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有时候我们责怪我们的朋友,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难道这仅仅是我们友人的过错吗?恐怕未必吧。
《里仁》篇中多半是孔子和弟子阐述心中的“仁”的境界和修养,但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仁”又谈何容易?也许我们追寻了许久那“仁”还在灯火阑珊处。孔子在这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对这一段的解释多半是要我们找寻到一个“仁爱”的地方居住,像孟母三迁的道理一样。如果是照这样的解释,那么我们圣人的修养恐怕就要被打折扣了。因为真正修养高的人不会去要求外界的环境适应他,更不会去要求别人,而是反躬自省!也不是说圣人就不喜欢住在一个不仁义的地方,而是指他能够在要求别人的同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南怀瑾老师对此的理解,他认为孔子是要我们做人处世有很高的修养和德行,这样,周围的事物和人就会被你所感化。这样的解读符合孔子常常内省而求诸己身的性格特征以及道德修养。
马戏团团长克莱特,一连好几天都在为一群猴子烦恼不已。原因是:这些猴子是刚从山上捕获的,野性难改,不好驯服,已有好几个驯兽师被这些猴子气坏了。驯兽师纷纷抱怨,那些野猴子实在太难对付了,不如放弃对它们的驯服吧。驯兽师还举实例来说明,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他们曾经用了许多方法来驯服这些野猴子。比如,给它们东西吃,可是它们光吃不干活。要它们学骑自行车,或者做些简单的倒立、爬竹竿等动作,再或者就是对着观众们乐一乐也行啊,可是它们一见驯兽师的面便躲得远远的。后来驯兽师只得将它们和家猴关在一起,希望家猴能够和它们沟通,引导它们学习表演。可是,那些野猴子竟然将家猴打得遍体鳞伤,家猴们也不敢跟它们待在一起。
就在克莱特决定听从驯兽师们的建议,放弃对这些野猴的驯服工作时,他突然觉得还是亲自去看一看再下决定的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克莱特竟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为了测试出这个发现是否正确,他召集了所有驯兽师来到现场见证。克莱特首先让人将所有驯兽师的仿真照拿出来,仿真照跟真人差不多高,每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面带怒色,一张笑容满面。这些仿真照一拿出来,便在驯兽师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但是为了看清团长克莱特的真正意图,他们没有吭声,而是静静地站在一边观望。
克莱特首先将驯兽师们那些面带怒色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猴子们一个个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有的还试图用爪子去撕碎那些照片。然后,克莱特将驯兽师们那些笑容满面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奇迹出现了,只见那些平时野性难改的猴子,竟然安静了下来,并且还冲那些照片笑了笑,尽管猴子们笑得很难看,但那滑稽的样子还是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最后,克莱特团长转向满腹狐疑的驯兽师们,慢慢地说:“你们现在都看到了吧,猴子们需要的是你们真诚的笑脸,而不是你们的满脸怒色。也许你们不明白,我是怎样弄到这些照片的。这些照片是我暗中让人拍下来的,那些满脸怒色的照片是你们在驯猴子时的模样,而那些满面笑容的照片,则是你们从我这里领取薪水时的模样。现在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果你怀着领薪水时的心情去工作的话,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两张照片,当获益时,就满面笑容;当需要自己付出时,便满脸怒色。如果我们以获益时的笑脸去对周围人报以微笑,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笑容。这就是要我们先反省自己本身的德行,再去要求他人的回报。青少年朋友,请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根本毫无爱心,就像那群驯兽师一样,连动物们都讨厌这样的人,更何况我们人类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