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列郡:指东西两川各郡,严武赴京前为两川节度使。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句是赞严武,说东西两川各郡的人们都因你的离任而惋惜,连续三朝都有出将入相之荣也真不易。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最后抒发诗人自己的心境:与你分手后我将独自回到浣花溪边草堂,淡泊孤寂度此残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独”突出了离别之后的孤单,“残”表现风烛余年的凄清,“寂寞”道出了知音远去的惆怅。这两句充满悲凉色彩的诗句,虽然未出现一个“泪”字,却叫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经典品评】
杜甫曾任严武幕僚,严武对他可以说有着知遇之恩。严武其人有文才武略,与杜甫品性相投,镇蜀期间,曾亲到草堂探视,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二人相互敬重,常彼此赠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杜甫贫老多病,流落异乡,像严武这样一个可依靠的挚友又要奉召还朝,离他而去,杜甫的心里怎能不充满伤感呢?真情乃诗歌的第一要义,与挚友伤别的悲愁,想到此后将孤独无依地了此残生的绝望,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全诗感情浓郁,语言质朴,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不愧为诗中上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导读】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为避成都之乱住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在此前一年的十月,朝廷军队第二次收复了洛阳及洛阳以东的郑州、滑州、汴州等大片地区。紧接着又进军河北。到这年正月,官军彻底消灭了安史叛军,叛军头子史朝义被迫自缢身死,收复河南河北。消息传来,杜甫欣喜若狂。含着眼泪写下了这首在杜诗中少见的奔放喜悦的作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详解详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诗人所在的梓州。忽传:捷报突然而至。蓟北:泛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蓟县在今天的北京市,当时为幽州首府,是安史叛军的老巢。开首两句写诗人初闻收复蓟北的消息,悲喜交集,热泪滚滚沾满衣襟。“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逼真地表现了惊喜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退身仔细地看,回头看。漫卷:随手卷起。当时诗书都是写在绢帛上的,所以有“漫卷”之说。回头看妻子儿女,满脸的忧愁哪里去了?随手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愁云散去、全家人笑逐颜开的情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到老年本不宜“纵酒”,但正因为太高兴了,因而开怀畅饮,放声高歌,“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巴郡三峡,在重庆市以东二十里的长江上。明月峡、铜罗峡、石洞峡之合称。也有人认为此诗中杜甫指的是嘉陵江的上游峡谷而非巴东三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巫山县东的长江上。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洛阳:今河南洛阳,杜甫的故乡。杜甫的祖籍为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因而每以洛阳为故乡。杜甫在喜悦中想像着回乡的路线,说我要立即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北上奔向洛阳。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即从”、“便下”又使两句紧连,形成活泼的流水对。形成有复沓效果的音调。形象有动感,用字准确而传神。
【经典品评】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胸中有万斛泉源,奔涌直泻。想到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泣。全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让人仿佛看到作者当时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杜甫一向忧国忧民,艰辛贫病,他的诗多以沉郁见长。像这样奔放喜悦的作品,在杜甫的诗集中还不多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萧涤非则赞其有“水到渠成之妙”。
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
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时杜甫在梓州。仓曹:官名。《唐书》:“诸卫府各有仓曹参军。”岑中允参:指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任太子中允,为杜甫的故交。魏十八、范季明:其况不详。诗写送别友人的伤感。
迟日深江水,轻舟送别筵。
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
【详解详析】
迟日深江水,轻舟送别筵——春日迟迟江水深深,送别的酒筵摆在轻巧的小船上。
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帝乡:指京都。愁绪因在京都之外而更显深重,泪痕与春色相映便愈加悲切。这两句尤觉凄美。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这句是杜甫嘱咐友人,在吃酒的时候可要记得我,我的诗也别随便给人。
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若能遇到岑参与范季明,告诉他们我已经老了。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诗字里行间有着深深的伤感。他是在借朋友间的聚散离合之情,抒发自己的迟暮飘零、身世之叹。杜甫在任左拾遗的时候,曾与人联名保荐岑参为右补阙。如今岑参在朝中地位已经不低,相形之下,杜甫更感到自己年老力衰,当然会感慨良多。诗中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天涯迟暮、伤春惜别的情怀,真切感人。
送路六侍御入朝
【导读】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在梓州。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已不可考,但从诗中可看出是杜甫的儿时旧友。此诗借友人的聚散离合,写迟暮飘零的伤世之感。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详解详析】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诗的开头直接切入青梅竹马的童年。四十年的漫长岁月,诗人与路六侍御的童年友情并未淡忘,只是处在兵戈满地的战乱年代,朋友间无从互通消息而失去了联系,故有“两茫然”之说。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是件极为高兴的事,然而,重逢的筵席同时又意味着再一次离别,这乍逢又别的短暂筵席,令人悲喜交集。会合的欢娱,顷刻间将化为别离的愁思。人生的聚散离合是这样迷离莫测。谁又能知道多年后将重逢在何地呢?此处用了诘问的语气,更显向往之切、感慨之深。作者故意颠倒其次序将问句放在前面,是一联之内的逆挽,有化板滞为飞动的奇效,使读者在寥寥数语中体会笔力千钧。将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更为沉郁苍凉。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不分:犹言不满,嫌恶之意。“分”,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绵:丝绵。剥取蚕茧表面的乱丝整理而成。这句是说:不满意桃花红得如锦缎,更可恨柳絮白得胜过棉花。诗人因“恨别”而转恨桃花之妖艳轻薄,因“伤情”而憎及柳絮之惨白胜棉,也是“移情于物,景随情变”的结果。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对景伤情手法,说“剑南春色”如此“无赖”,它竟然敢到酒桌边来冒犯“愁人”。
【经典品评】
诗的上半写情,下半写景,情景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美整体。全诗语气流转,跌宕起伏,于宏大之中见出细微之处。若没有思想情感上的丰厚蕴含和艺术上的精湛造诣,是不可能达到此种化境的。
岁暮
【导读】
