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个案调查曾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式。例如,研究人员从工人、农民、贫民、乞丐、少数民族、原始部落以及街道、企业等单位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作为个案,详细、深入地了解每一调查对象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文化、规范等。在对个案的研究中,还发展了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重点访问、生活史研究、个人文献分析、社区研究等等。
个案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更替反映出社会认识的某种规律性。个案调查是通过深入“解剖麻雀”来描述各个“点”的情况(典型调查的作用也在于此)。而抽样调查则是要了解“面”上的情况,它试图详尽地分析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性。抽样调查的兴起说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已从“点”发展到“面”。但是,目前在对一些新现象或新事物的研究中,仍然先从个案调查开始,然后再扩展到对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认识。有时,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是把这两种调查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了解“点”与“面”的情况。
3探索性、描述性与解释性调查研究
依据调查研究的目的与作用,可将社会调查研究划分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描述性调查研究与解释性调查研究。这三种研究不仅在研究目的上不同,而且在调查方法、程序和研究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它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短期的、走访式的调查研究。如领导干部到基层单位视察、检查工作或进行短期调查;调研人员到基层走访,了解情况;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等等。这种调查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了解具体情况,从中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它用于了解社会中的一些新现象、新事物和新问题。第二种类型也称为先导性研究,它作为一项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一般在大规模的调查中采用。它的任务是了解调研课题的具体内容以及与课题有关的一些情况,探索适当的调查方法,为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先导性研究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实地考察、请教专家、查阅资料。
①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在正式调查前先到调查现场去观察、询问、走访,以便明确调查内容、确定调查方法、设计调查方案。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就可以明确调查重点有哪些、应采取何种调查方法、应采用何种抽样方法、还要调查哪些有关内容等。
②请教专家。所谓“专家”是指熟悉这一调查课题内容的人,如曾研究过这一课题的科研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所调查地区或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知情人”等等。请教专家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想法,以便更全面地掌握课题的背景、现状、内容范围等。
专家的意见能够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能够使调研人员更好地制订调查方案。不过应当注意,专家意见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反映他们对问题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可供调研人员参考,但不能取代调研人员本人的独立思考。
③查阅资料。已有的资料可提供许多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从以往的理论文献和调查报告中可知道其他人是从哪些角度、采用哪些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的,他们得出了哪些结论,哪些经验值得吸取,哪些方法值得借鉴。有这些资料就能对课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2)描述性调查研究
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他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系统周密的描述是正确认识与解释社会现象的前提。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调查研究一般是从观察入手,而不是从理论或假设入手,因此它在调查方案设计上比解释性研究更简单一些。但是,在进行实际调查之前,应当对所要描述的问题、内容、对象、范围有明确的认识,而不能盲目地、无计划地进行调查。一般来说,在调查方案中,都要确定下列项目:①描述的重点(或主题);②调查范围;③调查对象;④描述的时间范围;⑤仅仅作总体描述还是要作分类描述;⑥描述的目的。
(3)解释性调查研究
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解释是以外部因素或内在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作的说明,它以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说明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它可由描述性研究得到;而理论则说明现象的本质属性以及现象之间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它是通过对各种联系的具体分析得到的。科学的调查研究一般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它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探讨“其所以然”。目前,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都采用了解释性调查研究的方式。
假设性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首先要明确提出所需经验的假设,提出假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后果。
②提出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的假设。
③建立因果模型。
以上三种提出假设的方式也可以综合起来,形成一种更严密、更系统的理论假说。有了理论假说和具体的因果命题,就可以制订调查方案,详细考虑搜集哪些资料、调查哪些内容、选取哪些对策对象、采用何种调查方法等等。
4民意测验和市场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领域,可分为各种类型或各种专题的调查,如民意测验、市场调查、社区调查、人口调查和家庭调查、企业调查、犯罪调查、劳动问题调查、教育问题调查、民族问题调查、社会福利调查等等。
(1)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也是了解社会与群众意见的测量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民意测验作为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广泛应用的,但这种方法的科学化还得益于盖洛普等人。
①民意测验程序及方法
民意测验实际上是一种问卷调查,其调查范围大至全国,小至一个单位或群体。与问卷调查相类似,它的主要步骤是:(a)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卷,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b)确定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案,一般采用定额抽样或多段分层抽样方法;(c)对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可采用邮寄、电话询问或调查员实地询问的方式;(d)回收问卷和整理资料;(e)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民意测验的问卷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问卷设计。它的主要设计要求是:
