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54

第54章 最后的失败 (1)

1.压垮骆驼的稻草:关于胡雪岩阜康钱庄遭到挤兑的前因后果,众说纷纭,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谣言”呢?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来到上海,命令“苏松太道邵友濂”扣住各省送来的“协饷”不发,逼使胡雪岩抽调钱庄里的数十万两白银用来“垫还”洋债……

但这显然说不通。

第一,阜康钱庄出事的时候,“李鸿章的死党”邵友濂根本就不在上海,更没担任“苏松太道”这个职务。因为法国侵略越南,并威胁要派舰队进逼大清国,台湾告急,邵友濂已被调去襄办台湾防务了。

第二,从光绪九年年初,法国突然加大对越南的侵略力度,局势吃紧,李鸿章先后和法国驻清公使宝海、法国驻日本公使脱利古展开激烈谈判。到这一年十月,在越南北方的清军和黑旗军一起同法军展开激战,李鸿章一方面要关注前线战局,在天津和法国人打外交仗;另一方面还受到来自朝廷清流的巨大压力,又想着怎么加强台湾防务,怎么把在德国订购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济远号弄回国来……心力交瘁,哪儿有工夫派人去对付远在上海的胡雪岩呢?

第三,阜康钱庄倒闭,直接造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动荡,给阜康的储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单亏空公款就达二百九十万两白银,引发的连锁反应又使很多家钱庄应声倒闭!这时候法国人正虎视眈眈,中、法大战一触即发,他李鸿章怎么这么没心没肺,在这种时候“挑”这么大个事儿,他就不怕左宗棠出来告他?不怕户部衙门骂他?不怕朝廷里那些“清流”御史们弹劾他?

第四,如果真是李鸿章指使盛宣怀打击了胡雪岩,为什么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没有一个御史上奏弹劾他?包括左宗棠也没吭声……要知道,在当时御史上奏折骂李鸿章,就跟今天老百姓喝着啤酒骂中国足球一样,那可是大清国的一道“风景”啊。

第五,在挤兑来临之时,胡雪岩手里其实握着巨额现银,真正打倒胡雪岩的并不是“挤兑”,而是另一个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凶手”。(下面的文字中将说出这个凶手的名字,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意外)

所以阜康钱庄倒闭,胡雪岩破产,这里边应该没有李鸿章的事儿。这一说法,是从文学作品里冒出来的,是对李鸿章有极深成见的文人编出来的。

说起被人泼脏水,造谣言,估计“李鸿章的走狗”盛宣怀身上被泼的脏水,绝不比胡雪岩少。而盛宣怀的“主子”李鸿章,那更是个“脏水之王”!整整一个国家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窝囊、最失败的三十年间的全部黑锅,李鸿章一个人,背了一多半儿。

在这上头,吉尼斯世界纪录都让李鸿章给破了。

省省吧,真的,省省吧!咱中国人真就这么喜欢窝里斗吗?看看这大清国,都成什么样儿了,咱还自己给自己人拴对儿!

要说阜康钱庄挤兑的真正根源,可能出自上海分号。

阜康钱庄上海分号的业务经理叫宓本常。这个人也是经商能手,多年来把上海的钱庄打理得有声有色。

可是这些年来,宓本常也一直在拿着阜康钱庄的银子私下周转,给自己做“小货”。想不到就在胡雪岩因为收购生丝被套住数百万两白银,开始出现“信誉危机”的时候,宓本常动用阜康钱庄五十万两银子给自己做了一批大大的“小货”,却意外地发生了翻船事故,五十万两银子的货物一下子全沉进了黄浦江!

要在平时,五十万两银子对阜康钱庄来说不算大钱。可今天,阜康钱庄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被生丝套牢了,在这个节骨眼儿,市面上忽然风传:“阜康钱庄又亏损掉五十万两银子!”这对那些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储户们来说,就像是往玻璃窗上扔石头,打的是个洞,可碎的,是整个窗户!

这个宓本常,可真把胡雪岩害苦了。

奇怪,商人应该是个最守信誉、最守规矩的群体呀?可为什么在这本书里,咱们看到这么多业务经理在做“小货”呢?

一开始是丝行的朱福年做“小货”,后来米行的谭柏年又做“小货”,现在出了个宓本常,又是做“小货”,这些人都是商场能人,业务经理,可他们怎么都“不规矩”呢?

难道说这帮人全都不配称做商人?全都是“败类”?那败类是不是也太多了点儿?

这里面牵扯到的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这个儒家思想有个内涵,就是要求信徒们要无条件地忠诚于君主。

君,主,这两个字可以连着看,也可以分着看。君就是皇上,这没啥说的,可主呢?主,这个范围就大了。别的咱们不说,就说商业方面,东家,就是“主”,业务经理,伙计,学徒,这都是“仆”。

按儒家思想来说,“仆”对“主”,那是必须无条件效忠的。结果造成一个问题,“东家”们对自己手下的业务经理和伙计们,是很苛酷的。

这些业务经理,很多都是商业精英,他们是花了十几年、几十年工夫苦苦打拼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可他们的东家却对他们非常冷漠,根本不去关注他们的成绩,不体谅他们的辛苦,给他们的薪水和待遇,远远低于他们对店铺、对生意的贡献。

可这个社会,是“儒”的社会,是讲究“无条件忠诚”的社会,一个业务经理如果堂堂正正地去找他的东家,要求给他增加工资,甚至要求分给他股份,那这位“经理先生”面临的不止是立刻开除,同时还会身败名裂!

