民主作风;那么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就很难体会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即使他对班级工作有好的建议教师也不会接受,更不会采纳——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集体,不会主动积极地为建设好它献计献策,当然就更谈不上责任感。

集体意识的产生,经过不断强化,就可能成为学生道德意识的一部分。当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指导,进入社会,这个道德意识还将发挥作用:有助于他们以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以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善于组织和参与各种性质的社团工作,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三)关心学生,做知心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前提。唯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与信任,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从而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形成良好的教育基础。

班主任大多有这样的经历:班上有几个“头痛”学生,老师对学生反复讲了道理,可他就是不接受,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在一次偶然的场合中出现了伤病,老师带着去医院医治,这个孩子会在一定时间内相当“安分”。事实上,一旦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你给予帮助解决,心中有了疙瘩你去解开,再“坏”的学生会下决心改掉自己的毛病,就会下决心听你的话,就会自责曾经对不住你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因为热爱学生是教育(也应包括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因为班主任这些关爱学生的言行举止,叩响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其感情的共鸣,诱发他们改过向上的决心和意志,使其自觉懂得和接受你所讲的道理。老师感情投资越多,学生心灵就会越容易被你征服,学生就会对你言听计从了。相反,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对教师的爱心产生抵制心理: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在这里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而师爱则会让教育显现成效。

一个班主任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爱,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很难的。如果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中体现出一种“爱人”,就会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人与人之间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的感情,进而逐步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由于这种认识和信念有着坚实的思想感情基础,学生不仅会由单纯接受别人的爱,转变为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而且还会形成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和信念。

(四)向学生学习,建立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

发挥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必须首先充分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公平公正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二要博学多才。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那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班主任容易受学生欢迎。班主任若能培养与学生心理相通的情趣爱好,如集邮、音乐、绘画、体育等,或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首好曲、讲课洒脱满堂生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与好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和威信,使学生由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服从老师教导的行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从理想境界上严于律己,从而使班级的日常事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吸收最新、最先进、最科学的东西,研究学生、家长、社会,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新要求。

二、班主任的人格修养

教育家们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跟学生保持密切交往的教师,因此,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对班集体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师爱是形成班集体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可能有班主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冰释其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去寻找失落的绿洲,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旅。

爱是具体的,是需要付出的。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示以明确;纪律松弛,予以引导;生活困难,给以帮助;身体不适,给以关怀;进步,给以鼓励;懈怠,给以鞭策;苦闷,给以开导;疙瘩,给以解开……,这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举止,会扣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心灵会被征服,教育便有了基础。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俗话说,“严是爱”,严格是爱生的莫大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要在严格要求中实现。严在教育,爱是感化;严在管理,严中注爱;严是形式,爱是内容;严是手段,爱是目的;严是说服,爱是力量。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和严在教育中是辨证统一的,爱必严,严是爱,班主任要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地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情,是班主任心灵深处缓缓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泉,以情感人,才能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感染性、有效性。学生虽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有的甚至幼稚天真,但毕竟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甘泉的浇灌,更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需要理解和思想交流。情的投入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师生间沟通思想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阀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生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归宿,是形成班集体的前提。

(二)尊重学生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关键

班主任要确立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加强对学生集体意识,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至关重要。

班主任应认真听取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讲民主,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做,决不包办代替。如: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调整学生座位,改选班干部,制定班级目标;根据学生反映,协调好各科老师间的关系;采纳学生意见,组织春游,搞班级活动,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对这个集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总是想方设法,献计献策,要把集体搞好,这就是主人翁精神的表现,集体观念的体现。班主任要乘势加强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如果班主任独断专行,听不得学生的一点意见,那么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被压制,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集体,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更无从谈起。

(三)以身作则,是促成良好班集体形成的保证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一贯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说:“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教师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班主任更要以“行”服人,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人格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滴水穿石的力量。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要求班主任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要以自己的高大形象作为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让学生从班主任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悟出立身做人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作到。与学生一起出操,参加升旗仪式,与学生一起参加公益劳动,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生活俭朴,不讲究吃穿,不违法乱纪等等。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切忌言行不一。班主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促成良好班集体形成的保证,否则,班集体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一个集体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影响着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在工作对学生倾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