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年底。当时杜甫正欲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前,或作于抵阆后,写忧乱之情。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详解详析】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年底了我还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眼下还在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吐蕃已攻陷雪岭附近的松、维、保三州,军中备战的鼓角声震动了江城。雪岭:又名西山,在松州嘉城县东。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人间日夜都在流血,朝廷中却无人出来请缨。典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终军请求皇帝给他一根长缨,立誓擒回南越王。后人便将自告奋勇去杀敌立功称为“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为救危难的时局我怎敢怜惜一死?虽然仕途寂寞我也仍有烈士暮年的惊人壮心。此处化用了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
【经典品评】
杜甫在这首诗中不说“人间日流血”,却说是“天地日流血”,这种直觉性的意象更使人触目惊心!王安石曾说:“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辩之。”(《杜工部后集序》)杜诗原创性由此可见。杜甫这种以表现功能为第一的原则使其无所顾忌,直至“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这就使他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杜甫在乱世中又度过了一年,写于年底的这首诗可看作是他本年忧乱心情的一个小结。
别房太尉墓
【导读】
房太尉即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后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了肃宗,险遭杀身之祸。
此诗写于房琯死后次年(764)二月,当时杜甫准备携眷离开阆州返成都去投奔严武,行前,专程到老友坟前作别,写下了这首感伤的悼亡诗。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详解详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起句说自己是一个流落他乡的人,况且还苦于行役,有公事在身;尽管行色勿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告别。“孤坟”二字,见出凄凉,生前曾为堂堂宰相,如今坟中孑孑,晚岁坎坷可知。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是因为“近泪”打湿了坟上的泥土,可见心情的沉痛;断云也不忍离去在低空飘飞,形容连空气都愁惨凝滞,使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谢玄等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脸上看不出喜色。诗人在这里是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和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可见其对房琯的推崇。下句是另一典故,《说苑》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出使,路过徐国,知徐君爱其宝剑,心许回来时赠送。不料归来时徐君已死,季札便解剑系于徐君墓旁的树上离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房瑁的深情虽死不忘。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布局严谨,极为贴切,同时照应了前两联,道出悲痛的原因。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眼前只见林花纷乱飘落,令人联想到纷纷珠泪;耳边听得黄莺悲啼送客,似闻哀乐阵阵。寥寥数字,画出一幅凄怆肃穆的悼亡图,衬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之深重悲哀,显得余韵悠悠。
【经典品评】
诗的前四句写悼友的哀伤,后四句写临别的留恋,一往情深,雍容典雅,感人肺腑。其中写老友房琯,句句得体;写生前交往,字字有情。无限知遇深情,皆渗透于字里行间,塑造出阴郁深沉的哀痛氛围,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国事的隐忧与叹息,有深深的艺术感染力。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
先寄严郑公五首(选一)
【导读】
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封郑国公,故称。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外出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来信相邀,诗人决定重返成都。这组诗即作于阆州返成都途中。组诗共五首,此为其中第四首。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详解详析】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诗人在路途中设想回成都后需要整理草堂,所以在这里说:自从离开后,常常焦虑沙岸崩塌会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都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吧。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为杜甫诗中流传甚广的名句。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种下的四株小松,不过“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参天大树;而那到处蔓延的恶竹,有万竿也应当斩除掉!诗人在这里借喜爱新松的峻秀挺拔、痛恨恶竹的随乱而生,表达了自己的强烈爱憎,富含哲理意味。其言外之意重点体现在“恨不”和“应须”四个字上。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的: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时逢乱世,匡时济世之才俊不能起用,而邪恶势力却到处横行,诗人怎能不万分愤慨!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后四句回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称中书、门下省的官员为“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故称“黄阁老”。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是说,自己的生活全凭严武照顾,容颜衰老也只能靠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是感谢黄阁老使他的生活有了依靠之意。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到广德二年(764)回到草堂,前后三年间因兵祸漂泊、吃尽苦头,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过去曾读过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有了亲身体验,方知世路真是如此艰辛。一个“信”字,饱含着诗人的多少辛酸体验啊!
【经典品评】
上半首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自然环境恶化的情景。诗人心中不仅惦念自己的草堂,也充满了对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的焦虑。下半首在唱出了对友人真诚相助的感谢之情后,沉痛地唱出了“信有人间行路难”的感慨,这是诗人积一生之经验的痛定思痛的人生总结,是对罪恶世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更是映亮全诗的名言警句。诗人在这里并非是恨一切“竹”,他所愤恨的只是“恶竹”而已。“竹”不过是诗人为“借物书愤”而找到的一个与松相对应的象征物。实际上诗人是爱竹的,有他在夔州所作的《客堂》一诗为证:“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所以,诗人不过是借物抒愤,用以表达对社会恶势力的痛恨。诗句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充满深沉的人生哲理,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
奉寄高常侍
【导读】
高常侍即高适,唐代著名诗人。常侍是官职名(散骑常侍)的简称。这首七言律诗是广德二年(764)高适入朝时,杜甫写来赠给他的。诗中赞扬高适的才干,表达了真诚的友情。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详解详析】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汶:水名,在今山东省。杜甫早年漫游齐赵时,曾与高适相遇同游。汶上相逢就是指这件事。飞腾:飞黄腾达。无那:无奈。这两句是说,自汶上与你相逢,转眼已过了多年,你的飞黄腾达真使我感到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