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奋起抵抗
42824400000040

第40章 “奇怪的战争”

在希特勒出现困顿之机,挪威人本应有集中全力再来反扑的机会,但因为他们缺乏战斗经验,而且军事组织又已经落伍,所以这种机会实际上也就几乎等于零。

他们根本就不够资格应付一个现代化的闪电战,即令如此小规模的也都已经使他们吃不消。侵入者沿着那些深谷快速挺进,向全国各地进攻。他们的速度就可以充分显示出抵抗的微弱。假使抵抗若能稍为顽强一点,则谷边的融雪——足以阻止迂回行动——对于德军的成功将可构成一种更大的威胁。

在开始的一连串突击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在纳尔维克的突击中——这个最北端的挪威港口距离德国海军基地约为1200英里。两艘挪威的海岸防御船英勇地迎击德国的驱逐舰,但都迅速地被击沉。岸上的防卫部队没有作任何抵抗的企图——其原因与其归于军人的失职,则毋宁说是无能。次日,一支英国驱逐舰分队开进了峡湾,和德国海军交战,互有损伤。至13日,大批英国增援部队赶到,才把德国的舰艇完全击灭,但到了此时,德国部队却已在纳尔维克港内和附近建立了稳固的据点。

在南面,德国舰只冲过了海防炮兵在峡湾中所控制的地段之后,特隆赫姆港也就很轻易地被攻占了——当同盟国专家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对于他们的冒险精神都不免深表骇异。在确保了特隆赫姆之后,德国人也就掌握了挪威中部的战略锁钥。不过他们这少许的兵力能否从南面获得增援,却还是一个问题。

在卑尔根,挪威的军舰和海防炮兵曾经使德国人受到一些损失,但一旦当他们登陆之后就不再碰到有效的抵抗。

但在奥斯陆港外,侵入军的主力却遭遇挫折。因为载运着许多司令部人员的德国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为奥斯卡堡要塞所发射的鱼雷所击沉,强行进入水道的企图只好暂时搁置。直到下午,经过了猛烈的空中攻击,这个要塞才投降。于是攻占挪威首都的任务只好改由已在福内布飞机场着陆的伞兵部队来接替;在那天下午,这一点象征性的兵力对奥斯陆城摆出胜利游行的姿态,他们的虚声恫吓居然获得成功。但这一点耽搁却至少让挪威国王和政府有向北逃走和继续抵抗的机会。

攻占哥本哈根的时间本是与奥斯陆方面的行动相配合。这个丹麦的首都从海上是很容易攻入的。在4月9日上午5时之前,由飞机掩护着,3艘小型运输船溜进了港口。德军的登陆完全没有遭受抵抗,有一个营立即前往丹麦驻军的营区,在奇袭之下将其占领。同时,德军已侵入丹麦在日德兰的陆上国境线,在些许交互射击之后,守军就放弃抵抗。丹麦的占领可以使德国人控制一条有掩蔽的海上走廊,从他们自己的港口直达挪威的南部;同时也给与他们前进机场,可用来支援在挪威的部队。固然丹麦人的抵抗时间也可以稍为延长一点,不过这个国家本身力量也太小了,根本上无力对抗现代武器的强大攻击。

若能立即采取较坚决的行动,则英军也许能够收复两三个德国人在上午攻占的挪威据点。因为当他们登陆时,由福布斯将军所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是正位置在卑尔根的海外。他想应派一支部队去攻击在那里的德国舰只。海军部对此表示同意,并建议对于特隆赫姆也应作类似的攻击。不过不久以后,海军部又决定要在捕获了德国巡洋战舰之后,再发动对特隆赫姆的攻击。此时,正当由4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所组成的英国舰队向卑尔根进发之际,飞机又报告在那里有2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以前所报告的只有1艘,于是英国海军部又表现出过度的谨慎,而取消这次攻击。

英法联军缺乏统一指挥,各行其是,最终无法挽回挪威的败局。当德国人已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后,赶走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断其补给和增援。要达到这个目的,则必须阻塞在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但不久就了解由于害怕德国的空中攻击,除了潜艇以外,英国海军部不愿意派遣任何其他的军舰进入斯卡格拉克水域。此种过分谨慎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英国海军部对于空权在海权上的影响已有深刻的认识,这却是他们在战前所从未表现过的。但这也反映出丘吉尔想要把战争扩大到斯堪的纳维亚境内的判断实在并不高明——因为除非能够有效地切断德军的增援路线,否则绝无其他办法可以阻止他们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这样他们也就注定了会获得日益有利的形势。

