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10

第10章 起步第一桶金 (3)

但是胡雪岩仍然可以想办法组织一批丝商,大家齐心合力把收上来的生丝用高价卖给外国人。虽然靠这种手段不能把这些“经济侵略者”从大清国赶出去,可至少能让他们少赚一笔,给中国的老百姓多留下些银子。

那胡兄弟打算怎么做呢?

小胡就说了:第一,湖州的丝,你得让我大量收购,最好全让我一个人收,不给洋买办机会。

第二,我去上海找到那些不是买办的中国丝商,组成一个“价格联盟”,定个比洋买办出价高些的价钱,逼着洋行买咱们手里的丝。总之不能让洋人把咱中国人的钱就这么连骗带抢地弄走!

第三,“价格联盟”一旦建立,以后凡是中国丝商手里有货,想卖的,必须以“价格联盟”规定的统一价格(比洋行出价高)卖给我们。这样,中国丝商不吃亏,也不让洋人钻空子,占便宜。

第四,如果中国丝商手里有货,又不想把货卖给“价格联盟”,那么他可以用这些货作抵押,从阜康钱庄贷款,拿来应急。

第五,如果仍然有中国丝商不顾一切,非要低价把生丝卖给洋人(会有这种神经病吗?)那这个小子肯定是吃了洋人的好处,故意做这样的“戏”,想搞垮“价格联盟”,这种人就是吃里爬外,铁杆儿汉奸!则“价格联盟”将动用一切力量孤立他,让他在同行里混不下去,直至把他挤垮!

一番话,把尹大麻子说乐了。

“胡兄弟这一套办法好,如果真能搞成,咱们茧农就有好日子过了。可要想办成这件大事,你还得再找一个人。”

“是庞二吧?我这就去上海找他。”

一听“庞二”两个字,尹大麻子连连点头:“行,今年湖州的生丝,我全给你!”

4.价格联盟:为什么尹大麻子一听“庞二”这个名字,马上就兴奋起来了呢?

上海庞家,是做生丝生意的大户,而且这是生丝行业里仅存的没有变成买办的大商家了。所以在上海这个大码头,一提庞家,一般的丝商都买他的账。

而庞二就是庞家的当家人。

其实咱们知道,胡雪岩在上海并没有什么人脉,庞二这个人他也只闻其名,没打过交道,不过交道是可以立刻开始打的。

于是胡雪岩一边派出手下陈世龙到湖州开设“裕记”丝行,大批收购生丝,同时自己打起包袱坐上小船,直奔上海。

可是偌大一个上海滩,“庞二哥”在哪里呢?

像庞二这样的大名人,找起来应该不难,关键是怎么和他搭上关系,说服他跟胡雪岩联手组建“价格联盟”。

到了上海之后,胡雪岩第一个去找的就是松江知府薛焕。

上海,当时它可不是直辖市,而是江苏省治下苏(州)松(江)太(仓)道下辖松江府的一个县。虽然只是个县城,可上海小县财大气粗,发展得特别快,成了江苏省内最引人注目的宝地。

而松江知府薛焕,就直接管着上海这一摊子。

胡雪岩是怎么认识这位薛大人的呢?这里头绕了三个弯儿。

薛焕,和江苏学政何桂清是同年(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何桂清,和湖州知府王有龄是“发小儿”;王有龄和胡雪岩就不用说了。所以胡雪岩和薛焕虽然还没见过面,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绕口令儿),所以小胡和老薛的关系,套句文词儿,那叫“虽未谋面,神交已久”。

对于胡雪岩提出的“抬高丝价,组建同盟,打击洋行”的计划,薛焕举双手赞成。而且留下话儿了:小胡在上海有什么难处,只管来知府衙门找我。

结交薛焕,对胡雪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人脉关系。

当然,小胡后来做生丝买卖,并没有进一步劳动知府大人的大驾。现在他忙活一天,也饿了,找了间不错的馆子,点了几个菜,吃了起来。刚吃几口,就听身后有人高声大嗓地骂街,骂的是“洋鬼子”。

胡雪岩的耳朵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异常灵敏,现在他正要做的生意和洋人关系很大,所以对“洋”字特别敏感。一听有人提起洋人,他的耳朵马上竖了起来。

只听身后这人说起洋行里的“缺德事儿”来有板有眼,生意上的术语毫不含糊,一听就知道是个生意场上的高手。听这位仁兄骂完洋鬼子,又骂起洋商里的买办们,说他们见利忘义,帮着洋人欺诈中国人,最后骂到中国人的劣根性:一盘散沙互相拆台,只知道自己窝里斗,把便宜白送给了洋人……

听这一番话,小胡更加留了心,回头来看,见那人四十出头,白白胖胖,身上穿绸裹缎,胸前挂着金壳洋表,跟他同桌的几个人也都气派不凡。

眼下的胡雪岩刚进大上海,人地两生,正需要找条路子,打开局面。听了这一大堆话之后,胡雪岩觉得眼前这个人也许就是他一直在找的“路子”,于是整整衣服笑眯眯地走过去拱拱手,自报家门,对方也报上姓名,叫古应春,是上海洋行的一个通事。

通事,就是翻译。

在今天,社会上会说英语的人多如牛毛,毫不稀奇,你在十字路口喊一声“money”!满街的人都回头。可是在胡雪岩那个年代,会说英语是一项大本事,单指着这一样本事,就能发“洋”财!