(a)提出的问题不能超过40个,回答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在简单的民意调查中还要尽可能减少问题和回答时间;(b)提问和回答要尽可能简单明了,一般是采取封闭式回答,选择回答的类别要尽可能少;(c)要避免使用难懂的词语,要使一般人理解提问的内容和含义,要针对公众熟悉的或关心的问题提问。
设计好问卷之后,有时还需作试调查,以检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之后再进行正式调查。民意测验可采用调查员面访、集体分发自填、邮寄、电话询问等方式;有些民意测验还采用街头面访、在报纸杂志上印发等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应注意研究总体和样本代表性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在街头随机抽样(如每隔10名行人询问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抽取的样本也只是代表特定类型的公众。
②民意测验评价
尽管民意测验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上,民意测验仍有其明显的缺陷和局限:
由于民意测验是用简化的方式来了解公众的一般态度,因此它很难作出深入的分析和理论解释;民意测验只限于询问一些公众熟悉、易答的问题,它获得的信息较为表面化、简单化、缺乏深度。对于公众不熟悉或缺乏了解的问题,回答的信度和效度有可能较低。对民意测验的结果还应作具体分析,因为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是有其特定含义。因此,在说明民意的一般情况后,还有必要分析民意的产生原因。在作具体分析时,应当结合其他方法去进一步搜集资料,这样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当然民意测验有其独特的优点:能迅速地了解群众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及时反映社会舆论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能推论总体的一般状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只需抽取较少比重的样本就能了解总体和全局的情况,相对来说,能节省人力、财力,且简便易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正是由于上述优点,民意测验才能在现代社会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2)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又称市场调研、市场研究、营销调研,有时也简称市调。其定义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市场调查协会认为:市场调查,是指搜集、记录和分析有关生产者将货物与劳务转移及销售给消费者的各种问题的全部事实。
美国学者Luck和Wales认为:市场调查,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解决市场营销中的各种问题。
中国台湾学者樊志育认为:市场调查可分为狭义的市场调查和广义的市场调查。
狭义的市场调查(MarketResearch):主要针对顾客所做的调查,即以购买商品、消费商品的个人或工厂为对象,以探讨商品的购买、消费等各种事实、意见及动机。
近年来,“市场调查”的意义更为扩大。它不仅以市场为对象,而且以市场营销(Marketing)的每一阶段,包括市场运营所有的功能、作用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市场调查包括从认识市场到制订营销决策的全过程。如产品分析,从商品的使用及消费角度对产品的形态、大小、重量、美观、色彩、价格等进行分析,同时,对销售的途径、市场营销的方法、销售组织、经销人员培训、广告作用、促销活动等问题进行分析①。
因此,市场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有系统的过程,是对信息的判断、搜集、记录、整理,是一项市场信息工作。我们可以将市场调查定义为:
对那些可用来解决特定营销问题的信息所进行的设计、搜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
当然,市场调查的观念首先就意味着对消费者的需求应该予以满足,所以公司企业人士一定要聆听消费者的呼声。正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营销调研定义所述,市场调查提供了这种重要联系,通过营销调研“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同时,市场调查信息也关注除消费者之外的其他实体。
①基本调查内容
a.调查市场需求情况。
市场商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由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商品需求量。
居民购买力是指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市场需求调查就是了解一定时期在企业负责供应或服务的范围内,人口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投向,购买者的爱好、习惯、需求构成的变化,对各类商品在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式样、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等,了解消费者对服务、旅游方面的各种需求,特别充分重视农村广大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等。
b.调查生产情况。
这就是要摸清社会产品资源及其构成情况,包括生产规模、生产结构、技术水平、新产品试制投产、生产力布局、生产成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等生产条件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并据此测算产品数量和产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通过调查,掌握工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变化,对市场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等。
c.调查市场行情。
具体调查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库存状况和市场竞争状况,特别是影响市场商品价格运动因素的调查,供求关系运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要了解有关地区、有关企业、有关商品之间的差别和具体的供求关系。即了解对比有关地区、企业同类商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价格、利润以及资金周转等重要经济指标,它们的流转、销售情况和发展趋势等。
②专项调查内容
a.市场环境调查。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环境:国家政策、法令、条例、重大活动、事件。
经济环境:人口、国民收入、消费结构水平、物价水平。
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程度、职业构成、家庭类型、风俗习惯。
科特勒说过:“营销环境一直不断地创造新机会和涌现威胁……持续地监视和适应环境对它们的命运至关重要……许多公司并没有把环境变化作为机会……由于长期忽视宏观环境的变化而遭受挫折。”
b.消费者调查。
这包括购买本产品的消费者是个人还是团体,其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区域、收入水平、消费结构、谁是主要购买者、谁是使用者、谁是购买决策者、消费者的欲望和动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者调查具体细分可分为: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习惯分析、消费动机分析、文化背景分析、消费者地域特征分析、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分析以及阶层差异分析。
c.需求研究。
这包括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覆盖率;市场潜在需求量有多少;同行竞争者的地位和作用、优势和劣势;细分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情况;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动态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