他们本应得到的利益,却永远得不到,甚至连提都不敢提,那他们怎么办呢?

只能背着东家做做“小货”,“名”得不到,就偷着弄点儿“利”算了。

是社会逼着这些商业精英们走了这一步。他们的做法非常“不规矩”,可社会现实却使得这种“不规矩”成了业务经理们都在暗中奉行的“规矩”。

“潜规则”,就是这么诞生的——或者说,是被那些扭曲的不公平的社会现状逼出来的。

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业务经理、商业精英们真正掌握商铺的运营,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他们应得的报酬,甚至给他们股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把这家店铺管得生龙活虎、精神十足呢……

如果能这样,不但很多中国企业会做大做强,估计很多见不得人的“潜规则”,也会逐渐消失了。

且说这位上海阜康的业务经理宓本常,自己也知道闯下了大祸。可眼下时间紧迫,分秒必争,他必须赶紧搞到一笔钱,以应对那随时可能发生的山崩海啸般的大挤兑。

于是宓本常跑来找古应春,跟他要账。结果古应春没钱,宓本常就跟古应春争闹起来了。

那古应春什么时候欠了阜康钱庄的账呢?

原来古应春这些年一直在上海炒地皮。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胡雪岩到上海做生丝,跟朱福年斗法吗?那一次胡雪岩和古应春商量过在上海炒地皮的事儿,可后来老胡拿着银子去做当铺生意了,而古应春,却炒了地皮。

后来太平军进了浙江,围攻上海,吓得洋人纷纷逃回海外,上海地价暴跌,一下把古应春“套牢”了,又过了些年,太平天国失败了,上海地价回升了,古应春慢慢又缓过劲儿来,再往后上海发展得越来越好,地价也一路上升,老古觉得炒地皮有赚头,就从宓本常手里借了三十五万两银子,投到地产上去了。

结果眼下欧洲发生经济危机,影响到上海地价开始下跌,接着中、法两国翻脸,江浙沿海局势紧张,上海地价更是一路猛跌,把个古应春又给套牢了……

这时候宓本常跑来跟古应春要账,老古哪儿有钱给他呀?两人当场就了一架。

想不到这事儿又被风传出去,外面马上起了谣言,说阜康钱庄又亏掉了一笔银子!

这天早上,阜康钱庄上海分号的伙计们开门下板儿,准备做生意,可大门刚打开,所有人都愣住了。钱庄大门外已经挤了几十号人,每人手里都攥着几张银票。见大门开了,这些人一哄而入!

挤兑啦,挤兑啦,阜康钱庄也要完蛋了。

2.疯狂大挤兑:应该说上海阜康分号是家很有实力的大买卖。但由于宓本常挪用了店里的大笔资金,使得这个原本应该可以应对的事件一下子变得难以应付了。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阜康分号首先被挤倒!这一下立刻牵连到了相距最近的杭州和宁波。

在上海阜康分号最危急的时候,宓本常第一时间跑到宁波,想跟当地的两家阜康钱庄分号调取头寸。但宁波这个通商口岸眼下比上海还要萧条,阜康在这里开的两间分号情况也不好,加上又因为上海分号出事,引得宁波分号也发生挤兑,一家已经倒掉,业务经理躲起来了;另一家则向宓本常表示:如果第二天仍然挤兑,就要倒了,所以没办法帮宓本常的忙。

这一下,宓本常走投无路,又不敢到杭州去见胡雪岩,只好也躲了起来。后来阜康钱庄全面倒闭,老宓觉得这件事都是因自己而起,愧悔之下,自杀了。

所以说,宓本常不是不要脸,他也有他的人格和“商道”,这个人之所以做“小货”,是因为在阜康钱庄里,他的贡献、他的权力、他的待遇,三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商业社会所推崇的“张扬自我、追逐利润”和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君君臣臣、奴才主子”冲突太剧烈了。结果活生生把宓本常这个生意人给逼成了“贼”。

不几天工夫,上海、宁波,先后三家分号倒闭,这对胡雪岩来说真是晴天霹雳!还不等他反应过来,杭州阜康也遇到挤兑了。

这时候,浙江布政使德馨提出,可以先从藩库借给胡雪岩二十万两银子,帮着他应付挤兑风潮,度过眼前的危机。

奇怪,很多人认为德馨这样做是出于他和胡雪岩的“私人友谊”……

显然不是。

阜康钱庄代管着浙江省的公库和官方汇兑,如果阜康钱庄忽然倒闭,将给浙江藩库造成巨额损失,而德馨是浙江布政使,也就是俗称的“藩台”,这藩库就是他在管的。

也就是说,如果阜康忽然倒闭,公库将遭受巨额亏损(后来阜康真的倒闭了,结果亏欠浙江公款达一百六十一万三千九百余两白银),这种严重后果,身为布政使的德馨是不能看着不管的。

所以浙江布政使德馨不但应该借钱帮着阜康钱庄度过危机,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直接出面,以官府的名义帮阜康钱庄稳定信誉。

最近几年全世界闹金融危机,很多国家的银行都出了问题,这时候,那些国家的政府就站出来,用多种手段保护自己国家的银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