要说人哪,都很奇怪。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格外重视,那他就会表现得自信,而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本事就会比较出众。

在晚清年代,像古应春这样会说英语的人,因为极度稀缺而被当时社会上的商人们格外重视,也就因为这份重视,硬是把这些“通事”们身上的潜力都给激发了出来,一个个变得聪明透顶,能力超群。

有能力的人,一定是自信心很强的人。而一个人身上的自信心,绝大部分都是被人“夸”出来的。所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请你直截了当地说给他听。

赞扬亲友、子女,是一份慈爱;赞扬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是一种美德。而这份慈爱和美德,在咱们这些儒家思想培育出来的东方人身上,显得特别稀缺。

话说胡雪岩在饭馆里巧遇古应春,三聊两聊,俩人成了朋友。

古应春这个人在洋行做了多年通事,眼睁睁看着洋人把大清国的廉价原料一船一船弄回国去,加工成洋货又运回来卖给中国人。

不知有多少洋人从万里之外的欧洲上船的时候还只是个瘪三,可到中国混上几年,一个个就发了大财,提着满箱的银子回国享福,临走还要冲着大清国啐一口唾沫,骂中国人一声“傻王八蛋”!给这些人打工,古应春觉得恶心透了,真不想干了。可离开洋行,他又不知道自己该到哪儿去,能干什么。

听了这话,胡雪岩赶紧说:“要不你跟我一块儿干吧。”

于是小胡把他那个“价格联盟”的主意给古应春讲了一遍。古应春一听非常喜欢,马上答应给胡雪岩帮忙。

紧接着他就来了一句:“要想和上海的丝商联络,你得先认识庞二。”

巧了,胡雪岩到上海,就是来找庞二的。

想不到庞二这个人远比想象中好对付。

庞家是上海最大的丝商,可这位庞二却是个公子哥儿,反正家大业大,也不操心生意上的事儿,把在上海的生丝买卖都交给一个叫朱福年的手下,老庞自己则以“吃喝玩乐”为主,基本不怎么管事儿。

当然,这并不说明庞二这个人傻。至少这个人还能守住自家的产业,只是比较懒一些。像这样的人,估计他的生意会越做越小,除非家族里再出几个能人,否则十来年后庞氏家族也就默默无闻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家族买卖,很多都是“富不及三代”的。在今天,很多国外的大企业靠任用“职业经理人”的办法来摆脱“富不及三代”的怪圈,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多半还没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现在都没解决这个问题呢,清朝嘛,那就更不用提了。

胡雪岩见了庞二,把自己建立“价格联盟”的想法说了。对这个想法,庞二这个上海最大的丝商当然挺感兴趣。尤其是他知道胡雪岩已经控制了湖州的生丝,更觉得小胡说得有理。有钱当然一起赚,能合作的话,就合作一把呗。

于是庞二明确表示,愿意跟胡雪岩合作,共组“价格联盟”。

不过老庞管的事儿也就到此为止了。拍板之后,他就把朱福年找来,让胡雪岩跟朱福年去谈,自己到后边抽鸦片烟去了。

朱福年可比庞二精干多了。

朱福年这人三十来岁,跟胡雪岩年龄相当,一脸的精明相儿,说起话来跟机关枪似的,点头知尾,反应特快。胡雪岩把自己的想法一说,朱福年马上全部理解,而且非常赞成。

结果上海之行出奇的顺利。

有了庞家牵头,上海的丝商纷纷响应,很快就组成了一个“价格联盟”,定出了统一的生丝销售价格。

与此同时,胡雪岩在湖州建立的“裕记”丝行也已经把生丝大半收走,剩下的一部分也都被“价格联盟”的丝商们提高了售价。

至于洋买办嘛,他们一到湖州,“顺生堂”那帮凶神恶煞就恶狠狠地盯着他们,吓得这帮人心神不定,加上茧农又不配合,丝也收不到,只好一个个逃回上海去了。

这一家伙洋商傻眼了。

后来,英国人办的怡和洋行的主管吉米亲自下来收丝了。

这个怡和洋行是当年英国在中国开设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洋行。早年靠经营鸦片和茶叶生意起家,鸦片战争后这家洋行在香港建立总公司,其资本横行中国,到处插手。新中国成立后,怡和洋行在中国内地的资产被收归国有,但怡和洋行直至今天还是一家世界闻名的大公司。