假使从奥斯陆通向北面的两处长距离山地隘道仍能坚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军又能迅速消灭,则挪威中部也就似乎尚有保存的机会。现在英国人的努力就是指向这个目标。在德军突击后一个星期,英军才决定在特隆赫姆南北两面的翁达尔斯内斯和纳姆索斯分别登陆,作为向特隆赫姆发动攻击的准备。

但在这个决定之后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霍特布拉克将军是一个具有近代思想的优秀军人,被指派为陆军部队指挥官。在对于他的任务参加了一次简报之后,他就在午夜离开海军部返回他的俱乐部;几小时之后,他在“约克公爵”俱乐部的门前石阶上为人所发现,已经不省人事,显然是心脏病突然发作。次日,另有一位将领被派为他的继任人,并立即乘坐飞机前往斯卡帕湾。但是当飞机已在机场上起飞时,却突然失事,机毁人亡。

此时,参谋首长和海军部又突然改变他们的意见。在17日那一天他们已经批准这个计划,但到了次日却又群起而反对。他们在内心里都认为这个作战太冒险。虽然丘吉尔本人原是主张集中兵力在纳尔维克,但对于他们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可奈何。

现在参谋首长们遂又建议不直接进攻,而应增强在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两地的登陆兵力,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对特隆赫姆的钳形攻势。从表面上看来成功的机会似乎很大,因为在那个地区德国部队还不到2000人,而联军的登陆人数则多达13000人。但所要经过的距离很长,积雪足以妨碍运动,而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上,联军又不如德军战胜困难的勇气。从纳姆索斯向南的前进为后方的威胁所牵制,实际上不过是有极少数的德军分为几个部分,在接近特隆赫姆峡湾顶部附近登陆,而在这个地区中支援他们的则仅为一艘德国驱逐舰而已。向翁达尔斯内斯前进的军队,根本上就不曾朝北转向特伦汉,不久就转变成为一种防御性的行动,因为从奥斯陆通过古德布兰德谷前进的德军已经冲散了挪威的守军,而和他们遭遇了。由于联军部队已受到严重的空中威胁,而他们本身又缺乏空中支援,所以战场指挥官们遂主张撤出。在5月1日到2日之间,这两支部队都已完全撤出——于是也就容许德国人完全控制挪威的南部和中部。

现在同盟国方面就只好集中全力来争取纳尔维克——这并非真正希望能够达到瑞典的铁矿,而不过是为了保全面子而已。4月14日,第一批英军即已在这个地区登陆,尽管负责指挥联合部队的海军上将柯克拼命地催促,但指挥登陆部队的麦克西将军却是过分的慎重,遂使英军未能迅速地向纳尔维克城进攻。甚至于当登陆部队已经增到了2万人时,他们的进展依然还是十分迟缓。在另一方面,2000名原奥国籍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加上2000名德国水兵(来自驱逐舰上)的增援,在狄特尔将军的卓越指挥之下。直到5月27日,他们才被逐出了纳尔维克城。到了此时,德军在西线上的攻势已经深入法国的境内,后者已达崩溃的边缘。所以到了6月7日,在纳尔维克的联军也就不得不自动撤出。挪威国王和他的政府也于同日离开了该国流亡到英国去了。

就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战役而言,同盟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过度的进取精神,加上一种时间观念认识不够强,结果是冤枉地使挪威老百姓遭殃。相形之下,希特勒曾经在很长久的一个阶段内对于发动攻击感到非常吃力。但当他下了决心先发制人之后,却不再浪费一点时间——而他的军队在作战时是异常的迅猛,所以在紧急阶段,也就足以抵消其数量上的劣势而绰有余裕。

挪威的沦陷,使德国在北欧获得对英进行海空作战的战略基地和进出大西洋的自由,使德国的铁矿石供应进一步得到保证。为即将到来的大西洋海战创造了条件。

§§第九章 “铁甲勇士”的赫赫战功