平时这帮子英国佬儿可跩了,收购生丝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出面,只让手下的买办来折腾。这帮买办也都一个个仗势欺人,说一不二,根本不拿茧农当人看。可想不到今年中国人齐了心,把价格提高了,怡和洋行的买办们收不到丝,那个英国佬儿吉米却不肯吃这个“亏”,在湖州收不到丝就到其他地方去找,想不到各处生丝都是同一个价位,连上海这边也是一样。

要说怡和洋行果然财大气粗,挺了很久。

怡和洋行是上海各大洋行的“领袖”,它挺着不买丝,其他洋行也有样学样,都抱成团儿跟胡雪岩的“价格联盟”对抗,一时间上海的生丝行业成了战场,双方此来彼往,杀得难解难分。

最后怡行洋行宣布:因为丝价谈不拢,今年的收丝计划全部停止!

洋人不收丝了!这么一来“价格联盟”手里控制的生丝怎么处理?这帮洋人要是真的一年不收丝,到明年新丝下来,这些囤积的生丝就要跌价了!

这一下中国商人慌了手脚,有些沉不住气的就来找胡雪岩“商量”——说是商量,其实就是想退出“价格联盟”,把丝低价卖给洋行。胡雪岩和朱福年只好一个个跟这些商人单独谈话,苦苦劝说,嘴巴都说干了,到底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商场如战场,都是要看谁更坚强,能挺到最后。这场残酷的拉锯战打到最后,中国商人挺住了,洋人那边就挺不住了。

终于,怡和洋行露了个破绽,一家伙让小胡“逮”住了。

原来胡雪岩通过一个朋友打听到一个消息:怡和洋行早就包下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货轮往英国运送生丝。可是因为遇上“价格联盟”这档子事儿,生丝没收上来,包租的轮船当然就“放空”了。这时怡和洋行并没有退掉轮船,而是补了一笔违约金,然后又和旗昌公司订了新的船期。

也就是说,怡和洋行前面说的是瞎话!它们并不打算停收生丝,只是放个风儿,吓唬中国丝商。

是啊!欧洲列强这几年靠着喝别国人的血发了大财,人人都穿绸裹缎的,丝绸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可生丝原料只能到中国来买。现在洋行收不到丝,英国那边的工厂没有原料就开不了工,亏的钱远远超过买中国商人手里的“高价丝”多花的银子!这个损失,洋行是负担不起的。

摸到了怡和洋行的底牌,胡雪岩和他的“价格联盟”终于又稳住了阵脚。所有人瞪着大眼,就等着看英国人怎么低头认输。

怡和洋行那边的消息也很灵通,它们几乎立刻就知道,自己的“底牌”已经被中国人看穿了。

仅仅过了三天,英国人吉米代表怡和洋行来见胡雪岩和朱福年,赔着笑脸儿从他们手里买下了第一批由中国商人定价的生丝。

这一场“生丝仗”就这么打赢了。

其实只要中国人齐心,很多事都能赢。

且说胡雪岩终于做成了生平第一桩真正的大买卖,组织起生丝“价格联盟”,给了洋商一点儿颜色,“价格联盟”的兄弟们也赚了一大票,整整十八万两白银!

可是回来关起门算算账,胡雪岩傻眼了。

这一笔买卖他一共赚了十八万两。可是因为“价格联盟”合伙人“过多”,这个分一笔,那个拿一块,把十八万两银子分掉了大半。

另外,为了收购生丝,小胡又在湖州办起裕记丝行,招掌柜,请伙计,这都要花钱,再给“顺生堂”尹大麻子那帮人塞了一笔钱(那是吃“保护费”的黑帮,不给钱,他们肯帮忙吗?)加上在上海又要给古应春这些帮过忙的人回扣……各种花销全部算掉之后,胡雪岩发现,这笔生意不但没赚钱,还倒赔出去一万多两银子!

好嘛,敢情这笔生意所有人都赚了钱,就小胡一个人不但没赚,倒赔了!这么看来当“领头羊”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胡雪岩可不是这么想事儿的,他永远是先跳出“事情”之外,然后站在高处往下看。这次也是一样。

湖州那边的丝行办起来了,以后不用再办,湖州的帮会摆平了,以后不用再摆,上海的人脉捋顺了,以后不用再捋。该认识的人都认识了,需要打通的关节都熟悉了,要分派的各笔分红、好处都摸清了,再做生意的时候,效率会大大提高,所有预算可以精确统计,有些无谓的花销也可以节省。

所以第一笔生意赔了一点儿,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下一笔生意肯定比这一笔大,而且一定会大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